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腾尼斯认为,社区是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瑞典推广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安全社区”、美国政府推动建立的“防灾型社区”、东南亚等国家推出“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是目前社区建设的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2.
《江苏劳动保护》2011,(2):55-55
新年伊始,南京市玄武区玄武湖街道安监站组织召开社区主任、安全员会议,对玄武湖街道10个社区的主任、安全员进行了社区安全生产、防火防灾、台账管理等安全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3.
社区建设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热点课题,社区安全对实现公共安全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安全社区的概念和理论研究源自于安全管理,对社区安全理论的研究可以为安全社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思路,还可以为社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笔者简要论述国内外安全社区建设的发展状况,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安全社区的认可标准及其有关指标,并评价我国实现安全活动的两大创新理论,解释当代人的安全第一公理概念,在该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模式与安全文化教育模式,并根据区域灾害形成过程中的灾害分散与转移的概念化方式,提出构建安全社区防灾减灾的运行机制及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为基层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载体、平台和抓手。广州市黄埔区应急管理局、广州开发区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谷林直言道,“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对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当然有利!”十几年前全国各地陆续启动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要求社区在组织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宣教培训、基础设施、居民安全素质、多方参与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了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因地制宜 建设标准化 在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对于自身的安全更加关注,这对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挑战,对于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建设的现状,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社区安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徐振德认为,“国家建立了三个体系,也就是防灾减灾救灾,而且国家越来越重视防和减。因为从救灾方面来讲,施救难度比较大,不确定因素太多,综合能力要求高”。  相似文献   

6.
《安全》2020,(5):I0002-I0002
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推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基础环节,社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和韧性社区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以社区基层力量为抓手,补足治理短板,将成为未来常态下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以系统安全理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建立人机环境系统物理模型,剖析两类危险有害因素诱发事故的机理,阐述危险有害因素在生产系统中不同影响程度和情况.将生产系统划分为本质安全型、风险型、危险型和危机型四种形式,并与之对应将安全管理分为本质安全管理、风险预控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响应管理四个等级.进而提出推行“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以应急响应为补充、以本质安全为目标”的“四位一体”安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科普宣传教育工作。2002年,国务院批准每年6月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2014年开始,将每年的6月16日定为“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集中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工作。“5·12”汶川地震之后,2009年起,国务院批准将每年5月12日设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定期举办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此外还有“119全国消防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通过定期开展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以及防灾减灾技能。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理论联系实际,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必备场所。实验室的安全对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笔者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环保管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依法整治”的观点,它是建设和管理高校实验室的基本思路,也是实现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基本原则;同时调强了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实验室安全与健康,不仅仅是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也是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企业生产安全管理预警指标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正在实现“五个方向”的转变,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安全科学管理方向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积极应用预测预警技术与方法,建立完善企业生产安全预警预报系统,由“被动应对型”传统安全管理向“主动预警型”转变.本文依据生产安全预警原理,以管理要素为重点,区别于传统通过仪器仪表报警进行预报预警的方法,提出以新员工比例、员工工龄、事故隐患以及事故、事件等指标,建立一种小型、简单、易于操作的生产安全管理预警模型,定量化表示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地发出安全运行态势的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悦来南社区位于中山市石岐区繁华地带,面积约1.0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1万人。社区以住宅小区为主,也有企业、商圈。社区十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在区办事处指导下,社区逐步完善各类防灾减灾设施,全面提升居民应急救助和防灾减灾意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于2018年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辽宁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决定,把鞍钢安全管理模式作为全省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模式。以鞍钢的经验为主,吸收全省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精华,建立起辽宁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广。这个决定,是辽宁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副省长闻世震在8月中旬召开的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宣布的。 鞍钢人把自己的模式,称之为“0123”安全管理模式。“0”,即以事故为“零”为目标;“1”,即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2”,即以标准化作业、建设标准化安全班组为基础;“ 3”,即以全员教育、全面管理、全线预防为对策。近几年来,鞍钢…  相似文献   

13.
为更系统、完善地开展社区安全管理和事故预防工作,以大安全和安全科学原理为基础,研究基于广义安全模型(GSM)的社区安全管理模式。首先在GSM的指导下,结合安全信息供给的特点及重要性,分析社区安全事故致因的模式和事故预防的实施方案;然后构建社区安全系统管理模型,并运用于我国社区商场火灾事故的安全管理。研究结果表明:该安全系统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事故预防的"四道防线",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实践性和可靠性等特征,对社区安全管理工作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弥补现存"普适化"管理模式无法适应个性凸显的施工人力环境的缺陷,提出应充分考量个体特征差异建立类群管理模式(Group Management Model,GMM)。首先,整理归纳相关文献,确定了建筑工人个体素质测评指标及测量量表;然后,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486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将建筑工人归纳为"认知缺陷型"、"明知故犯型"和"优质型"3个类群,比例分别为40.96%、36.72%和22.32%。最后,就不同类群的建筑工人提取其潜在特征并进行详细的特征分析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可为实现施工安全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提高制度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要解决好安全问题,单凭监管部门显然力不从心,必须树立大安全、大协调、大发展的理念,“关口前移、重心下移”,转变工作方法,从“自己干”,变为指导社区“共同干”,整合社区力量,理顺工作关系,开展网格化管理,逐步形成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社区安全综合监管的长效管理机制。社区安全网格化管理社区安全网格化管理,通过落实监管责任制,发挥社区内各类企业“自律”的积极性,运用市场化运作,实现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中介三种力量,把安全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各方面,从而把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矿山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在分析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要素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以安全文化、组织保障、行为管控、科技支撑为核心要素的安全健康管理模式,并阐明其运行机制。依据安全健康管理模式理论架构,结合阿舍勒铜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具体实际,构建“双十三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模式,并以该企业的应用实践为例,验证模式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双十三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模式以“十字箴言”为基底、“十项准则”为支撑,以“三大体系”“三化建设”“三全管理”为核心内容,形成一套统一、标准的话语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推广性,能够为推动矿山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发展献智献力。  相似文献   

17.
日前,“国家安监总局应急管理与紧急救援研究中心”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与该中心同时成立的,还有“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亚洲研究中心”。两个中心的成立对综合灾害管理、灾害风险管理、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和社会减轻灾害风险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能力等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防灾减灾、减少灾后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及其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分析企业主要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将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对象型安全管理模式、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和系统安全管理模式.通过比较不同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风险控制水平,探讨了未来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科学的、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工程总承包(EPC)联合体模式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割裂、理念不合的问题,以湖北中烟三峡卷烟厂新厂建设EPC总承包项目为例,充分借鉴社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经验,并引进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相对成熟的矩阵管理模式,扩大横向项目管理专业优势和纵向职能管理体系架构,尝试构建一种“网格+矩阵”的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结合无人机巡航、监控联网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模拟演练等技术手段,提高预防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结果表明:“网格+矩阵”的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和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助于解决常规项目建设安全管理中各参建单位职责不明、监管乏力的问题,提升企业安全效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20.
2019年3月15日,梧州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开启新的征程。组建以来,梧州市应急管理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探索创新“1+2+3+4”模式,不断深化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守住安全生产基本盘,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全面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