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讨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在涵义及特点,以城市地质环境为例,探讨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2.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几种主要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有:人口承载力、生态足迹和相对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人口数量作为表征;生态足迹将人类所需占用的资源与排放的废物转换为土地面积,以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表征;相对承载力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当作一种能力或潜力,将评价结果无量纲化来表示其动态变化趋势。通过总结这三种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可知,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在系统分析方法、阈值性、动态性以及空间分异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是否协调的标准之一。开展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人类活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广受重视,硕果累累。该文综合总结、归纳、考量近30年来中国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情况,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自主理论探索阶段、实践运用与理论深化阶段、"3S"技术与大数据综合评价阶段。从评价流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模型等方面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演化模型。最后认为国内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应包括:完善评价理论,更加客观地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注重对敏感指标的研究;注重评价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集对分析的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质环境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压力,为了科学地指导城市地质环境规划,有效提高城市地质环境的调控手段,需要对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文章以多学科理论方法为指导,在对地质环境承载力概念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调节和社会经济四个方面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基于熵值-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的集对分析模型对大庆市地质环境承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肇州、肇源是当前大庆市地质环境承载状况较差的区域,需重点保护;据80年代和现状数据对比分析得出,虽然承载状况呈转好趋势,但环境子系统却变差,因而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另外,通过对对立度和同一度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地质工作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中国城市地质工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领域。指出城市地质工作必须服务于城市(城市群,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减灾防灾提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的基础地质资料和成果。由于中国城市的规模,性质,自然资源承载力,地质环境特征不同,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对象,内容也将有所差异。归纳起来,城市地质的重点工作领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战略与对策,城市地质环境容量及脆弱性分析。城市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灾害风险,影响面,易损性及对灾害的反应,城市环境变化的地质指标体系,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城市环境地质图纱的编制。数字城市环境地质:GIS平台上的地质空间数据库,城市地质环境动态分析,评价,决策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绿色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承载现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地质环境调控手段,科学指导区域发展规划。以湖北省黄石市为研究区,基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16个评价指标,构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CE)确定各因子的隶属度、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因子权重,最后通过GIS空间分析对黄石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黄石市东北区域承载力较差,主要受地灾因子制约,建议对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修复治理;中西部陈贵镇附近因矿山开采导致其承载力较差,建议开展矿山环境恢复工程;南部阳新县承载力整体较好,可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不同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要素不同,需要找到制约因子并对其进行改善来提高地质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昆明城市发展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城市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离不开城市的地质基础条件。因此,城市地质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城市发展与规划必需的基础工作。在分析了昆明盆地的地质基础条件之后,从正负两面阐述了影响昆明城市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GIS的空间叠置技术,对昆明市市域区和规划区新建、扩建区域进行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分级。本区域共分为三级:第一级为适宜建设区,第二级为适度控制建设区,第三级为中度控制建设区。同时认为,从地质环境条件来看,昆明盆地内没有严格控制建设的区域。该研究为昆明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均方差决策方法确立指标权重,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综合承载力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供需指数比普遍偏低,14个地级市中环境承载力供需指数比大于1的比例不足10%,资源承载力比例不足30%。不同城市各要素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连、沈阳综合承载力最高,本溪、丹东资源承载力最高,辽阳、盘锦环境承载力较低,沈阳和大连经济承载力较高,各城市社会承载力总体较高。此外,资源与经济承载力对研究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但是研究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环境,未来应着重根据各市环境短板确定未来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与管理体制,有效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10.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及其规划的基础依据。当前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评价研究,评价指标方面尽管数量众多,但往往对资源环境内涵和制约因子考虑较少或者不够全面,指标与国土规划(或区域规划)衔接较少,同时其指标处理上常常只是简单地对系统做黑箱处理,缺乏对两个系统内部作用机制、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对德宏州及所辖5个县(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9个子系统的作用机制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德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较大,芒市、盈江县和陇川县为高等承载力,瑞丽市为中等承载力,梁河县为低等承载力,具体而言资源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环境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2)限制性分析结果显示,瑞丽市为耕地-矿产资源限制型,芒市和陇川县为矿产-地质环境限制型,梁河县为耕地-城镇建设限制型,盈江县为水环境-地质环境限制型;3)资源环境系统存在较大耦合关系,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森林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水资源系统与水环境系统、矿产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等协调度均大于0.96,且各县(市)资源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均高于0.98。  相似文献   

11.
许明军  杨子生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0):1726-1737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及其规划的基础依据。当前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评价研究,评价指标方面尽管数量众多,但往往对资源环境内涵和制约因子考虑较少或者不够全面,指标与国土规划(或区域规划)衔接较少,同时其指标处理上常常只是简单地对系统做黑箱处理,缺乏对两个系统内部作用机制、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对德宏州及所辖5个县(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9个子系统的作用机制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德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较大,芒市、盈江县和陇川县为高等承载力,瑞丽市为中等承载力,梁河县为低等承载力,具体而言资源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环境承载力大小排序为芒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梁河县;2)限制性分析结果显示,瑞丽市为耕地-矿产资源限制型,芒市和陇川县为矿产-地质环境限制型,梁河县为耕地-城镇建设限制型,盈江县为水环境-地质环境限制型;3)资源环境系统存在较大耦合关系,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系统与地质环境系统、森林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水资源系统与水环境系统、矿产资源系统与大气环境系统等协调度均大于0.96,且各县(市)资源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均高于0.98。  相似文献   

12.
王奎峰  许梦 《环境工程》2018,36(1):157-161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该区生态环境脆弱,要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营市2011—2015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时空两维度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广饶县,东营区在4个年度排名第二,河口区及垦利区在2012—2015年综合得分始终较低,这表明东营市河口区及垦利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多加关注,应把河口区、垦利区纳入重点监测范围;在空间尺度上,东营市5个区县历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综合得分在逐渐提高,承载力逐年增长、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应继续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以促进东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资源型城市规划和工业发展应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通过剖析城市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及其承载能力,提出了评价城市工业发展环境合理性的环境基线空间评价理论,结合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科学发展要求,构建了承载力增值和环境空间占用率两项评估标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针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点和环境保护重点,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规划环评的环境基线空间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鄂尔多斯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了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流,立足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约束机制,从城市生态系统客观存在性、弹性与扩展性、递阶性及相对性等方面,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机制的特点,在建立承载机制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承载机制的定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我国西部城市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开发须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可接受的程度内进行开发建设。采用突变级数法应用于我国西部城市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该方法在针对多目标综合评价中更优,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同时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优化。通过此方法得到我国西部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现状对城市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西部可持续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资源的需求总量也在增加,资源的不断开发、开采,让资源数量急剧减少.如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阈值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是目前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关键课题.为了能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我党也是提出了很多科学举措.文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建立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海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海域环境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旨在协调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海域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缓解人类社会发展对海域环境的压力。由于海域环境承载力的客观性、开放性、变化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决定了海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及管理应用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域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背景,分析了其基本内涵,随后通过对影响和反映海域环境承载力的三类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运用模糊数学法对特定海域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居住模式,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呼和浩特环境承载力、人口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以及其他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针对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呼和浩特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及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初步研究——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承载能力的涵义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比有很大差别。论文在探讨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内涵及各子系统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承载力与压力指数的角度构建城市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评价模型。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建立承载力与压力指数评价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应用评价模型对吴江市1990-2004年的城市生态系统承载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吴江市在研究时段内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由不协调到相对协调的过程。在选取的各分量指标中,环境容纳指数的平均贡献率高达38.68%,是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及抑制生态系统压力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源消耗的平均贡献率为54.45%,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资源消耗仍然是生态系统压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董越  徐琳瑜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9):3171-3179
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对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各种承载的需求同步增长,单一承载力逐渐无法满足对城市发展可持续状态的综合全面评估.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作用和协调程度的具体表征.综合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带来的压力之间存在动态互动关系,只有承载力和压力维持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双向复合动态可持续评估方法,量化负向城市压力(UP)和正向城市综合承载力(UCCC)及其二者之间的复合动态关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蒙特卡洛模拟,从经济、资源、社会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相互作用,实现逐个单点时间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率分布模拟,进而通过复合动态关系判断模型实现单个区域单点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判断.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对所提出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2004—2016年,广州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压力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城市发展整体呈可持续状态.但2012年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下降,尤其是水资源承载力和大气环境承载力下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