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微藻-真菌(小球藻-灵芝菌)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并在2种浓度(10-7,10-9 mol/L)合成独角金内酯(GR24)的诱导下,探究6种CO2浓度对该体系同步净化沼液和沼气的影响。在GR24的诱导下,微藻-真菌系统的代谢和微藻的光合作用增强,使藻-菌共生体快速生长,进一步增强了系统的净化性能。此外,GR24通过提高微藻细胞碳酸酐酶活性,增强了共培养体系的CO2去除性能。结果表明:最佳的GR24浓度为10-9 mol/L,最适宜藻-菌共生体系的CO2浓度为45%,在此最优条件下,小球藻-灵芝菌共生体系对沼液的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37±8.04)%、(82.07±7.74)%和(85.43±8.26)%,沼气中CO2的平均去除率为(62.07±5.94)%。 相似文献
3.
4.
5.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近年来已开始在多个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工程案例也证明湿地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相关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湿地系统对各类工业废水中有机化合物、重金属、氮磷营养物、油脂类、色度、悬浮物、酸碱都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和适应能力。然而,湿地占地过大、水力负荷偏小、无法单独使用等问题均导致其应用空间有限。提出建议:可通过对复合型湿地的开发、湿地植物和填料基质的筛选、生物强化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对人工湿地进行优化设计,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主要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分类、除污机理、影响因素,并在对其所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评述其应用领域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概况近20年来,国外日益重视湿地系统对污水净化功能的研究,把湿地作为廉价、低能耗和有效的污水处理方法在欧美已得到充分证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湿地污水处理法能处理生活污水、城市污水、暴雨径流污水,特别适用子酸性矿井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为从源头实现沼液减量化,采用半连续进料方式,研究沼液全量回流用于农业废弃物沼气发酵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纯秸秆沼气发酵过程中发酵液pH值、EC持续增加,总氮(TN)持续降低(第132d时仅为110mg/L),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在94d后逐渐积累,日产气量逐渐下降,第104d时仅为产气稳定期时的50%,补氮后产气快速恢复,较补氮前大幅提高了1.5倍;与纯秸秆发酵相比,以秸秆猪粪混合物发酵避免了发酵过程中氮不足的问题,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且日产气量长期保持稳定,在沼液回流105d后TN和TVFAs有积累趋势,但对产气尚未表现出抑制.综上所述,在多元物料沼气发酵系统中进行沼液全量回流总体可行,但需关注铵氮和TVFAs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工湿地技术作为绿色环保的污水处理新技术,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系统的介绍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概念、分类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石油资源日趋紧张以及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因其可同时实现污水处理和能源回收而受到广泛关注。微藻技术与MFC技术结合产生的微藻型MFC系统得到证实并随之兴起,其中尤以微藻生物阴极型MFC因可实现污水处理、零碳排放、CO2捕捉、太阳能捕获及电能、生物柴油、藻体残渣有价回收等多重功能,成为研究热点。文章根据其中微藻所起的不同作用将微藻型MFC系统分成三类,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综述,并由此对构建高效微藻生物阴极型MFC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菌种选择技术等相关设想,最后对微藻型MFC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沼液土层渗灌自然净化处理及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郊区专业化、集约化饲养基地的成批建成,在城市副食品供应得到改善的同时,大量畜粪尿对环境的有机污染,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大城市郊区水质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寻找一项适合郊区特点,经济实用,科学有效的粪尿处理技术,已是现实而迫切的课题。土壤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都能促使有机污染物的净化。从1988年开始,我们在上海市川沙县严桥乡进行了大猪场沼液土层渗灌自然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因其具有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经济发展的多重功效,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人工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复合的净化系统的净化机理进行介绍,并列举了人工湿地在各类污废水领域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17.
微塑料(MPs)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的持久性污染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对水环境中的初级生产者微藻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同时,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结合还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联合毒性效应,进而影响水体中食物链的稳定性,并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开展微塑料对微藻毒性效应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介绍了已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及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对微藻的机械损伤、遮蔽效应、氧化损伤、吸附和团聚等致毒机理,并对未来微塑料对微藻毒性的研究方向做了简要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沼气、沼液比(G/L)与光强条件变化对小球藻(Chlorella sp.)净化沼气、处理沼液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低光强条件比高光强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在沼气净化与沼液中污染物的去除过程中,最佳G/L比为7∶1,最佳光强(中等光强)为120~140μmol/(m~2·s)。在此最佳条件下,COD、TN和TP的去除率可达(83.62±4.17)%、(80.29±3.54)%和(74.08±5.06)%;此时沼气中CH_4体积分数为(95.21±2.94)%。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