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直接红染料的臭氧脱色与中间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直接红B模拟染料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臭氧化过程中染料溶液的吸光度和TOC的变化,同时利用离子色谱仪和GC/MS对染料的降解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用发光细菌法检测了染料溶液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对染料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20 min时对染料的脱色率达到99.2%;反应40 min后TOC减少32.55%,染料分子有97.8%的S被氧化为SO2-4,偶氮键被臭氧化为N2,分子中的仲胺基小部分转化成游离NH+4和NO-3;在臭氧化过程前期新生成的醛类和酰胺类物质使溶液急性毒性迅速上升,25 min后溶液毒性开始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
煤焦油含有一系列芳烃,它们有包含在不饱和键内的π键电子,且分子中π键与相间的π键构成π—π键共轭体系。生成大π键后,各能级间的距离较近,价电子更易激发,产生π—π~*跃迁,并在紫外光区产生特征吸收。我们通过近年来试验和实际测量认为用商品二氯甲烷直接萃取水中煤焦油,然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来相应地测定饮用水或污水中微量煤焦油含量收  相似文献   

3.
燃煤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是燃煤烟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趋势。提出利用臭氧注入到模拟烟气氧化NO生成NO_2,再利用NO_2氧化亚硫酸盐生成硫酸盐,同时NO_2被还原生成N2的工艺方法。研究了沿面放电法产生臭氧、臭氧氧化NO、NO_2在亚硫酸钠溶液中的转化和溶液中SO_2-4生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对NO氧化过程影响较大,当O_3/NO摩尔比为1.1时,烟气中NO脱除率达到90%;亚硫酸钠溶液中NO_2脱除率达到97%,且在吸收液温度小于80℃、pH小于10的条件下,NO_2脱除率基本保持不变;液相亚硫酸钠溶液中NO_2与SO_2-3离子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O_2-4离子和N2是NO_2转化的主导反应。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铁屑内电解还原及微波诱导氧化降解偶氮染料的反应历程,采用胶束毛细管电泳法对跟踪了2种不同降解方法下的中间产物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染料的偶氮键(-N=N-)易被铁屑内电解还原,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产物苯胺生成.微波诱导铁屑氧化偶氮染料的反应过程中未检测到其他芳环类化合物生成,在微波辐照2 min时脱色率已达90%以上,TOC去除率也高达78%,矿化较为彻底;在微波辐照铁屑诱导氧化降解污染物的同时,也使铁屑自身得以活化再生,提高了铁屑的内电解能力.  相似文献   

5.
前言 目前对各类工厂废水多采用生物氧化、化学氧化等方法进行处理.活性污泥法等生物氧化处理法处理设施占地多,生成的污泥也很难处理.采用氯气等的化学氧化法则存在处理液中残存微量处理试剂以及分解反应生成的化合物的二次污染等问题.此外,尚  相似文献   

6.
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有机物(EfOM)特性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臭氧氧化对二级出水有机物(effluent organic matter,Ef OM)的去除效能研究,并进一步采用超滤分离、三维荧光光谱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臭氧投加量下,Ef OM的分子量分布、亲疏水特性以及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臭氧化去除Ef OM的效果有限,但能够有效分解二级出水中具有强烈紫外吸收的有机物。此外,臭氧能优先氧化分解二级出水中大分子有机物,有效提高二级出水的可生化性。臭氧氧化过程中,分子质量(molecular weight,MW)100 k Da的有机物组分被完全氧化分解,10 k DaMW100 k Da和1 k DaMW10 k D的有机物组分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MW1k Da的有机物组分随臭氧投加时间的延长含量不断上升。臭氧化后,Ef OM中疏水组分减少,亲水组分升高;酸性组分减少。随着臭氧投量的增加,蛋白质与腐殖酸类物质的荧光吸收强度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某钢铁工业区固废堆场氨氮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单独电化学氧化法、光/电协同氧化法、吹脱-电化学催化氧化组合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提出能高效除氨氮且适合工程实际应用的吹脱-电催化氧化组合工艺。结果表明,相较单独电化学氧化,光/电协同氧化体系中的强氧化活性物质(HO·、HOCl、ClO-等)通过自由基链式反应和光解反应生成氧化性更弱的ClO·,反而削弱氨氮去除效果。而吹脱-电催化氧化组合工艺下氨氮、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7.62%、90.23%,出水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18-2017)IV类标准。电子顺磁共振(EPR)和活性氯生成实验证实HO·和活性氯(HOCl、ClO-、Cl2)在氨氮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基于电化学法处理废水中的氨氮技术和组合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催化氧化方式降解水体中抗生素磺胺(sulfonamide,SA),考察SA初始浓度、溶液pH、电流强度、电解质种类和浓度对SA降解的影响,运用循环伏安法和水杨酸自由基捕获法研究电催化降解SA的作用机制,并通过LC-MS分析电催化SA的降解产物。结果表明:SA初始浓度0.12 mmol·L~(-1)、溶液pH为3.0、电流强度20 mA·cm~(-2)、电解质Na_2SO_4浓度为50 mmol·L~(-1)时,电催化氧化降解3 h后SA降解率为89.2%;电催化氧化降解SA的一级反应是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共同作用的过程,一部分SA分子在阳极表面通过电子转移直接氧化生成一级产物,另一部分SA分子与电解体系产生的·OH发生间接氧化,2种一级产物继续被·OH氧化,生成马来酸和富马酸。  相似文献   

9.
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R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生物难降解的R盐废水,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废水,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在最佳试验条件下,R盐废水经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一、BOD过程及硝化作用 水中有机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好气分解过程中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叫微生物化学需氧量,简称BOD。这一生化反应过程大体上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在第一阶段内,被氧化的主要是含碳元素的易干氧化的有机物质,所以也称为含碳物质氧化阶段。氧化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第二阶段中,被氧化的主要是含氮的有机物,且必须要有硝化菌类参加反应,氧化  相似文献   

11.
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R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生物难降解的R盐废水,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废水,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在最佳试验条件下,R盐废水经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对新型无极紫外灯的发射光谱、不同波长光线在溶液中的传播、·OH和O3的生成量、活性艳红X-3B溶液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中压汞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极紫外灯在紫外区光强约为相近功率的普通中压汞灯的20倍;在溶液中紫外光比可见光更易被吸收;·OH生成与溶液对短波长光子的吸收存在对应关系,本实验中无极紫外灯的最大氧化距离约为6 cm;O3的生成量随着空气曝气量或254 nm处的光强的增大呈指数增加;降解活性艳红X-3B溶液的过程符合负一级动力学关系,降解效果明显好于普通中压汞灯,并且证明了无极紫外灯与生成的臭氧在活性艳红X-3B的降解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电催化氧化和超声辅助电催化氧化降解苯酚过程中的UV扫描吸收光谱研究表明:在苯酚的氧化降解反应过程中,都有对紫外光有吸收的中间体生成;对吸光度峰值随降解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NLSF),发现溶液的相对吸光度峰值的衰减均符合表观零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相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0)分别为(0.0051±0.0005)min-1和(0.0052±0.0003)min-1;但超声波对电催化降解苯酚的速度和效果并无显著影响.同时GC-MS也检测到苯酚超声辅助电催化氧化降解60 min后,发现除苯酚仍然存在外,还有中间产物苯酚乙酸酯、甲酸、乙酸,从而证实苯酚在羟基自由基作用下,开环氧化降解生成乙酸和甲酸等小分子有机物,最后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相似文献   

14.
pH对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对氯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含量不同的渗滤液和邻硝基苯酚人工模拟废水进行了电解处理,着重考察了不同pH值条件下氯离子浓度和重金属离子种类对有机物电解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处理过程中, pH值对有机物电解去除效果的影响与渗滤液的水质有关,尤其与渗滤液中氯离子和重金属离子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种类有关。在pH=2的条件下电解处理氯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含量均很低的渗滤液,有利于有机物的氧化去除;在pH=9的条件下电解处理氯离子和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较高的渗滤液,其COD的电解去除效果最好;在pH=2或pH=12的条件下电解处理氯离子浓度高而重金属离子浓度低的渗滤液,能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渗滤液中无机变价离子的组成不同,电解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pH值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简介将植物样品放于一个密封,富氧,高温(1000℃)并有催化剂(铂丝)的燃烧瓶中燃烧。样品中的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用吸收液吸收以确保硫的氧化完全。可在吸收液中加入过氧化氢作为补充氧化剂。将燃烧所得的硫酸根用高氯酸钡标准溶液滴定,在等当点时过量的钡离子与偶氮胂Ⅲ作用生成兰色络合物,使产生红紫—兰紫的颜色变化。为了降低硫酸钡的溶解度,滴定应在60%左右的乙醇水溶液中进行。  相似文献   

16.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脱硝,且由于V_2O_5抗氯中毒能力强,对于氯代挥发性有机物(CVOCs)的催化降解也具有较好效果。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V_2O_5和WO_3含量的负载型催化剂,采用氯苯作为CVOCs的模型化合物,对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和原位红外实验研究,在分子层面明确V_2O_5和WO_3在氯苯催化氧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增加V_2O_5含量是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氯苯在不同活性组分上的降解途径类似,均为苯环逐渐氧化开环及后续中间产物的氧化过程;V_2O_5对氯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在100℃即可观察到大量中间产物,且随着温度的升高,中间产物可迅速被氧化分解。相对而言,WO_3的氧化性能很差,仅在温度达到300℃才可明显观察到中间产物,但V_2O_5和WO_3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以上分子层面的反应机制研究,有助于明确催化剂各组分的具体作用,进一步指导开发性能更好的钒基催化剂,用于CVOCs的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17.
在pH9.2和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时,Cadion 2B(4—硝基萘重氮氨基偶氮苯的简称)与Ag~ 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吸收峰位于565纳米,摩尔吸光系数高达1.0×10~5。在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氰离子能定量抑制这一灵敏  相似文献   

18.
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废气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废气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的机理是放电反应产生的高能电子与苯和甲苯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并将能量全部或部分传递给目标分子,使其裂解、激化。被裂解、激化的分子与臭氧、活性基团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实验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较高电场强度下,有钛酸钡填料的反应器比无填料的反应器对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高得多,苯最高去除率可达92 6%,甲苯可达到96 8%。相同条件下甲苯比苯更容易去除。  相似文献   

19.
激光光声光谱法是一种新的基于光声效应的吸收光谱分析法。其分析的基本原理十分简单(参看图一)。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先经斩波器调制,使频率一定的调制光束射至吸收池内气体样品上。如果入射光波长和待测气体分子的特征吸收线波长一致,则气体分子吸收光能而激发,激发分子通过辐射和非辐射两种途径返  相似文献   

20.
对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废气的性能进行了探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低温等离子体法去除苯和甲苯的机理是放电反应产生的高能电子与苯和甲苯分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并将能量全部或部分传递给目标分子,使其裂解、激化。被裂解、激化的分子与臭氧、活性基团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实验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较高电场强度下,有钛酸钡填料的反应器比无填料的反应器对苯和甲苯的去除率高得多,苯最高去除率可达92.6%,甲苯可达到96.8%。相同条件下甲苯比苯更容易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