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灾害性地震本身就很可怕,更不用说紧随其后的次生灾害了。对发生在海洋里的地震来说,其次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日本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通过视频见识了海啸的真面目。海啸远不如地震那么"轰轰烈烈",只是悠悠地往前推进,一路上,船只、车辆还有一些房屋就都"打了水漂"。有时候,海啸造成的损失甚至会高于地震本身。所以在海啸预警发布后,处于区域内的人就应该及时躲避,可以做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化工园区内发生地震灾害后的事故演化过程,利用事故链模型对地震次生灾害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确定各节点的变量与状态取值范围;通过相关文献及专家经验判断分析,获得贝叶斯网络中各节点的条件概率;依据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策略,比较不同地震烈度下,各化工事故发生的后验概率值,并探讨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对地震次生灾害发生概率的影响,从关键要素遏制化工事故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的降低化工事故,有效的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发生快速震动的一种现象。地震突发性强,波及范围大,极具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常导致桥梁断落、房屋坍塌、水坝开裂,严重的更会造成人员伤亡。地震还会致使一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地震目前还是人类尚无法避免或控制的自然灾害,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能使伤害降到最低。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沉着冷静,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化工储罐区空袭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化工储罐区及其遭空袭次生灾害的特点,以空袭次生灾害的影响范围作为危险性评价的标准,对化工储罐区的空袭次生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指出储罐遭空袭后的3种毁伤方式;给出储罐遭空袭发生的次生灾害及其扩散的形式与后果;阐述了化工储罐区空袭次生灾害的成灾机理;分别提出热辐射伤害、冲击波伤害和有毒有害物质扩散的危险性评价方法。以池火灾为例,建立了池火灾的危险性评价模型;论述了池火灾危险性评价的具体流程,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笔者认为,化工储罐区遭空袭后的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化工园区、石化厂、危化品仓库等突发安全事故产生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次生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极大 ,192 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中 ,大火烧毁了 4 4 .7万栋房屋 ,烧死5 .6万余人。笔者计算了建筑物发生地震次生火灾概率的大小 ,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物发生地震次生火灾的危险性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模拟 ,为预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为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后进行应急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地震灾害诱发的井工煤矿次生灾害中承灾体与次生灾害的关联性,首先基于系统科学、区域灾害系统理论,构建地震诱发井工煤矿次生灾害系统,定义系统结构、特征、功能及子系统间关系;其次在地震灾害、孕灾环境、井工煤矿承灾体等3个子系统中确定次生灾害的调查对象;然后基于语义网络对系统内的承灾体、关联关系进行知识表示,得出承灾体、次生灾害的知识表示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三者间具有链式关系,均会与环境共同作用于井工煤矿的承灾体。  相似文献   

7.
《江苏劳动保护》2008,(3):40-40
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次生灾害多发生在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性大。 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8.
金磊 《安全》2005,26(1):15-17
1 次生灾害不容忽视 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指的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原生灾害)发生后,与其伴生或衍生(引发)的灾害.它往往会形成一条灾害链,持续地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有时,次生灾害带来的危害会远远超过主灾.  相似文献   

9.
地震会导致房倒屋塌,与此同时,还会引起大面积的多方位的火灾,地震学家称之为次生灾害。关东大震灾,死亡14万人,其中被火烧死的5.6万人,约占35%。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震灾,同时有数百处发生火灾,仅神户市就有390处发生火灾。据日本  相似文献   

10.
化工企业地震次生泄漏事故应急及无害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汶川地震后四川重灾区(成都、德阳、绵阳等地)化工企业的实际调研,积累了一些工程实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震后化工企业次生泄漏情况及企业所采取的应急及无害化处理措施,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分析了企业在应急及无害化处理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地震次生泄漏控制不足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泄漏扩散的控制及无害化处理技术,为减少地震化工企业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劳动保护》2008,(7):56-56
近期,交通运输部发出通知,为防范在建工程发生次生灾害,要求各地对地震波及地区的在建公路、水运工程项目进行安全评估,不具备继续施工条件的工程项目应停工,加强监测,不得带病盲目作业。  相似文献   

12.
地震次生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本文在对以往历史数据的统计基础上,模拟出城市每10万平方米建筑地震次生火灾发生件数与地震地面加速度峰值的关系,并由此计算了地震后火灾发生的件数.  相似文献   

13.
地震次生燃气管道泄漏事件是导致地震灾害影响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建 筑物内地震次生燃气管道泄漏事件的发展过程,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和统计资料,确 定建筑物内地震次生燃气管道泄漏事件贝叶斯网络的节点变量和取值范围。根据节点变 量及其逻辑关联性构建贝叶斯网络结构图,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数据的统计并结合专家经 验估算确定各节点变量的条件概率。利用贝叶斯网络工具计算建筑物属性和环境变量在 不同状态取值下建筑物遭受破坏、燃气泄漏、燃气扩散引发二次灾害等关键节点变量的 后验概率。通过实例分析得出,建筑结构和地震烈度是建筑物遭受破坏的主要影响因素 ,风速、大气稳定度对燃气扩散引发二次灾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1年10-12月国内环境事件数据   总被引:4,自引:18,他引:4  
简要统计了201年10-12月国内发生的各种污染事件和自然灾害.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以及地震、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相似文献   

15.
<正>大连输油管线爆炸、南京"7.28"地下丙烯管道爆燃事故、吉林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近期各地密集发生的涉及化工行业的各类事故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有的直接带来人员伤亡,有的则污染环境,引发次生灾害。作为高危行业,化工危机在暴露出行业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之外  相似文献   

16.
<正>地震预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当地下岩石破裂激发地震波向周围传播时,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台网和人工智能等分析技术,快速确定地震信息及其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在强烈震动到达距震中一定距离的地区前几秒至几十秒发出地震警报信息。而公众得到警报信息,可立即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关闭燃气阀门,高铁、危化企业、核电站、医院手术室等则可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以减少乃至避免地震引发的灾害。  相似文献   

17.
灾害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关键是评价不确定性灾害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它对人类依存的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后果,评价步骤包括4个部分:受体分析、风险源的概率分析、暴露和脆弱性评价、风险表征。以汶川地震10个极重灾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评价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和生态环境损失,并按照生态环境风险指数和生态环境损失大小对未来10县市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排序。综合考虑2个评价结果,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生态环境风险较高,安县、青川县、什邡市生态环境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人员疏散问题是地震应急救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最短时间以最有效的方式将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到疏散地域,既要求有合理的场地分配,又应考虑次生灾害等突发状况影响下对疏散路线的优选。从有组织避震疏散数学模型出发,编制了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下疏散路线的优选算法,最后介绍了该算法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人员疏散问题是地震应急救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最短时间以最有效的方式将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到疏散地域,既要求有合理的场地分配,又应考虑次生灾害等突发状况影响下对疏散路线的优选.从有组织避震疏散数学模型出发,编制了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下疏散路线的优选算法,最后介绍了该算法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考虑建筑结构物震后可能发生的次生火灾的不确定性,给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概率模型,指出元胞着火的概率与建筑物的特性和灾害条件有关,包括建筑材料、外墙是否有开口、与着火元胞的距离、地震对建筑的破坏程度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模型通过设置没有开口的外墙以及道路和空地来区分单体建筑和建筑之间的火蔓延。该模型量化了影响火蔓延概率的因素,能快速实现城市区域火蔓延过程的动态模拟,特别适宜用于城市宏观角度上的火蔓延模拟。模拟结果再现了火灾过程,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对城市区域火蔓延危害的认识,而且为城市规划设计和消防扑救措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