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环境》2008,(2):66-67
【案情简介】2005年12月25日上午,A省M市环保局街道群众举报,查获一辆正向M市A区B村倾倒危险废物——废焦油渣的货车。经调查询问车主吴某,得知该货车装载的废焦油渣来自A省H市C化工公司。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企业在三废处理上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故意违法超标排污,并且屡禁不止,屡屡再犯的客观事实,通过对刑法上的累犯制度的分析研究,比较刑法上的累犯和环境法上的累犯这一共同存在的现象,探讨将刑法上对累犯从重处罚的理念、效果借鉴到环境监管上的可行性,并预测实践中的效果、作用,阐述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于2009年12月30日修订通过,并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9年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同时废止。从《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到《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环境行政处罚的规定走过了从对《行政处罚法》的亦步亦趋、简单重复,到注重既与上位法、相关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衔接与协调,又突出环境行政处罚工作的特色,是数十年来环境行政处罚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12,(17):8-10
2012年7月25日,环境保护部周生贤部长签署环境保护部令,公布了《环境监察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2年9月1日起施行。日前,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相关负责人就《办法》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问:为什么要制定《办法》?答:为促进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环境  相似文献   

5.
汪劲  严厚福 《环境保护》2007,8(24):38-40
按日连续处罚制度的历史沿革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持续性的环境违法行为引入按日连续处罚的处罚机制.必须指出的是,有些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是作为一种"刑事处罚"措施(例如香港地区),有的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是一种"民事处罚"措施(例如美国),而我们试图呼吁立法者建立的按日连续处罚属于行政处罚措施.  相似文献   

6.
汪劲 《环境保护》2013,41(7):35-37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对环境违法行为制裁的规定不符合惩戒与威慑环境违法行为的立法目标,使得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能得到全面实施。只有创新环境保护法律有关环境违法制裁条款,才能全面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近年来,国家立法机关一直在组织对《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修改。但这两部法律的修改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2013,41(6):53-55
【案例来源】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案例提供单位】西安市环保局【案例类型】探索类【案例名称】从典型案例谈防止扬尘污染执法依据【主要违法行为】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污染类型】大气污染【违法企业所属行业】工程监理【处罚及执行情况】处罚款9.8万元执行到位【关键词】处罚对象一事二罚处罚依据时效【案例概要】A市环保局对H工程监理公司防止扬尘污染措施不力进行行政处罚,H工程监理公司以处罚对象不对为由,多次行文陈述,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并拒缴罚款,但也未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8.
案例类型争鸣类,限期治理决定及行政处罚的合理性问题案例结果限期1个月治理,10万元行政处罚案例启示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不仅应合法,而且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即行政合理原则的要求。将合理原则引入环境行政执法裁量过程,对环境行政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点评人罗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2009,427(17)
是否可以设立旁听席? 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处罚法>第五章第三节专门规定了行政处罚中的听证程序,其中第42条第一款第(三)规定:行政机关做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相似文献   

10.
环境违法经济处罚设定研究——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违法行政处罚中最常用的处罚手段是罚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源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这不仅意味着其排污水平在提高,也意味着其应对环境违法处罚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处罚威慑力相对下降.这导致了目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排污者蔑视处罚、故意排放,而执法者却无可奈何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1.
1.公众参与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今年5月,环保部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对公众做了一个界定,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是约定俗成的立法用语,在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特定含义。公众参与的范畴包括:自觉自愿参与环境立法,参加环境保护相关活动等。从立法研讨的过程中,我发现,环保部门、各部委以及学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学理上将公众参与分为公众和参与,一个主体和一个行为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