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失效指示器可以用来确定滤毒罐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滤毒罐在化学战环境中的安全有效使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失效指示器技术领域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滤毒罐是过滤式防毒面具的主要部件,它起着吸毒滤尘作用。国产各型号滤毒罐,除防护一氧化碳罐(如红旗-5型等)用霍加拉特催化剂外,其它均用经物理化学处理过的活性炭为吸收剂,具有良好的吸毒性能。由于每种滤毒罐只对一定范围的霉气有防护效果,因此,在使用时,应根据需要和滤毒罐特性正确选用。一般来说,各种滤毒罐的防护时间是有限的,一旦失效,就不能再用。但是,滤毒罐并非只用一次就报废,因多数吸收剂可以处理再使用,但防护能力则随其再生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至失效。 吸收剂的再生方法,应根据其吸附毒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定。总的原则是…  相似文献   

3.
防毒面具滤毒罐的防护机理及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滤毒罐是防毒面具的核心部件,直接关系到面具防护性能.根据装填药剂和防护对象的不同分为1#、3#、4#、5#、7#、8#;根据是否有效防护毒烟、毒雾分为1L#、2L#、3L#、4L#、7L#、8L#;根据装药量的质量大小分为滤毒盒(≤200 g)、小型滤毒罐(≤300 g)、中型滤毒罐(300~900 g)和大型滤毒罐(900~1400 g).目前滤毒罐依据其材质的不同分为三大系列:铁罐、铝罐和塑料罐;依据装填工艺的不同可制成防护不同毒剂种类的小型、中型铁罐滤毒罐,可与头盔式面罩、导气管连接使用.小型滤毒罐由于佩戴轻便的要求,采用铝质材料滚压而成,其表面经过钝化处理,  相似文献   

4.
1 前言 8~#滤毒罐是我厂1995年研制成功的产品,其主要防护对象为H_2S气体。该滤毒罐对H_2S的高效防护性能及长效寿命,已得到国家劳动保护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站的检测认证,并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但随着8~#滤毒罐的使用推广,其单一的防护H_2S的指标已不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要求。因为不论是电厂,冶金工业,还是化学工业,其所产生的含硫气体或废气中的硫  相似文献   

5.
磷化氢是粮食仓储企业使用效果最好的杀虫剂,是一种剧毒的气体熏蒸剂。所以对于从业人员来讲,安全防护就显得格外重要。长期以来粮食仓储企业一直使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配套选用B类滤毒罐)为首选器材。近期业内对B类滤毒罐防护磷化氢的有效性提出质疑,为此,本文通过性能评价试验,说明B类滤毒罐防护磷化氢是有效的,并从理论上说明B类滤毒罐防护磷化氢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高锰酸钾硅胶指示剂用于防二氧化氮滤毒罐失效显示装置中,以确定更换滤毒罐的时机,及时向佩戴防护面具的作业人员报警,从而能保障人员安全。这种指示剂的灵敏度为10PPm,在此浓度下,指示剂只要在10—30分钟内发出明显指示,佩戴防护面具的人员就可有充裕时间描离现场并更换器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1#滤毒罐防护范围进行了探讨,说明1#罐不仅能防护CNCL、HCN,对苯、SO2等毒剂也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同时提出了如何选择滤毒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厂生产的MP-5型防毒面具是防一氧化碳的个体专用器材,主要由橡胶面罩、导气管、滤毒罐和面具袋等部分组成。 滤毒罐的构造及 防护原理 一氧化碳滤毒罐外形为金属圆筒,上部有罐颈螺口,可通过导气管与橡胶面罩连接;底部有凹形内螺口,它既是染毒空气的进气口,又是与其他滤毒罐串联使用的连接螺口;罐体表面喷涂白色涂料为其特征标志,并有数条环形突棱。 罐内主要装有两种不同的装填层,上部为霍加拉特剂,它是转化一氧化碳的催化剂;下部为特制的干燥剂,有一定的颗粒度、强度和吸水速率,用于吸收进入滤毒罐染毒空气中的水份。 霍加拉特剂主要由…  相似文献   

9.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以下简称滤毒罐)的防毒性能、物理性能等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性能检测及评价;其他有关产品亦可参照。. 2 引用标准 GB 2890 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 GB 7702.10 煤质颗粒活性炭有效防护时间测定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可以买到的简易防护器材市场上可以买到,能够用于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常见简易器材成品,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手套、防毒口罩、防毒眼镜等。自制简易防护器材的要领及使用方法1.简易滤毒罐准备大号可乐空瓶、滤毒石灰、细铁丝网、纱布、棉花、胶带等材料,以及剪刀、锥子等工具,即可制作简易滤毒罐。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仪器法和化学法对滤毒罐苯防护时间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对防护时间判定的影响因素,参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 2890—2009),通过选择不同的实验条件,测试4种不同滤毒罐对苯的防护时间,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仪器法测定的防护时间小于化学法测定的防护时间;2种检测方法所测定的防护时间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测试浓度越高、气流流量越大、采样流量越大,2种方法测定防护时间的绝对差值越小。从防毒面具的安全性和与国外标准一致性考虑,建议采用仪器法判定防护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技术,调研了国内外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技术的发展情况,综述了活性化合物起始放热温度、分解热、自加速分解温度的预测方法,着重介绍了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研究方法在热稳定性预测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早期研究情况。基于量子力学计算的QSPR研究情况、QSPR数据样本的选取、分子描述符的选取、QSPR建模方法的选择,提出了热稳定性QSPR预测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热稳定性QSPR预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了解安全工程技术领域数字孪生应用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综述国内外安全工程领域数字孪生应用进展,主要包括数字孪生在动态仿真、安全监控、故障诊断、运维控制、预测性维护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数字孪生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技术在机械工业、航天航空、石油化工、矿山、电气、船舶运输、建筑施工、城...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国外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管道缺陷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在调研相关文献报告、企业信息、设备手册基础上,介绍国外先进非金属管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优缺点、具体设备、应用范围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先进的超声相控阵和低能辐射电磁波技术对非金属管道检测难点(如:分层和接头处等特殊位置检测)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非金属管道检测技术正在向自动化、集成化和在线监测方向发展;塑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大量应用于给排水、船舶、航空航天、汽车和风电叶片行业,非金属管道检测可以借鉴该类领域相关技术。研究结果可为保障石油天然气非金属管道安全运行、拓展行业应用范围、降低管道全生命周期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安全信息认知对员工心理安全感的影响,把握信息时代背景下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趋势。基于安全信息认知的背景与特征,构建心理安全感的安全信息认知流程模型。通过描述安全信息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机理,从需要、动机、意识、期望剖析心理安全感的安全信息认知动力,归纳心理安全感的安全信息认知偏好,并从风险管控、安全氛围、安全管理落地、安全防护措施设计、员工安全生产积极性方面论述心理安全感在企业的应用对策。研究表明,员工安全信息认知对其心理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是引起心理安全感波动的关键因素,也为心理安全感在企业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个体防护装备是保障从业者人身安全的重要保护装备,研制性能优异的保护装备、装具和防护用品,可保障从业人员的作业安全。如何更好的感知危险因素,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从业人员快速撤离的主动式个体防护技术及装备将成为研究重点。本文提出主动式个体防护装备的创新研制需立足危险因素及作业人员这两个关键环节,实现危险因素信息与作业人员信息的实时感知、高效互通、快速预警与处置,进而实现个体防护装备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防护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设定机场货站易爆危险品存储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基于爆炸威力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UTODYN模拟包装约束下爆炸品爆炸冲击波特性,通过引入包装约束系数,描述包装材料对爆炸威力影响,计算航空运输易爆危险品存储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结果表明:1 mm厚度聚碳酸酯、钢和铝材质外包装的包装约束系数分别为0.904 7,0.860 1,0.870 6,相较于聚碳酸酯和铝材质,钢材质外包装对易爆危险品爆炸威力削弱程度较大。研究结果可为机场货站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高处吊篮作业的安全防护水平,为建筑施工安全防护预警模型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针对安全防护不足和缺位对高处吊篮作业的不利影响,建立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对作业人员的筛选,作业信息采集及数据化处理,构建基于SVM(支持向量机)的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模型。最后,通过对历史样本数据仿真模拟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筑施工高处吊篮作业安全防护预警模型的仿真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较为吻合,从安全防护审批、个体防护用品、安全防护设施、安全防护标识、心理生理防护及作业条件防护6个方面进行分析构建的安全防护预警模型可为高处吊篮作业提供预警支持,并可作为建筑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推广至其他特种作业领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AEB) systems fitted to cars for pedestrians have been predicted to offer substantial benefit. On this basis, consumer rating programs—for example, the European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 (Euro NCAP)—are developing rating schemes to encourage fitment of these systems. One of the questions that needs to be answered to do this fully is how the assessment of the speed reduction offered by the AEB is integrated with the current assessment of the passive safety for mitigation of pedestrian injury. Ideally, this should be done on a benefit-related bas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benefit-based methodology for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s with AEB and passive safety components. The method should include weighting procedures to ensure that it represents injury patterns from accident data and replicates an independently estimated benefit of AEB.

Methods: A method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calculate the expected societal cost of pedestrian injuries, assuming that all pedestrians in the target population (i.e., pedestrians impacted by the front of a passenger car) are impacted by the car being assesse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speed reduction offered by the car's AEB (if fitted) and the passive safety protection offered by the car's frontal structure. For rating purposes, the cost for the assessed car is normalized by comparing it to the cost calculated for a reference car.

The speed reductions measured in AEB test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peed at which each pedestrian in the target population will be impacted. Injury probabilities for each impact are then calculated using the results from Euro NCAP pedestrian impactor tests and injury risk curves. These injury probabilities are converted into cost using “harm”-type costs for the body regions tested. These costs are weighted and summed. Weighting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using accident data from Germany and Great Britain and an independently estimated AEB benefit. German and Great Britain versions of the methodology are available. The methodology was used to assess cars with good, average, and poor Euro NCAP pedestrian rat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urrent AEB system. The fitment of a hypothetical A-pillar airbag was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crease in casualty injury cost achieved by fitting an AEB system was approximately equivalent to that achieved by increasing the passive safety rating from poor to average. Because the assessment was influenced strongly by the level of head protection offered in the scuttle and windscreen area, a hypothetical A-pillar airbag showed high potential to reduce overall casualty cost.

Conclusions: A benefit-based methodology for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pedestrian protection systems with AEB has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It uses input from AEB tests and Euro NCAP passive safety tests to give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which includes consideration of effects such as the change in head impact location caused by the impact speed reduction given by the AEB.  相似文献   

20.
为通过管控飞行作风内在影响因素解决飞行员飞行作风不严谨问题,进而提高其职业化水平保障飞行安全,通过理论分析结合飞行员飞行作风内涵提出影响飞行作风的14个内在因素,编制问卷进行调查以获取研究数据并筛选因素,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出工作特性、生活习惯、人格特质3个维度共12个内在影响因素,构建飞行作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各因素的作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工作特性、生活习惯和人格特质的标准系数分别为0.338,0.355,0.445,其对飞行员飞行作风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增,据此结合“X-Y”理论制定从飞行员选拔和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到教育培训3个方面的飞行作风对策,以对飞行员进行主动与被动结合的系统作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