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6—2022年郴州地区地质灾害灾情资料、郴州市408个区域自动站雨量资料,对地质灾害特征和降雨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郴州地质灾害3—6月份是集中时段,其中6月最多;1—5月以及4—5月的降雨距平都对6月地质灾害有很大影响;小型地质灾害在强降雨发生6h内快速响应,2d累计100mm以上的降雨是中型地质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致灾降雨强度与灾害发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上海地区降雨清除PM2.5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12—2016年上海徐家汇站的雨量和颗粒物(PM_1、PM_(2.5)、PM_(10))观测数据发现,降雨对PM_(2.5)的湿清除作用明显,降雨日的PM_(2.5)质量浓度较非降雨日平均降低约30%,在污染季节降低更加显著约50%.降雨时PM_1在PM_(2.5)中的占比明显下降,PM_1质量浓度下降幅度占PM_(2.5)下降幅度的84%,表明降雨对PM_1的有效清除是PM_(2.5)质量浓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降雨过程结束后PM_(2.5)质量浓度是否下降和降雨前PM_(2.5)的初始质量浓度关系密切,当初始浓度在冬季大于70μg·m~(-3)、在其他季节大于45μg·m~(-3)时,80%以上的降雨过程结束后PM_(2.5)质量浓度较降雨前下降,因此可作为研判降雨过程对PM_(2.5)湿清除影响的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3.
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涛  徐澜  胡阳  张宇攀  韦倩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9):1355-1364
为了深入认识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过程及其与降雨和植被NDVI变化的关系,采用基于RUSLE(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土壤侵蚀评估方法,开展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分布及其与降雨、植被NDVI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14年无定河流域多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57.90 t/(km2·a),呈波动增加过程.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88.35%,其他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比例随等级升高而减少.研究时段内除微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外,其他土壤侵蚀等级面积比例均呈增加过程,并且侵蚀面积年变化速率也由微度侵蚀的0.52%降至剧烈侵蚀的0.01%. ② 无定河流域西北部土壤侵蚀程度最低,西南部其次,东南部最高,与其地貌类型及降水量沿东南—西北方向递减有关,但均反映出流域2000—2014年土壤侵蚀的增加过程.研究时段内流域不同土壤侵蚀等级间面积及比例转移主要由低等级土壤侵蚀类型转为相邻高等级土壤侵蚀类型. ③ 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与降水量、侵蚀性降雨量、降雨侵蚀力呈显著正相关(P < 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95和0.98,而与植被NDVI的关系不显著.研究显示,降雨变化尤其是侵蚀性降雨(≥12 mm/d)增加是陕北无定河流域土壤侵蚀增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深圳地区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深圳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气候条件等地质环境特征的调查分析,总结研究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对深圳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作、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创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设计和管理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以青岛市海绵城市典型项目区为研究区,通过收集、整理和概化汇水区资料,构建了研究区降雨径流模型——SWMM模型。利用2018年雨季的降雨-径流实时监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关键参数的率定和模型验证,研究了海绵城市建设在削减径流量、增加入渗与滞蓄雨量方面的定量效果。结果显示:海绵改造后,不同降雨强度下形成径流的雨量占总雨量的平均比例由56%下降至29%;下渗雨水的平均比例由40%增加至60%,滞蓄深度由0.63 mm增加至5 mm。海绵改造前后研究区场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变化显著,当以1~10年一遇的短历时(120 min)设计降雨作为模型边界条件进行模拟时,海绵化改造后场次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率提高了26%~34%,认为研究区基本达到了海绵城市关于水量控制的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6.
川中丘陵区村镇降雨特征与径流污染物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专溪  朱波  王振华  汪涛  张金 《中国环境科学》2008,28(11):1032-1036
以野外观测的12 场降雨径流污染数据为基础,分析川中丘陵区村镇的降雨径流污染物之间及与降雨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村镇降雨径流中TN、TP、COD、SS 的EMCs(事件平均浓度)分别为21.31,3.00,526,1941 mg/L.TN 和TP 的EMCs 与降雨特征(最大雨强、降雨量、径流量、径流时间、降雨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氮和磷污染物因初期径流冲刷而具有较高的浓度,但随着雨量、径流量的增大而发生稀释或污染源耗竭效应;TN 和TP 二者的EMCs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氮和磷的主要污染源相同.COD 和SS 的EMCs 与降雨特征无显著相关关系,且COD 和SS的EMCs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COD 和SS 的污染源较均匀分布于集水区,来源充足,控制颗粒物污染,可以较好地控制村镇COD 输出.TN、TP、COD、SS 的EMCs 和FF30(由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的负荷)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初期径流运移的负荷较大,有将近40%的污染负荷为占总径流量30%的初期径流所运移.村镇降雨径流污染普遍存在中等初期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降雨预警基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  许强 《地球与环境》2011,39(3):393-398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降雨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建立了针对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降雨预警基准的概率统计分析方法,即通过收集研究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地质灾害发生前3天降水量、当日降水量)及未发生的降雨资料,根据这些降雨数据在xy坐标图上的分布规律,在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下包络线以及上包络线的基础上,将上下包络线之间的中间区域,以平行线的方式划分各个概率的警戒基准线。并以雅安市雨城区因降雨而产生的66个滑坡点数据为基础,针对降雨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道路灰尘铂族元素含量的短期变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上海市区中山北路(华东师大~武夷路)、长宁路(中山西路~安西路)、杨柳青路(金沙江路~武宁路)等3条道路,对道路灰尘铂族元素(PGEs)含量的短期变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Rh的含量为24.95~36.24ng·g-1(平均值为29.42ng·g-1),Pd的含量为85.34~158.89ng·g-1(平均值为117.88ng·g-1),Pt含量为20.15~48.48ng·g-1(平均值为34.42ng·g-1).其中,道路灰尘Rh、Pd、Pt含量分别是参照点的19.48倍、12.17倍和64.94倍.与国际其他城市相比,Pt含量较低,Pd和Rh含量处于中间水平.总体而言,道路灰尘PGEs含量及负荷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到达上限后,变化则趋于和缓.在车流量恒定的情况下,PGEs浓度及负荷的短期变化主要归因于气象条件的变化.降雨会使PGEs浓度降低,但不同类型降雨会使PGEs负荷发生不同变化,雨量较大,则负荷降低;;雨量较小,负荷反而有升高可能;;连续降雨后,PGEs浓度与负荷达到下限.一定的风力扰动会使PGEs浓度升高,但使PGEs的负荷变化变得较为复杂;;连续干燥无风天气会使上述PGEs浓度及负荷达...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宁化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化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本文通过分析宁化县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时空分布特征等,总结出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并在统计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与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治理建议,以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普光气田高含硫化氢的集输管道经常需穿越一些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这些地区通常又是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威胁着管道的安全运行。通过雷达卫星数据对普光气田集输站场和集输管道周边滑坡进行了地表形变探测,共探测出32处地质灾害点;结合光学遥感影像目视解释和现场勘查[1],对普光气田103集气站南侧、胡家阀室、毛坝1井—1#阀室管线西侧共3处典型滑坡形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地质灾害变形速率受降雨的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能够对普光气田地质灾害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文对巴郎山区夏季降雨和不同海拔样地穿透水的H、O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由于8月底9月初冷气团的到来较大地改变了降雨的同位素特征,该地区夏季大气降水线为δD=9.93δ18,/sup>O+26.07,偏离全球降水线(GMWL)较多。降雨的温度效应和雨量效应表现出相互交叉的现象,表明该地区温度和雨量是交替起主导作用而引起降雨同位素组成变化的。H的同位素效应比O明显,其原因是H同位素分馏比O剧烈,从而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比O灵敏,因此H同位素在森林水文研究中比O更有用。H同位素值在不同样地穿透水间存在差异,这是由它们不同的植被结构及周边微环境因子引起的水分蒸发状况和对雾水截获能力差异导致的。穿透水和降雨同位素值间存在较强线性关系。穿透水的同位素值不一定大于降雨,表明影响穿透水同位素值的因素不仅仅是水分蒸发和植被对雾水的截获,而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对这些因素的全面了解将对同位素技术在森林水文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东部沿海地区台风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性问题,基于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利用频率比及信息量模型选取相对高差、坡向、坡形、工程地质岩组、断层、地表覆盖类型、稳定性(SHALSTAB模型)7个背景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考虑无降雨和百年一遇极端降雨两种工况,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浙江飞云江流域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是致灾土体分布区定量模型和基岩区统计模型的结合,符合该区域成灾规律。考虑极端降雨因素后,易发等级逐次增加,高易发区面积增加84%,中易发区面积增加42.8%,可实现地质灾害易发性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乌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951~2008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分析26个气象站点年雨量、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最大日降雨统计特征,以及日降雨集中度指数CI,并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分析日降雨集中程度以及降雨统计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8年以来,虽然该地区年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各站日降水量集中度呈现加大的趋势,且77%站点增加趋势显著。研究也表明,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以及最大日降雨量也呈现增加趋势,日降水量集中度与最大日雨量相关程度高,说明该地区暴雨和干旱发生频率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赣州市地质灾害发生率和发生强度日益增高,对赣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赣州市地质灾害孕育环境、发育规模、时空分布等进行实地调查以及对各种类型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开展了赣州市地质灾害的孕育、形成与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赣州市地质灾害发生密度较高的地区主要是西部、南部、东南部以及东北部岩性较脆弱、地面变形严重的低山丘陵区;赣州市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以及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该市的防灾救灾、人类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亚马孙地区降雨的时空格局和旱季长度,罕为人知。现有的降雨图是源于一些与世界气象组织有联系的国家组织(如巴西的INMET)的全面、长期的气象站的数据。由于该地区面积大,且大部分气象站都是沿主要河流而设,因此没有几个气象站具有连续30年或以上的可靠记录。有人认为,远离这些河流的地区降雨状况明显不同。自1970年起,国家电力能源部(ANEEL)对巴西境内的亚马孙地区进行了简易雨量测定点网络记录分析。用雨量测定点数据分别绘制了更为详尽的年降雨量图和旱季长度图(尤其是降雨量小于100mm、50mm和10mm的平均连续月数)。同时,还获得了该地区厄尔尼诺现象空间分布的一些数据。亚区内差异很大;由于火灾对现存原始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由于原始森林是CO2的贮存库和汇,由于在撂荒农田上长起来的次生林有可能生物量小,因此亚区内差异对农业开拓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还讨论了以前厄尔尼诺降雨异常现象对林区内天然稀树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日益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否能够有效防灾取决于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合理与否,黄冈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结果存在区域不一致、等级偏差明显的状况,急需以更精细、合理的空间尺度构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提高预警结果的可信度。以近十年黄冈市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质环境综合因素分析,确定了地质灾害的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的分级将黄冈市按照150 m×150 m的栅格单元划分为413个地质背景区和4个等级的地质灾害潜势度区;通过地质灾害与降雨的关联性分析,提出区内有效降雨量统计公式;采用第二代显式统计预警模型建立了黄冈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以历史降雨及其地质灾害事件检验了所建模型的适宜性,并据此对黄冈市2021年汛期降雨进行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所建立的黄冈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显著提升了气象风险预警的精度与可信度,可为区域性公众防灾自救和政府防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土壤的物理性质作为影响降雨与径流关系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雨量径流系数的取值。采用运动波计算模型推导出的无量纲体积比值公式算法,针对北京城市典型砂质土的土质特征,在城市透水区域雨水入渗的动态过程中,分层计算不同重现期和降雨历时下的雨量径流系数。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不透水区域比例增大,径流系数从0开始线性增加,土壤的入渗量是决定径流系数大小的重要因素。此外,土壤厚度和孔隙率也对其径流系数具有制约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雨量径流系数的修正,以及海绵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西北部野鸭湖湿地生态气象站(YYH)、东北部上甸子本底站(SDZ)2014年PM_(2.5)、O_3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北京北郊清洁地区PM_(2.5)和O_3浓度的变化规律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站PM_(2.5)年均值,O_3小时均值较为接近。两站PM_(2.5)浓度在重污染月份(2、7、10月)较高,6和12月较低。野鸭湖站O_3浓度高值出现在4月,上甸子站为7月,1月均最低。两站各季PM_(2.5)浓度日变化大致为双峰型,O_3浓度日变化为单峰型,其中野鸭湖站PM_(2.5)双峰型更加显著,O_3浓度变化曲线也比上甸子站更具城市特征。风向对两站PM_(2.5)浓度变化的影响较O_3更明显,野鸭湖地区偏东北风容易造成污染物积累,上甸子污染物主要受来自西南部城区污染的输送。受局地环流影响时上甸子站PM_(2.5)浓度更高,而受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时,野鸭湖站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PM_(2.5)浓度会明显高于上甸子地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安吉地区地质灾害的调查概况,对其成因类型,时空分布,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和防治对策作了探讨,这圣方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具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土洞穴的环境灾害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地质灾害,对黄土地区的运输、管道、拦蓄水工程、厂房、民居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构成不同程度威胁;还可促发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恶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文章根据野外和室内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黄土洞穴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环境变化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黄土洞穴工程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可进一步了解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发育规律及其第四纪以来的地质环境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