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桑沟湾海域是我国重要的半封闭海湾规模化海水养殖示范区,重金属是一类具有严重危害的污染物,因此,探明桑沟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季节变化规律,对该区域的海水养殖活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在桑沟湾海域布设21个调查站位,分别于2019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采集表层海水,调查Cu、Zn、Pb、Cd 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规律、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的含量范围(μg/L)分别为Cu(1.14~2.88)、Zn(4.62~6.53)、Pb(0.38~1.55)、Cd(0.18~0.92),大致呈自西向东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污染程度依次为Zn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养殖水体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淡水养殖区和海水养殖区7个不同采样点表层水体、沉积物以及8种养殖鱼类肌肉和肝脏2种组织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3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含量.结果表明,养殖水体表层水中均未检出3种喹诺酮类药物;淡水养殖区沉积物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检出范围分别在5.03~13.28、3.64~9.32和0~7.13 ng·g-1;海水养殖区沉积物分别为1.88~8.81、0~1.09 ng·g-1,恩诺沙星在海水养殖区沉积物中未检出;3种喹诺酮类药物在鱼体肝脏组织中含量普遍高于肌肉组织,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在鱼体肌肉组织中的含量分别为1.95~100.54、0.48~33.26和1.18~51.89 ng·g-1.3种喹诺酮类药物在鱼体内的残留浓度大小顺序为: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淡水养殖鱼类喹诺酮药物残留普遍高于海水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胶州湾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吡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沙拉沙星、恶喹酸和氟甲喹8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以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36个站点均检测到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范围在0.48×10-9~47.54×10-9,平均含量为8.45×10-9,含量最高点出现在人口、医院密集的市区附近海域。研究区中恶喹酸检出率最高,可达94.44%,其平均含量为0.89×10-9,这与恶喹酸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有关。洋河河口站点平均含量(8.91×10-9)高于大沽河口(3.74×10-9),且其个别站点沉积物的喹诺酮抗生素总含量高达20.32×10-9;红岛码头区沉积物中喹诺酮抗生素总含量均达到6.00×10-9以上,检出四种喹诺酮类抗生素;湾口养殖基地周边沉积物中检测出喹诺酮抗生素种类较多,总含量为11.12×10-9,可见胶州湾海岸带已明显受到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然而与其他海岸带及我国典型河流沉积物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污染相比,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喹诺酮抗生素含量较低,处于低污染水平,但个别站位污染种类较多、含量偏高,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合理规划海洋功能区,加强环湾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SPE-HPLC-MS/MS)测定并分析了辽宁省岫岩县3个典型村镇水土环境中6类34种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类抗生素在3个村镇水土环境中部分或全部检出.地表水中34种抗生素总体残留浓度为(0.287~40.675) ng/L,人类活动和村镇畜禽养殖会导致水体中抗生素残留浓度偏高;土壤环境中34种抗生素总体残留浓度为(0.630~115.363) ng/g,不同土地使用类型下抗生素残留浓度规律为:畜禽养殖区>农业种植区>居民居住区>矿业开发区,畜禽粪便是土壤中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此外,水土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浓度与多种环境因子相关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典型水产养殖区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梁惜梅  聂湘平  施震 《环境科学》2013,34(10):4073-4080
使用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珠江口典型水产养殖区水和沉积物中3种磺胺类、7种四环素类、1种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和1种整合子基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除tetW外,所有其他ARGs在珠江口养殖区中均被检出,其中sul1、sul2和int1的检出率为100%.相同养殖模式下,养殖时间越长ARGs的相对含量越高,表明ARGs具有累积效应;不同养殖模式池塘中ARGs的含量存在差异,表明养殖模式可能影响ARGs的含量与分布.int1相对含量与sul1和ARGs总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int1在ARGs的水平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珠江口水产养殖区沉积物中抗生素浓度与ARGs总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说明水产养殖区中抗生素残留是诱导养殖区ARGs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对2011年4月、8月、10月和2012年1月桑沟湾溶解态铁(dissolved iron,DF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DFe的平均值分别为3.8 ±0.7 nmol/L、3.3 ±1.8 nmol/L、2.6 ±1.0 nmol/L、1.8 ±0.6 nmol/L,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t-test,p < 0.05,n=19)。桑沟湾DFe的平面分布主要呈现出河口和近岸浓度较高,随离岸距离的增加浓度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桑沟湾周边河流、地下水DFe含量的分析及箱式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DFe的主要来源包括河流、地下水的输入和大气沉降等;而其主要的汇为向黄海的输出以及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DFe在桑沟湾的存留时间与大洋相比明显降低,可能与特殊的水文环境与养殖生物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抗生素累积及其导致的生态风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采用调查问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重庆市开州区菜地土壤中四环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这5类抗生素的赋存特征,分析了抗生素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估其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菜地土壤存在抗生素累积,五大类共18种抗生素被检出,且以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为主.喹诺酮类抗生素检出率最高(15.38%~100%),其中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检出率达100%;四环素类抗生素含量最高(0~42.88 μg ·kg-1),其中土霉素含量最高为42.88 μg ·kg-1.菜地土壤中抗生素总量为1.64~233.11μg ·kg-1;其中,空心菜地(89.73 μg ·kg-1)>白菜地(32.53 μg ·kg-1)>辣椒地(32.16 μg ·kg-1)>西红柿地(32.13 μg ·kg-1)>黄瓜地(26.46 μg ·kg-1)>草地(7.32 μg ·kg-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总抗生素含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中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喹诺酮类抗生素含量与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潜在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开州区菜地土壤中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具有中度生态风险,其中62%~92%和62%~100%土样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具有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8.
钦州湾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研究了钦州湾近海及汇海河流磺胺类抗生素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磺胺类抗生素(SAs)和甲氧苄氨嘧啶(TMP)在钦州湾近海及汇海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浓度范围为n.d.~12ng/L.其中,磺胺甲基异恶唑(SMX)在近海的检出率和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100%和4.1ng/L;其次为TMP(检出率87%,平均浓度1.0ng/L).与国内外其他水域相比,钦州湾磺胺类抗生素浓度处于较低水平.钦州湾近海抗生素浓度分布呈现以下趋势:茅尾海(8.4ng/L)>钦州外湾(1.9ng/L)>三娘湾(1.4ng/L).磺胺类抗生素在钦州湾的海水养殖区均呈现出较高的浓度水平,说明高密度水产养殖是钦州湾水体中抗生素的重要污染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钦州湾水体中残留的磺胺甲基异恶唑(SMX)对相应的敏感物种存在中等生态毒性风险,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2008年1~11月在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样品,进行了石油烃含量分析.依据石油烃含量检测结果,分析了桑沟湾贝类养殖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以及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和种间差异,并对3种介质中石油烃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最后探讨了贝类体内积累的石油烃及对贝类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了莱州湾及主要入海河流水体中的5种典型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含量,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人兽共用的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依诺沙星在河水中广泛存在,具有80%以上的检出率和较高的含量(99~120 ng/L)。同时它们在海水中亦具有很高检出率(>88%),但含量(31~62 ng/L)明显低于河流中含量,表明河流输入是莱州湾抗生素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不同喹诺酮药物在河水与海水中的稀释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河流之外的其它污染源或药物间迁移转化特征存在差异。河流之间化合物组成差异较大,反应出污染类型的差异。虞河、堤河中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比重较大(>75%)可能受养殖业的影响较重,而小清河、白浪河中依诺沙星和诺氟沙星比重较大(>78%)则可能受生活污水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The pollution of antibiotics commonly exis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aquaculture process,but the residues of antibiotics at different aquaculture stages have rarely been studi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antibiotics at different aquaculture stages (the non-aquaculture stage, the early aquaculture stage, the middle aquaculture stage, and the late aquaculture stage) in two typical marine aquaculture areas (Mahegang River and Dingzi Bay) surrounding the YellowSea. Fluoroquinolones and tetracyclineswere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in the aquaculture of these areaswith high detection frequencies (17% to 83%). Compared among four aquaculture stages,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 (9032.08 ng/L) in aquaculture ponds was detected at the late aquaculture stage. And the antibiotic pollution level of natural water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quaculture stages. Similarly, at the aquaculture stages, the detection frequency of antibiotics in sedim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non-aquaculture stage.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ncentration of main antibiotics in water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otal nitrogen (p<0.05) and chlorophyll a (p<0.01), while it show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alinity (p<0.01) in coastal water of the Dingzi Bay. According to the risk assessm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stages, the selection pressure of fluoroquinolones and tetracyclines on resistant bacteria had increased. And the ecological risks caused by sulfonamides and tetracyclines to aquatic organisms had also increased markedly. Overall, this study may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ormulating regulatory policies regarding antibiotic use at different aquaculture stage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湾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研究仍少见报道。为了研究人类养殖活动和水动力对海湾微塑料污染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于2017年12月调查了规模化养殖活动结束后桑沟湾水体及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桑沟湾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类型主要为纤维类、碎片类、薄膜类、发泡类和颗粒类;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范围分别为1.8~31.2 N/L和31.2~1246.8 N/kg;微塑料的平均颗粒大小分别为0.51±0.2 mm和1.54±1.02 mm。从桑沟湾微塑料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其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近岸海域,并且微塑料的丰度由湾内向外海递减的趋势。桑沟湾微塑料丰度和空间分布的异质性主要受海水养殖、生活和航运等人类活动排放和水动力的影响。未来需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取样分析,以充分认识海湾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牙鲆、孔石莼分泌物对混合重金属在牙鲆组织蓄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海水中总有机碳(TOC)浓度、总有机碳种类对混合重金属(Cu Pb、Cu Cd、Cu Pb Cd)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孔石莼分泌物、牙鲆分泌物均能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的升高,牙鲆的内脏、肌肉、鳃组织中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当海水TOC浓度相近时,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量.TOC浓度、种类的变化对牙鲆各组织中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各组织重金属蓄积量顺序均为:内脏>鳃>肌肉.  相似文献   

14.
三亚市水体中PPCPs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任丙南  耿静 《环境科学》2021,42(10):4717-4726
环境中药物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污染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为了解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的河流及主要海湾中PPCP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了三亚市主要河流和海湾中的11种典型PPCPs类物质.结果表明,由于三亚市在冬季和夏季接待旅游人数和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在冬季大量涌入以老年人为主的"候鸟"人口,使得三亚市主要河流中PPCPs浓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冬季11种PPCPs检出率为100%,咖啡因(CFI)检出浓度最高为1449.10 ng·L-1,其次为美托洛尔(MTP)检出浓度最高为427.06 ng·L-1和罗红霉素(RTM)检出浓度最高为311.59 ng·L-1;夏季除磺胺甲唑(SMX)、磺胺噻唑(STZ)、泰乐菌素(TYL)、MTP和卡马西平(CBZ)的检出率在87.5%~93.75%,其余检出率为100%,CFI、MTP、RTM、红霉素(ETM)和氧氟沙星(OFL)浓度较高.主要海湾近岸海水中11种PPCPs均有检出,其中SMX、MTP和CBZ的检出率分别为85.7%、57.1%和71.4%,其余PPCPs检出率均为100%.CFI检出浓度最高,最大浓度为220.78 ng·L-1.运用风险商值模型(RQ)评价11种PPCPs在三亚市河流生态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发现冬季STZ在月川桥采样点和RTM在凤凰路采样点,由于附近的医院以及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RQ值均>l,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存在高风险.在夏季STZ在三亚大桥采样点、RTM在红沙码头采样点的RQ值介于0.1~1之间,对水体的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中风险.  相似文献   

15.
春季桑沟湾海域贝类养殖对海水中营养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1年春季对桑沟湾海域8个监测点的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和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溶解性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PO34-)和总磷(TP)浓度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估算了贝类养殖的排泄物对海水污染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0.106 1 mg/L,NO3-N为主要存在形式,占溶解性无机氮平均含量的78.3%,NH3-N、NO2-N分别占溶解性无机氮平均含量的14.2%和7.5%。总氮的平均浓度为0.234 7 mg/L,溶解性无机氮浓度占总氮浓度的45.2%。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0.013 3 mg/L,总磷的平均浓度为0.024 78 mg/L。春季桑沟湾贝类养殖对该海域海水磷含量的贡献率比氮的贡献率大,N/P为17.63,营养水平基本属于贫营养。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大辽河表层水体抗生素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了大辽河表层水体中5类典型抗生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增效剂、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大辽河表层水体中共检测出10种抗生素,其质量浓度范围为nd(低于检出限)~1.380 μg/L;其中NOR(诺氟沙星)的检出率和质量浓度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92%、0.214 μg/L,其次为CIP(环丙沙星)(检出率为75%,质量浓度为0.023 μg/L). 与国内外其他水域相比,大辽河水体中抗生素的质量浓度总体处于较普通水平. 在检出的10种抗生素中,除TC(四环素)和CTC(金霉素)外,其余8种抗生素质量浓度最高值均出现在营口市区最主要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污口之一——纱厂潮沟采样点,并且该采样点NOR的质量浓度和检出率均最高,这反映了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大辽河流域有很高的使用率. 大辽河抗生素总的分布趋势是上游污染水平较低,城市周围污染水平较高. 评价结果表明,大辽河水体中的抗生素对相应的敏感物种存在较高的生态毒性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