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树军 《能源环境保护》2002,16(1):41-42,44
“破坏性建设”是煤矿区面临的严重问题,应采取适当的生态环境政策与评价分析,来规划、设计、建筑煤矿区的景观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煤炭开采形成的地表沉陷是煤矿区主要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以新疆奇台县某煤矿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矿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积分法对其地表沉陷进行预测,划定沉陷范围,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为矿井后续开发建设提供环境保护依据。  相似文献   

3.
煤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状为基础,以实现煤矿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论述煤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主要的指标类型,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实现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和研究井工煤矿采空区所引发的地表沉降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特点,评估其对矿山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为矿山生态保护和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  相似文献   

5.
煤炭能源长期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不可或缺的一次性能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的路程。但同时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对废旧矿区的处理不恰当造成了矿区周围地表塌陷,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废旧矿区周边逐渐发展成为严重受损生态系统。对中国当前废旧煤矿区域已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潜在的环境和安全隐患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通过恢复植被等方法对废旧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煤塌陷积水区是煤矿开采造成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目前它已成为淮南市地表水体的一种特殊组成部分。通过对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概况和利用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塌陷积水区水生生态环境状况和目前的生态状况水体所能支持的功能用途的简单综合评价。发现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加强对塌陷积水区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发挥环保节能减排作用 构建和谐煤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得以实现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要实现煤矿和谐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煤矿生态环境,构建安全、健康、环保的新型煤矿.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南缘是我国典型风蚀、水蚀过渡带,生态环境脆弱,随着近年来煤炭能源基地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本文以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环境保护为研究对象,选取榆横矿区北区为研究区,依据其生态环境特点,选择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域、沙质荒漠化4个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应用生态因子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在对单因子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该区综合生态敏感性较高,中度敏感性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71.34%,整体生态系统较脆弱。(2)根据不同等级敏感区提出开发保护的对策,为榆横矿区北区矿产资源开发建设进程中的土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毛乌素沙地南缘煤矿区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浅析山西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山西省长治市乡镇煤矿的普查基础上,发现乡镇煤矿的煤炭开采导致周围生态环境加速恶化。选择典型乡镇煤矿对其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山西乡镇煤矿采煤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破坏、大气环境污染、煤矸石堆积、地表沉陷与滑坡等地质灾害、土壤性质改变及土壤侵蚀加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乡镇煤矿生态环境防治对策,以期为山西乡镇煤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阜新煤矿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规范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环境学、生态学及矿区修复基础理论,从煤矿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环境评价因子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等级标准三大模块出发,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规范化方法。根据煤矿生态环境的特点,结合RMMER(Regulation of Multitudinous Min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模式,建立自然禀赋维、生态环境维及人文指数维煤矿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筛选确定煤矿生态环境两个层次三维体系下的16个指标因子;利用"多手段结合"的原则,确定煤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标准及相应等级阈值。分析辽西阜新矿区煤矿开采状况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信息提取技术定量指标因子;提出利用多次迭代法建立指标因子判断矩阵的方法;建立基于改进式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煤矿生态环境指标权重的阜新煤矿生态环境可拓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应用评价,最后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进行分析,给出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影响煤矿生态质量16个指标因子的筛选,初步建立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三维体系下由年开采量等7个指标组成的煤矿生态环境质量预测指标体系;根据2003年至2012年阜新煤矿生态环境指标因子环境统计数据,采用数值拟合得出埋藏深度、地面塌陷面积/开采面积、煤尘爆炸指数、矿区居民人均GDP及矿区经济贡献率5个指标因子的Quadratic模型;优化建立煤矿生态环境动态预测指标体系。应用煤矿生态环境指标因子预测模型对阜新煤矿2003年至2012年煤矿生态环境指标因子动态演变预测效果验证,验证结果表明Quadratic模型预测误差相对较小,煤尘爆炸指数指标因子的预测拟合曲线相关系数最高(R2=0.967 26)。最后应用Quadratic模型对2013年阜新煤矿矿区生态环境指标因子进行预测,并结合矿区实际给出预测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朴门设计的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索可持续发展观下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模式,推动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革新,论文引入朴门设计理论,研究其在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可持续性设计策略及运作过程;结合王石凹煤矿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分析了分区规划、扇形分析及循环布局等设计模式的应用现状,并对2014-2016年间王石凹煤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测算。结果发现,朴门设计能够把煤矿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纳入生态建设分区规划中,加快煤矿废弃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促进生态平衡建设,推动煤矿废弃地生态系统融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现煤矿废弃地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适用于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有效规划设计模式。研究结果能为矿区生态修复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吉林黑土中Cd、Pb、As的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吉林省黑土区耕层土壤(0~20cm)中Cd、Pb、As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煤矿区周围、公路旁和城郊为农田黑土Cd、Pb、As的高含量分布区,煤矿区周围土壤Cd、Pb、As均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公路旁和城郊的土壤外源Pb进入量较大.采用Muller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得出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区土壤Cd具有很高的潜在生态风险,As具有一般风险;各采样区的Pb含量均呈现一般风险.总体而言,煤矿区土壤具有一般潜在风险,而公路旁和城郊土壤均具有低潜在生态风险.关键词:黑土;Cd;Pb;As;潜在生态风险;吉林省  相似文献   

14.
煤矿区废弃矸石山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矸石山作为矿区主要废弃地类型之一,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对平煤集团矸石山实地调查、理化特征分析,最终提出了治理矸石山生态恢复的方法,包括边坡整形和边坡植被重建。通过该治理方法的实施,逐步实现了煤矿区废弃矸石山的生态恢复,解决了煤矸石污染问题。此方案的实施,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5.
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露天煤矿的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大量剥离物形成的排土场,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生态恢复作为一项有效的采矿废弃地治理措施,随着采矿业的发展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对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露天矿排土场对环境的影响和排土场复垦治理技术,研究了某露天煤矿排土场的复垦现状、复垦方式与效果,提出了矿区排土场生态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要求,实现建设富强矿区、和谐矿区、绿色矿区的奋斗目标,为解决大淑村矿的用水需求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和研究创新,实施了矿井水治理利用新举措,采用混凝、澄清、过滤、消毒工艺处理矿井水,出水综合利用作为矿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通过矿井水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实施,解决了大淑村矿的缺水问题和过度开采地下水源井水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了矿井“出水不排水”的环保生态目标,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促进了企业绿色矿山的顺利建设。  相似文献   

17.
对窟野河上游煤矿区和中下游非煤矿区的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As、Cu、Pb、Zn、Cd、Cr、Co和Mn含量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重金属含量均高于陕北地区土壤背景值,煤矿区和非煤矿区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Cr-Cu、Cr-Cd、Mn-Cu-Zn、Co-Pb、As-Cd和As-Pb元素间有一定的同源性。煤矿区和非煤矿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全水域处在强的潜在生态危害级别,Cd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后期应重点监控治理。  相似文献   

18.
西北干旱区煤炭开采产生的矿井水大多就近排放,利用率低.同时,该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尤其是生态用水紧缺,煤炭开采造成地下水资源浪费和生态用水紧缺的矛盾局面.为缓解这一矛盾,提出地面人工湿地及生态储水的设想,构建两种基于生态用水的地面处理储存矿井水的模式,该模式下矿井水通过下渗补给潜水含水层,进而供给地表植被;另一方面,利用干旱区蒸发量大的特点借助低空大气环流输送水份,增加局部降水量,从而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治理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磊 《能源环境保护》2012,26(1):42-44,51
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发,也造成了采煤塌陷地的产生。采煤塌陷地的出现使得矿区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作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淮南矿业集团已把建设绿色环保、和谐文明的能源基地归入四大发展战略之中,加大了对采煤沉陷区的综合治理。本论文在总结以往淮南矿区采煤沉陷治理状况的同时,介绍了一些最近涌现出的治理新思路,并从中得到一些企业谋求发展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