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生命周期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内容及框架,并将其引入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了生命周期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开展城市生活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试验装置的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堆肥装置是研究堆肥过程中各种参数变化和获取优化参数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从堆肥维持其温度的先决条件出发,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室好氧发酵装置的合理尺寸、渗沥水收集和回喷系统、布气系统等。该装置的尺寸为长1m,宽0.5m,高0.6m,堆料的高度为0.48m;根据垃圾样品的理化性质,确定了渗滤液回喷的时间为116S、鼓风机的风量为0.055m^3/min,风压为300Pa,并且对其引入自动控制设备,使通风工作5min、休息35min。最后利用生活垃圾堆肥试验验证该装置满足堆肥的一次发酵要求。该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布水、布气均匀,保温效果好,发酵过程温度测定方便快捷,而且还有功率消耗小、臭气集中易于处理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利用厌氧处理产生的气体,在介绍模拟厌氧堆肥试验的基础上,对厌氧堆肥产甲烷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堆肥开始阶段20d左右,甲烷只有7.8%(质量分数,下同)左右,远远低于32.8%的二氧化碳;而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呈下降趋势,甲烷先升高后降低,直到反应进行到第70天左右时,甲烷才逐渐高于二氧化碳,片于第90天左右时达到最高值42.0%;此后二氧化碳及甲烷都逐渐降低,但甲烷始终高于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4.
堆肥装置是研究堆肥过程中各种参数变化和获取优化参数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从堆肥维持其温度的先决条件出发,并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室好氧发酵装置的合理尺寸、渗沥水收集和回喷系统、布气系统等.该装置的尺寸为长1 m,宽0.5 m,高0.6 m,堆料的高度为0.48 m;根据垃圾样品的理化性质,确定了渗滤液回喷的时间为116 s、鼓风机的风量为0.055 m3/min,风压为300 Pa,并且对其引入自动控制设备,使通风工作5 min、休息35 min.最后利用生活垃圾堆肥试验验证该装置满足堆肥的一次发酵要求.该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布水、布气均匀,保温效果好,发酵过程温度测定方便快捷,而且还有功率消耗小、臭气集中易于处理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粪便与生活垃圾混合堆肥过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强制通风静态仓进行粪便和生活垃圾混合堆肥,以玉米秸为调理剂,石灰调节pH,考察正压鼓风和负压抽吸2种通风方式对不同堆料配比堆肥过程的控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5种堆料配比的中层温度都达到了50℃,并保持了5 d以上,达到了堆肥无害化和稳定化的要求。正压鼓风堆料底部温度较低,负压抽吸堆料底部热量容易聚集,但是后者堆体温度分布相对均匀。负压抽吸对水分的去除效果差于正压鼓风。对于温度未达到50℃的堆料应回流处理保证无害化。粪便有机物含量高,堆肥初期易酸化,添加石灰调节pH,使堆肥顺利升温,缩短发酵期,石灰合理添加量为2%(质量分数)。采用负压抽吸的通风方式,散除堆肥初期的挥发性有机酸,再经过冷凝除臭器脱酸除臭后排放,是一种可取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行研制的一套新型快速堆肥装置——重力翻板式垃圾快速堆肥装置,对易腐有机物含量80%左右,含水率73%左右的生活垃圾进行快速发酵中试研究。生活垃圾在4 d的间歇动态初级发酵期内,能保持70℃以上温度3 d以上,无害化、减量化及节能减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方法作为一种量化环境影响的工具,在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垃圾处理领域,生命周期评价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应用。生命周期评价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有效结合,将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的实现。总结了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对国内不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环境影响因子进行比较分析,诸如全球变暖潜力、酸化潜力和富营养化潜力等因子。针对其目标范围定义、数据收集、评价方法的选择、结果解释及工艺改进等方面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并对未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淋洗法去除城市生活垃圾堆肥中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淋洗法研究了淋洗剂酸度、螯合剂与表面活性剂对生活垃圾堆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淋洗剂的酸度对堆肥中重金属的淋出效果不明显,螯合剂与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较为显著.随着螫合剂、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Mn、Zn和Cu的淋出量有增加的趋势,当DL-苹果酸、柠檬酸浓度为30 mmol/L,Mn的淋出量分别为对照的87和22...  相似文献   

9.
10.
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混合堆肥中氮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不同比例的垃圾和污泥混合的高温好氧静态堆肥小试试验,主要研究了堆肥过程中全氮、氨氮、硝态氮、水溶性氮以及有机碳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呈下降趋势;堆肥产品中全氮与其初始浓度成正比,初始浓度越高,结束时全氮越高;碳氮比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变化不大;氨氮的变化显著,堆肥23 d,3种比例的混合样品(垃圾和污泥体积比分别为9∶1、5∶1和3∶1)中的氨氮分别由堆肥前的11.1、10.9、10.5 g/kg下降到1.1、2.1、3.1 g/kg;水溶性全氮和水溶性氨氮的下降趋势明显,水溶性氨氮是构成水溶性全氮的主要成分,堆肥前期温度的上升引起水溶性全氮和水溶性氨氮的迅速下降;硝态氮和水溶性硝态氮的浓度低,变化小;氮素损失主要在第3~10天的堆肥高温期,污泥量越大,氮素损失越严重,氮素损失率最高达45%.  相似文献   

11.
以复合微生物菌剂降解垃圾的适宜条件为出发点 ,根据堆肥小试实验结果 ,确定进料垃圾特性、合理的工艺参数及一次发酵完成时间 ,结合制备装置材料的保温性、堆肥物料平衡、热量平衡 ,合理确定反应装置容积、供气方式、操作运行条件 ,开发了翻转式堆肥反应装置。该装置具有堆料搅拌均匀、进出料简单、供气均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处理设施能力日渐不足,生活垃圾管理正面临着减量化与资源化必然趋势。在未来5~10年内,堆肥处理、焚烧处理和综合处理等方式将取代卫生填埋成为北京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对北京市4处垃圾处理设施采用的不同工艺(卫生填埋、好氧堆肥、焚烧处理和综合处理)的环境影响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4,种处理方式中填埋、堆肥、焚烧和综合处理的环境影响负荷分别为4.82×10-2、1.10×10-21、.31×10-1和2.31×10-2,焚烧处理的总环境影响潜值最大,填埋处理次之,综合处理再次,堆肥处理最小。4种处理方式的资源耗竭系数分别为-2.39×10-51、.11×10-5、-3.45×10-4和-1.04×10-6,焚烧处理的资源耗竭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堆肥微环境 ,提高生活垃圾堆肥速率 ,研究堆肥工艺条件及其反应动力学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控制堆肥工艺条件 ,如初始温度、含水率、C/N比及堆料颗粒大小 ,研究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生物、化学及物理因素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生活垃圾堆肥反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合理控制堆肥初始反应条件 ,能明显提高堆肥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堆肥处理过程的特点 ,叙述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指出了该技术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发展趋势 ,并讨论了垃圾堆肥过程控制面临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堆肥厂的核心——发酵系统对堆肥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其设计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科研及工程实践经验,就垃圾仓式静态好氧发酵供风系统工艺设计中供风形式、方式选择,风量、风压计算以及供风控制形式选择等几个关键部分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与液态微生物菌剂相比,固态菌剂的保藏时间长,菌种不易退化失活,且便于存储及运输,对降低菌剂运输及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固态微生物菌剂制备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获得了最佳制备方法,即以腐熟物料作为载体,投加4%的海藻糖,含水率为15%。将所得固态微生物菌剂保存一定时间后,以食品厂污水处理剩余污泥和玉米秸秆的混合物为堆肥原料进行好氧堆肥,发现不同保存时间的固态微生物菌剂的堆肥效果相近,均可使堆体在18 h左右进入55 ℃以上的高温期,高温持续时间长,所得堆肥产品的理化性质也相差不大,且均符合我国生物有机肥标准(NY 884-2012)中的相关要求,所得固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水厂污泥高温好氧堆肥氮素转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两段式高温好氧堆肥工艺 ,研究了污泥堆肥中氮素转变规律。研究表明 ,硝化作用受到温度和NH+ 4 N含量的影响显著。一次发酵中 ,堆料平均温度高于 4 0℃ ,硝化作用受到强烈抑制 ;二次发酵后期 ,由于NH+ 4 N浓度降低 ,故硝化过程减缓。不同调理剂及操作条件对氮素损失影响较大 ,利用腐熟堆肥作为调理剂可以减少氮素损失。适当降低堆料温度、增加初始含水率及适当减少初始挥发份含量等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素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