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ARIO模型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投入产出模型(ARIO),以一个月为时间步长,模拟了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各部门产出和需求随重建进程的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完全恢复重建大致需要近9年的时间,灾后36个月时,四川省的当地总产出能力将超过灾前水平。在重建模拟的基础上,评估了灾后实施不同风险管理策略的潜在效益,若最大生产能力在灾后3个月内能够加速达到灾前的150%,则与无加速重建相比,恢复重建期至少可以缩短3年半,证明了灾后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对于缩短恢复重建期的作用。提出的重建期模拟方法可以为缩短重建期、合理分配抗灾救灾资源的灾害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赵亮  王伟  孔锋  张磊 《灾害学》2024,(2):185-191
积极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区旅游项目评价对提升灾后重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旅游项目开展评价,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结合灾区实际和数据局限性,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后评价可依据恢复重建项目完工情况与投资完成情况来综合确定。评价得出绵阳市城乡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评价等级为良好,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区项目恢复重建实施情况相对较差;(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通过制定政策保障,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创新营销模式等途径振兴旅游产业,但由于特色旅游资源多处于复杂地质环境区域、灾后救援资源局限以及次生灾害影响促使恢复重建的效果降低。(3)结合“重建得更好”理念提出从旅游规划、结构韧性、防灾减灾、经济与生计、社会与心理、体制机制、法律规章、监测评估八个方面构建旅游业韧性发展路径。为实现灾害多发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不同产业间的内在联系,以便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振兴带动灾区社会经济的改善,提升灾后重建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巨震频发给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如何快速高效地进行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已成为世界各国震后重建决策者和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结合笔者2013年年初赴日参加"Pre-Recovery Planning From Natural Disasters"研修班中,对阪神地震以及"3.11"东日本地震海啸恢复重建的学习和考察内容,总结了两次地震恢复重建的特点以及现状,并对比了我国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了中日两国在地震恢复重建中的各自优点与不足,并针对未来我国可能面对的大震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了解中日两国地震恢复重建工作的各自特点,以及未来如何完善现有恢复重建方案的设计和提高相关重建服务的效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后评价研究是将后评价理论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研究。在各国灾后重建经验基础上,提出灾后重建后评价的框架体系。该框架包括工程项目后评价、经济效益后评价、社会效果后评价、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后评价、人文建设后评价和应急能力后评价等6个方面,这6个方面相互关联且涉及的评价内容错综复杂,因此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定量结构分析,并加以定性的描述。研究结果表明,震灾重建要以人为本,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通过对工程项目投资拉动灾区经济的增长,重建效果直接表现为社会和谐和应急能力加强。  相似文献   

5.
<正>(四)明确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施的要求、遵循的原则、善后处置、强化服务等方面的内容。1.本法第七十条规定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城市、乡村恢复重建的原则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恢复重建的特殊要求。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住房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总原则,是由政府的职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科学选址的防灾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崔云  孔纪名  王成华 《灾害学》2010,25(2):140-144
汶川8.0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防灾形势严峻,灾后恢复重建的防灾关键就是选址问题。在重建前要充分评估灾害孕育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环境条件,有效避让破坏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同时对不可避让灾害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防灾从重建前的选址开始,科学选址,有效防灾,是选址防灾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指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过渡性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善后工作等活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了我国防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8.
三、完善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制度 (一)强化了政府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职能。 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恢复重建工作的职责。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紧迫、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举全社会之力,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领导、组织和协调。  相似文献   

9.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指地震灾害发生之后的过渡性安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以及善后工作等活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减轻地震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与唐山地震损失与救助之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温玉婷  李宁  刘雪琴  吴吉东  张鹏  解伟 《灾害学》2010,25(2):68-72,111
1976年发生的唐山7.8级地震与2008年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是近年来破坏程度深、影响范围广的两次特大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都是惨重与巨大的。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参数相近的两次地震在灾后救援与救助方面却相差甚远,表现在军队人数调动、受伤人口抢救、恢复重建资金投入、国内外援助、保险再保险分担等方面。着重对比了以上几方面后得出结论:在各项应急预案颁布并实施后,我国灾害救援工作更加有序,提高了救援效率;同时,保险与再保险的参与也减轻了政府负担,为灾民自主开展家园的恢复重建提供了便捷与保障。  相似文献   

11.
四川都江堰市地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上,在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中属于Ⅸ度区,是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天然气供应链在本次地震中遭遇了一定的破坏。通过对都江堰市天然气系统的基本构成、震害情况以及应急救灾过程等的调查与整理,对都江堰燃气系统中门站、CNG加气站、中压配气管网及低压配气支管各组成部分在地震中的震害情况进行了分析,对震后的应急处置措施、供气恢复策略及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天然气系统的应灾经验及救灾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就如何提高燃气系统的抗震应灾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地震对人类影响及应对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银  周俊山 《灾害学》2011,26(1):118-122,127
每一次破坏性地震都给人类的财产、生命、身心、生活等各个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地震灾情因社会发展而加重.已有研究从地震灾后抢救、重建和防震减灾等角度进行,存在很大不足:应急研究频繁,长期灾后重建研究不足;政府支持角度研究多,非正式支持研究少;自然科学研究较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少,尤其是中国对地震的经验总结不足.  相似文献   

13.
<正>三、完善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制度(一)强化了政府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职能。本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恢复重建工作的职责。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紧迫、复杂、艰巨的任务,必须举全社会之力,组织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加强领  相似文献   

14.
陈桂香  郭志涛  李江华 《灾害学》2009,24(4):134-137
在对汶川8.0级地震后绵阳市粮食基础设施破坏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恢复与发展并重、粮食基础设施节点与网络并行、推进行业整合和信息化的建设思路,规划了绵阳市灾后恢复重建的维修保障和重建发展项目,并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地震是群灾之首,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有50%以上是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威胁经济社会发展。从汶川到玉树再到日本宫城县,强震频发的背后,一再警示着人们必须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据统计,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6.
唐勇 《灾害学》2014,(1):93-98
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日益重视地震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龙门山地区是发展地震遗产旅游的关键区域。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龙门山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困扰。因此,对于地震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短时间的震后恢复重建,而应以地震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时间轴,在其不同阶段均设置相应的动态应对措施。在回溯地震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该区域地震专题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体系"运用于解决"地震遗产旅游发展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地震专题旅游开发中其它具体模式的理论框架,也为地震遗产旅游动态地应对地震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供指导,其实践价值有赖于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地震的应对与灾后的恢复重建是政府应急管理的重点。为研究灾后区域经济韧性和恢复效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韧性测度模型、超效率SBM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四川省内5个受灾县及其周边4个县进行灾后经济韧性指数和经济恢复效率分析。结果表明:九寨沟地震受灾地区经济韧性较高,在震后第2年恢复至震前水平;受灾区经济恢复以第三产业为主,发展其服务业是经济恢复的关键;各县的经济恢复效率在震后第2年开始上升,并逐渐超越震前水平,其中九寨沟相关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到主要作用;技术进步是受灾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付建  李晓明  张茜 《灾害学》2021,(2):155-158
为了提高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设计一个基于AHP法的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模型.从抗震能力、节能等方面进行考虑,建立了灾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需要控制项目的优先级,从而对具体对象进行质...  相似文献   

19.
新《防震减灾法》浅议——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红梅  魏电信 《灾害学》2009,24(4):130-133
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对新《防震减灾法》进行了解读,新《防震减灾法》在旧法的基础上,主要完善了防震减灾规划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制度,增加了对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和农村民居、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要求的规定,强化了防震减灾群测群防制度以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完善了地震应急救援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制度;加强了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同时文中也指出了新《防震减灾法》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地震巨灾灾后幸存者如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救助的重点。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对地震幸存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结合个体的灾情背景与城市重建、生产生活恢复的过程,分析了地震巨灾幸存者灾后心理恢复力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灾害影响具备整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实地调查数据,亲人伤亡程度、个体损伤情况、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子。以家人平安为对照组,对家人轻伤、重伤和死亡3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自身安全者为对照组,对受压埋者和逃出建筑物者两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灾后6个月内搬进简易房为对照组,对六个月内尚未搬进简易房的研究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家庭破裂、亲人失散会造成心理恢复极大的障碍,社会需要关怀失去亲人的灾民,尤其是孤儿;灾民消极态度与自身受伤程度明显正相关,随着身体的康复,灾民心理也能较快恢复;从地震棚搬入简易房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灾民的情绪稳定。对幸存者的灾后恢复研究有助于灾后救助和社会安定,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