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ClO2和Cl2混合消毒剂对氯仿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ClO2和Cl2混合水溶液对黄腐酸、间苯二酚、间苯三酚和3,5-甲苯二酚等9种THMs前驱物在ClO2/Cl2各种配比、前驱物含量、反应pH、反应时间和温度等不同条件下对氯仿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lO2占混合消毒剂中质量分数的增加,形成氯仿量减少,在混合消毒剂中ClO2的质量分数为25%、50%和75%时,CHCl3生成量分别减少55%~65%,70%~86%和80%~93%;直到ClO2占90%时,CHCl3降低率才达到95%~99%.欲较彻底地控制氯仿的生成,ClO2的质量分数必须大于90%.这为生产高纯ClO2发生器以及用高纯ClO2消毒的必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扩展的STIRPAT理论框架,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化、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因素对中国环境污染的长期与短期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每提高10%,短期会降低当地CO2排放水平的0.02%、降低邻近地区CO2排放水平的0.04%;而从长期看会降低本地CO2排放水平的0.08%、降低临近地区CO2排放水平的0.2%.在2006年以前,一个地区的能源强度每降低1%,会在短期降低本地CO2排放水平的0.31%、降低邻近地区CO2排放水平的0.09%;从长期看则会降低本地CO2排放水平的1.3%、降低邻近地区CO2排放水平的0.55%.在2006年后,这种能源强度的变化会使碳排放短期内总共降低0.45%,长期看总共降低2.06%.城市化率每提高10%短期内会减少本地0.05%的SO2排放、减少邻近地区0.1%的SO2排放.第二产业比重每降低10%,会分别降低本地和临近区域SO2排放水平的0.03%和0.09%.人口规模每扩大1%,会提升邻近区域SO2排放水平的0.55%.能源强度每降低1%,会降低本地SO2排放水平的0.12%.  相似文献   

3.
污泥厌氧发酵生产乙酸是实现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污泥中的ρ(乙酸),分别考察了Fe2+、Co2+、Cu2+、Zn2+和Mn2+5种微量金属元素的投加影响. 结果表明,5种微量元素都可以促进污泥中乙酸的产生,作用大小依次为Co2+>Mn2+>Fe2+> Zn2+>Cu2+. 但当Fe2+、Co2+、Cu2+、Zn2+和Mn2+投加量(以w计)分别超过0.100 0%、0.006 0%、0.002 0%、0.004 0%和0.100 0%时,ρ(乙酸)却明显下降. 分别选取Fe2+(0.040 0%~0.150 0%)、Co2+(0.002 0%~0.008 0%)、Cu2+(0.000 5%~0.006 0%)、Zn2+(0.000 5%~0.010 0%)和Mn2+(0.040 0%~0.150 0%)进行响应面条件优化试验. 在Fe2+、Mn2+投加量均为0.090 0%,Co2+、Zn2+投加量均为0.005 0%,Cu2+投加量为0.003 5%的组合优化条件下,ρ(乙酸)高达3 452 mg/L,比优化前提高了61.80%. 最优的微量元素投量组合条件下获得的试验结果与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预测值(3 475 mg/L)拟合率高达99.34%,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行.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搭建一个模拟工业吸收CO2的喷雾填料塔,探究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吸收液浓度、液气比、气体温度、入口CO2浓度对CO2吸收的影响。研究发现,DBU浓度从1%增加到25%,CO2脱除率(η)从18.24%增加到96.6%,增幅明显;随着液气比的增加(从7L/m3增加到57L/m3),η从31.29%增大到90.14%;气体温度在25~40℃时,η从90.14%增加到95.71%,在40~60℃时,从95.71%下降到84.55%;入口CO2浓度从4.5%增加到15%,η从93%下降到50%。DBU吸收液浓度和入口CO2浓度升高,CO2吸收能力逐渐增大;液气比增加,CO2吸收能力先增后减;气体温度升高,CO2吸收能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Water-uptakes of pure sodium carbonate(Na_2CO_3),pure β-alanine and internally mixedβ-alanine/Na_2CO_3 aerosol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mole ratios are first monitored using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ATR-FTIR) technique.For pure Na_2CO_3 aerosol particles,combining the absorptions at 877 and 1422 cm-1 with abrupt water loss shows the efflorescence relative humidity(ERH) of 62.9%–51.9%.Upon humidifying,solid Na_2CO_3 firstly absorbs water to from Na_2CO_3·H2 O crystal at 72.0% RH and then deliquesces at 84.5% RH(DRH).As for pure β-alanine particles,the crystallization takes place in the range of 42.4%–33.2% RH and becomes droplets at ~ 88.2% RH.When β-alanine is mixed with Na_2CO_3 at various mole ratios,it shows no efflorescence of Na_2CO_3 whenβ-alanine to Na_2CO_3 mole ratio(OIR) is 2:1.For 1:1 and 1:2 β-alanine/Na_2CO_3 aerosols,the ERHs of Na_2CO_3 are 51.8%–42.3% and 57.1%–42.3%,respectively.While β-alanine crystal appears from 62.7% RH for 2:1 and 59.4% RH for both 1:1 and 1:2 particles and lasts to driest state.On hydration,the DRH is 44.7%–75.2% for Na_2CO_3 with the OIR of 1:1 and 44.7%–69.0%for 1:2 mixture,and those of β-alanine are 74.8% for 2:1 mixture and 68.9% for two others.After the first dehumidification–humidification,all the water contents decrease despite of constituent fraction.And at ~ 92% RH,the remaining water contents are 92%,89% and 82%at ~ 92% RH,corresponding to OIR of 2:1,1:1 and 1:2 mixed system,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共存的硬度金属离子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在进水Ca~(2+)为1.1 mmol·L~(-1)的条件下,通过改变Mg~(2+)的浓度,考察Ca~(2+)/Mg~(2+)物质的量比对SBR工艺污染物去除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优势种群的变化,以期从微生物角度明确Ca~(2+)、Mg~(2+)共存对生物脱氮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Ca~(2+)/Mg~(2+)物质的量比分别为2、1和0.5时,COD去除率由88%分别升高至90%、91%和93%;NH~+_4-N去除率由74%分别升高至91%、93%和96%;TN去除率由44%分别升高至58%、62%和69%.随着进水Ca~(2+)/Mg~(2+)物质的量比的降低,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升高,Ca~(2+)/Mg~(2+)物质的量比为2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Ca~(2+)/Mg~(2+)物质的量比为1和0.5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一直为SBR工艺的优势菌门,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参与脱氮过程的Niabella和Dechloromonas在反应器内富集,保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Ca~(2+)/Mg~(2+)物质的量比的降低促进了有机物和总氮的去除及微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的粒径、微观形貌及组成。结果表明:98%~99%的飞灰颗粒粒径在4~100μm之间,颗粒分布比较均匀;玻璃相含量高达59%,其中的玻璃微珠使得飞灰具有较大的活性;主要化学成分是CaO、SiO2和Al2O3,含量分别35.8%、20.5%、5.8%,构成SiO2-Al2O3-金属氧化物体系;主要矿物成分是SiO2、CaCl2、Ca3Si2O7、Ca2SiO.40.35H2O、Ca9Si6O21.H2O、K2Al2Si2O8.3.8H2O和AlCl3.4A(lOH).34H2O等硅酸盐及铝硅酸盐,因此飞灰是一种有用材料。  相似文献   

8.
UV/TiO_2/H_2O_2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水降解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冬梅 《环境工程》2003,21(4):23-24
用UV TiO2 H2 O2 法对高浓度有机废水降解的实验表明 ,当TiO2 、H2 O2 的投加量分别为 2 0g与 1% ,反应时间为3h时 ,CODCr、Oil、Ar OH、NH3 N、S2 -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 73 %、83 %、86%、5 0 %、10 0 %。此处理工艺具有除臭、除色、快速高效、不产生污泥等优势。实验过程探索了TiO2 、H2 O2 的用量对各污染物降解率的影响 ,并设计了有实用意义的反应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废气再循环(EGR)对煤液化柴油颗粒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组成元素以及氧化特性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热重试验的方法,通过改变EGR率(0% EGR,15% EGR)和废气组分(15% N2,15% CO2和30% CO2)采集了柴油机燃用煤液化柴油的颗粒,分析了颗粒微观结构和氧化特性.结果表明,EGR率小于15%时,颗粒粒径呈单峰正态分布.在0% EGR,15% EGR,15% N2,15% CO2氛围下,颗粒粒径分布的峰值粒径分别为60.4,60.4,69.8,52.3nm.引入30% CO2时,颗粒粒径呈双峰正态分布,粒径分别在14.3nm和52.3nm.引入EGR和N2后,颗粒群变得紧凑,不易氧化.引入CO2后,颗粒群变得疏松,易于氧化.不采用EGR,颗粒结构主要呈链状,引入15% EGR和15% N2,颗粒结构主要呈团簇状.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掺杂比例的3d过渡金属和稀土掺杂的TiO_2对水中三价砷离子[As(Ⅲ)]的光催化氧化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Yb~(3+)以0.8%的掺杂比例掺杂锐钛矿[Yb_(0.8%)/TiO_2]的光催化氧化能力最强,且Zn_(0.1%)/TiO_2、La_(0.3%)/TiO_2、Tb_(0.5%)/TiO_2和Dy_(0.1%)/TiO_2的光催化氧化能力都比纯TiO_2强;pH值对Yb_(0.8%)/TiO_2的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不明显;Yb_(0.8%)/TiO_2的光催化氧化反应表现为假零级反应动力学。正交试验表明:[光]、[Yb_(0.8%)/TiO_2]、[Yb_(0.8%)/TiO_2]×[光]和[As(Ⅲ)]对试验效果的影响显著,是光催化氧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皆伐炼山对林地养分元素资源迁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林地皆伐火烧后生物量和养分元素资源迁移状况。结果表明:皆伐后移出林地生物量占林分地上部分总生物量80%以上,移出林地养分元素Ca、Mg占林地地上部分Ca、Mg60%以上,N、P、K则低于50%;采伐剩余物在火烧过程中N损失率高达95%,P、K、Ca、Mg损失相对较少;火烧后表层土壤N、P有一定损失,Ca、K、Mg则有所增加。皆伐火烧基本上将整个林分生长期所积累起来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养分元素全部迁移出林地。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防护林体系不同林种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上游环境背景特征研究,探讨了防护林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并进行防护林体系配置,由此设置生态效益监测体系,以流域为单元,分层研究防护林体系的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防护林体系配置后,坡面径流减少62%,径流含沙量减少69%,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活性均比荒坡高4~5倍;林地地温和气温均比农耕地低2~3℃,相对湿度提高30%~40%;流域的年地表径流减少,森林覆被率每增加1%,年地表径流减少4.1mm,年产沙量可减少5%~7%。生物措施可减少25%的泥沙,工程措施减少29%的泥沙。营建防护林后,经济效益明显:在中、低山区,林地直接经济效益净增值为921.5~992.4元/hm2·a,四川盆地净增值为850.3~1438.6元/hm2·a。  相似文献   

13.
应用ARIDCROP模型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给出了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Yq分布图,继而研究了水分保持最适状况时的光温生产力Yw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水分增产力Q(Q=(Yw-Yq)/Yq)分布图。研究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变幅在3750~9750kg/hm之间,总的趋势北低南高,黑龙港地区出现了一个3750kg/hm的低值区。水分是黄淮海北部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当水分完全适宜时,南部淮河流域冬小麦气候生产力仅可提高5%~10%,而黄淮海北部地区气候生产力则可提高75%~100%。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高产记录与生产力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用ARIDCROP模型对该地区冬小麦气候生产力进行研究是可行的,该研究为引黄灌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藏北高原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北高原面积约60万km2,海拔在4500m以上,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气候寒冷干燥,人迹稀少,以高寒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其天然草地辽阔,各类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3%,为西藏最大牧区,适宜发展地毯毛羊--藏绵羊。这里栖居着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及有一定经济价值动物资源。高原上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4以上。其中许多盐湖盛产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食盐、天然碱及硼、锂、钾等重要稀有元素,为我国主要矿盐产地和远景开发区。目前因草地生态脆弱和利用不当,已有4%草地退化,沙地面积扩大,野生动物栖居范围也趋缩小;少数盐矿产地环境有所污染,盐湖资源浪费较大。所以适度利用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物和综合开发盐湖资源,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乃是开发藏北高原生物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阶段及潜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区山前平原地区水资源转化和开发利用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趋势,可以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划分为3个阶段:地表水开发利用阶段、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利用阶段和可用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阶段。3个阶段前后衔接,相互交叉,较客观地反映了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层次随社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的规律和过程。其中节水实际上在整个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都要贯彻,但第三阶段的经济用水内涵不同于前两个阶段,特别是在灌溉农业上,包含摆脱传统观念和进行变革,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根据调查和计算,干旱地区现净用的水量仅160×10m3,只占水资源总量的18%,还处在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阶段;如完成第一阶段,可用水量能增加91%,完成第二阶段,则可增加216%,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6.
赤峰市中心城区TSP中的扬尘贡献率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扬尘在自然风力、机械动力的作用下易产生TSP污染。本文以1999-2001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对赤峰市中心城区地面扬尘贡献率进行了估算,结果为43.1%,双南方的重庆市(20.0%)高出一倍多,双北方的长春市高出7.1%。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及耕地生态背景质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基于中国环境资源数据库及对中国耕地面积10年变化研究的基础,采用重心模型方法,通过计算两个时期的耕地面积重心,得出中国耕地面积重心10年向西北移动了28.3377km,尔后,在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模糊评价的基础上,生成耕地生态背景质量指数,利用此指数计算出耕地重心的移动所导致的中国耕地质量下降2.52%的定量化数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87—1988年两年考察的结果,初步讨论了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植物区系的一般特征:1.植物种类比较贫乏高等植物仅243属约700种;2.北温带分布型属占绝对优势;3.以桑株河谷为界,昆仑山西段与东段的植物区系有很大差异;4.无严格的特有属,但种的分化强烈,种群数量大。本区由于极端干旱,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森林和各类天然植被在维护本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在严格保护使森林和各类自然植被不致破坏的前提下,提出本区最有可能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是药用植物资源,除许多著名的中药外,应着重开发利用红景天属(Rhodiola)、风毛菊属(Saussurea)、葱属(Allium)的药用植物,并对当地的民族药物矮膜苞芹(Hymnolaena nana)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选用四种不同织物构造的聚苯硫醚覆膜滤料、超细纤维面层滤料、异形纤维面层滤料和常规滤料,采用氧化铝标准粉尘Pural NF在VDI测试装置进行除尘滤料冷动态除尘性能测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织物特性对滤料阻力有较大影响,虽然清洁阶段覆膜滤料阻力最大,接近200 Pa,但稳定和老化阶段阻力最小,仅有300 Pa,而常规滤料阻力在稳定阶段最大,高达790 Pa;织物特性的差异对滤料平均清灰周期也有较大影响,覆膜滤料、超细纤维层滤料、三叶纤维层滤料和常规滤料清洁阶段滤料的平均清灰周期分别为380,241,223,177 s,其他阶段滤料清灰周期长短顺序与清洁阶段相同,覆膜滤料清灰周期最长,寿命也最长;织物特性的不同对滤料过滤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超细滤料、覆膜滤料、三叶形滤料和常规滤料清洁阶段过滤效率达到99.9%以上,穿透率分别为0.0261%、0.004%、0.0321%、0.0322%;稳定阶段的过滤效率除常规滤料外都可以达到99.99%以上,穿透率分别为0.0027%、0.0003%、0.0014%和0.4765%。  相似文献   

20.
炼山对杉木人工幼林养分流失影响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5a长期定位观察结果,本文应用两模型参数t检验、弹性分析及边际分析法,探讨年时间序列对炼山与对照的杉木人工幼林养分流失的效应。t检验表明,不同处理在年时间序列上的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磷酸盐、钾、有机质流失模型的B、A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弹性分析和边际分析表明,年时间对不同处理的上述养分效应呈负效应,在炼山条件下,上述养分流失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215%、-1.214%、-1.215%、-1.215%、-1.241%、-1.214%,上述养分流失的边际量分别为-0.394kg、-0.033kg、-0.365kg、-0.023kg、-30.010kg、-59.421kg。在不炼山处理下,上述养分流失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42%、-0.851%、-0.844%、-0.854%、-0.845%、-0.841%,上述养分流失边际量分别为-0.159kg、-0.010kg、-0.085kg、-0.006kg、-12.024kg、-17.767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