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长江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亮  张经  吴莹 《生态毒理学报》2016,11(2):566-572
长江流域沉积物多环芳烃分析表明,多环芳烃浓度总和(不包括苝)约为10.31~1 239 ng·g-1,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相比,整体处于一个低至中等程度的污染水平。长江自上游至下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呈上升趋势,与沿途各省多环芳烃的排放状况相吻合。扬州(YZ)和湘江(XJ)采样点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最高,污染最严重。根据多环芳烃的比值特征,长江流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受以煤、木材、油类的燃烧影响较大,还有部分来自油类的泄漏,极少量来自自然成因。  相似文献   

2.
煤和煤烟、柴油及其发动机尾气中多环芳烃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工作研究了煤和煤烟、柴油及其发动机尾气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样品的第二级收集用吸附法取代了常用的冷凝法,因而适用于野外或现场的采样。样品的提取引用了超声技术,加快了提取的速度。并对煤烟和柴油发动机尾气中多环芳烃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分析监测烟道气中的多环芳烃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室内空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测量和特征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戴树桂  张林 《环境化学》1996,15(2):138-146
本文就室内空气中多环芳烃典型污染源-室内燃煤和室内吸烟排放的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同室外大气(对照)中多环芳烃组成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室内环境不同污染源排放多环烃组成和含量的特征性,结果表明,室内燃煤污染同燃煤型室外大气源排放多环芳烃具有相似组成含量特征,而室朵烟草烟雾污染源的多环芳烃组成含量特征,则与室外煤型和交通型均有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淮河流域安徽段水系沉积物样品中萘、二氢苊、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a]芘和二苯并[a,h]蒽等12种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区域分布、污染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系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但与国内其他河流相比,样品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不高;淮河南北岸支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东淝河,含量明显低于淮北平原上的其它河流;淮河主干道和北岸支流沉积物中4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含量较高,而南岸支流的淠河和东淝河沉积物中2~3环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环数;通过污染来源分析,沉积物中多环芳烃除与天然成岩过程有关外,大都是由有机物质的燃烧与热解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检测了珠江三角洲河流及南海近海表层沉积物中25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其含量范围为138-6793ng·g-1.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水体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主要有石油排放,煤、木柴等低温燃烧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及生物成因.其相对贡献分别为石油排放占36%、煤、木柴燃烧占27%、机动车尾气占25%,自然来源占12%.珠江、东江河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工业和生活废物的直接排入和机动车尾气的近距离沉降.西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大气沉降是主要输入途径.南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河流输入是主要途径.在多环芳烃由河流向海洋的输送过程中,茈可以作为一个有效指标示踪河流输送的多环芳烃.风险评价表明,东江及珠江部分河段沉积物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其它区域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淮北煤田煤中有机硫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淮北煤田16 个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样品均进行了元素分析,并进行了索氏抽提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对提取液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淮北煤田4煤层和5煤层是以低硫煤为主的烟煤,煤中的有机硫主要为含硫多环芳烃(PASHs),其中又以二苯并噻吩及其甲基取代物和苯并萘并噻吩及其甲基,二甲基取代物为主.通过比较相对含量,发现5煤层的PASHs普遍比4煤层高,且PASHs的含量与O/C值成反相关,与煤的变质程度关系密切,煤化程度愈高,煤组成的芳构化程度也愈高,PASHs含量亦愈高.同时还发现当煤中硫含量在0.5%左右时,煤中PASHs含量达最高.  相似文献   

7.
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在松针和SPMD上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松针监测与半渗透膜被动式采样技术 (SPMD ) ,分析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特征、来源及其分布 ,同时对这两种被动式采样技术进行了比较 松针及SPMD主要富集气态多环芳烃 (2— 4环 ) ,气态多环芳烃在松针和SPMD样品中的总含量分别为 313 9— 30 4 3 5ng·g-1和 14 5—116 9ng·SPMD-1·d-1 大气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区域差异明显 ,珠江三角洲中部地区 (广州、佛山和东莞 )大气中多环芳烃的含量高 ,沿海地区的珠海、香港偏低 ,分子标志物指数表明 ,珠江三角洲大气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是热成因 (燃烧 )来源 松针和SPMD对气态多环芳烃的监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是进行区域大气污染评价的良好生物指示物  相似文献   

8.
探讨多环芳烃在胎盘中的分布,并对其进行源解析。从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中随机抽取30例,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其胎盘中多环芳烃的含量;比较胎盘的中央部分和边缘部分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对多环芳烃进行源解析,探讨其主要来源。胎盘中检测到多种多环芳烃成分;其中2~4个苯环的多环芳烃占总量的90%以上,尤其是萘、苊、芴、菲、蒽、芘、荧蒽的含量较高;萘、苊烯、苊、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5种多环芳烃在胎盘中央的含量高于边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多环芳烃在胎盘中央和边缘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环芳烃源解析提示80%研究对象体内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石油产品的燃烧或暴露于石油产品。  相似文献   

9.
模拟酸雨对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业污染场地表层土壤的模拟酸雨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浸泡前后土壤中有机质、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含量和矿物质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酸雨浸泡前后土壤矿物相组成相似,主要以石英为主,只是在矿物组成的量上存在差别,浸泡后土壤中赤铁矿和粘土矿物的含量较浸泡前有所减少.模拟酸雨浸泡后土壤中有机质和多环芳烃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酸雨pH值越小,释放量越大,且多环芳烃可能是随着有机质一起释放的;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释放的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3)释放的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理解在酸雨作用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规律及土壤中多环芳烃稳定性研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3种类型蚊香(有烟蚊香、微烟蚊香和无烟蚊香)原料、灰烬及烟气样品经索式提取、K-D浓缩和硅胶层析纯化后,采用GC-MS分析其US EPA推荐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果表明,有烟蚊香和微烟蚊香烟气中多环劳烃总含量高于原料中的含量,无烟蚊香则相反.有烟蚊香和微烟蚊香原料以3环和4环多环芳烃为主,无烟蚊香原料以2环和3环多环芳烃为主,3种类型蚊香灰烬和烟气中多环芳烃均以2环、3环和4环化合物为主.通过对比蚊香燃烧前、后样品中多环芳烃的毒性,发现同原料相比,有烟蚊香燃烧后烟气中多环芳烃的毒性显著增加,而微烟蚊香和无烟蚊香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东江流域农村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与人类健康风险,采集了30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村表层土壤样品,进行采用索氏抽提法,硅胶/氧化铝(2:1)层析柱分离纯化,最后加内标经气相色谱-质谱仪定量解析的方法测定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中不同形态有机质包括总有机碳(TOC)、非水解性有机碳(NHC)、黑碳(BC)以及无定形有机碳(AOC)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多环芳烃质量分数在24-238μg·kg-1之间,平均质量分数为107±60μg·kg-1。在16种多环芳烃中,萘、菲、荧蒽和苯并(b)荧蒽的含量最高,占总多环芳烃含量的比重依次为16%、20%、10%和10%。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TOC、NHC以及BC均具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三者斜率的大小顺序为BC〉NHC〉TOC(p〈0.01),表明土壤有机碳中的非水解性有机碳和黑碳在控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积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与AOC的相关性不显著(p=0.29)。另外,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儿童暴露的增量终身致癌风险(ILCRs)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ILCRs 〈10-6),而成人暴露的增量终身致癌风险则相对较高(10-6皮肤接触〉呼吸;而成人则为:皮肤接触〉误食土壤〉呼吸。  相似文献   

12.
城市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污染与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选择了天津市4类典型室内环境和2处室外对照点,共19个采样点。现场采样测定了10种PAHs组成含量。结果显示,室内燃煤和室内吸烟是室内环境中多环芳烃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同作为对照的室外大气中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室内环境不同污染源排放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的特征性。提出了室内燃煤污染同燃煤型室外大气源排放多环芳烃具有相似组成含量特征,而室内烟草烟雾污染源的多环芳烃组成含量特征则与室外  相似文献   

13.
薪柴燃烧源和燃煤源中多环芳烃的成分谱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集了薪柴燃烧源、燃煤源产生的PM10颗粒物样品,采用超声萃取、硅胶-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美国环保总局推荐的优控多环芳烃进行了定量分析。薪柴源、燃煤源产生的多环芳烃单体质量浓度分别在0.81~199.52、9.86~591.95ng/m3之间;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确定了薪柴源、燃煤源产生的多环芳烃成分谱。对比两种污染源发现,薪柴源产生的多环芳烃以荧蒽和芘为主,燃煤源以荧蒽、苯并苝的含量最高。薪柴源产生的多环芳烃中,4环芳烃含量非常高,归一化含量达到60%,其他环数芳烃的含量很低;燃煤源中,3、4环芳烃含量较高,5、6环芳烃次之,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如薪柴源各环芳烃之间的差别大。  相似文献   

14.
黄浦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利用GC/MS对黄浦江8个断面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沉积物中PAHs总量为0.244—2.805μg·g-1,从上游到下游呈升高趋势,工业污染和城市活动是黄浦江水环境中多环芳烃的重要来源.苏州河对黄浦江下游水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具有较大的输入贡献.特征化合物指数分析表明,黄浦江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中下游显示一定的混合来源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有机碳是影响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柳州市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PAHs,比较了柳州市各区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季节对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其分布规律及污染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惠州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特征,采集了该市不同区县42个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样品,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惠州市土壤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特征,探清惠州市土壤多环芳烃的残留现状、来源和扩散趋势等,为惠州市土壤多环芳烃的污染治理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总量介于35.40~534.5μg·kg-1,平均值为123.09μg·kg-1。空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Chr和Bkf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Nap、Ace、Acy、Flu、Phe、Ant、Fla、Baa、Daa和Bbf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Pyr、Bap、I1p和Bgp空间相关性很弱。趋势分析显示,16种多环芳烃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增减规律性。Nap和Bkf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而Flu、Pyr、Baa、Bbf、Ipy、Daa则恰好相反;Acy、Ace、Ant均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急剧升高,与Phe、Fla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Chr和Bap在东西、南北方向没有明显趋势变化;Bgp在东西方向上,由东向西逐渐下降,而在南北方向上,呈明显的倒U形。利用GIS软件地统计模块进行了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16种多环芳烃组分分布特征各不相同,Ace、Acy和Ant等3种多环芳烃组分含量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的趋势;Phe、Fla、Pyr、Bkf、Chr、I1p、Daa和Bgp等则恰好相反;Nap、Bbf和Bap等没有明显的分布趋势。Nap最高含量区面积很小,Bap高含量区面积较大,Baa在整个惠州市含量均较低,但在惠城区出现明显的岛状高含量分布区。以上结果反映了不同区域多环芳烃来源的不同,而多环芳烃的来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产业结构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工业"三废"、交通废气、石油燃烧和、生活垃圾焚烧等。  相似文献   

17.
多环芳烃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易吸附于固体颗粒表面和有机腐殖质,化学结构稳定,能长期存在于自然环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中国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严重,因此急需寻求有效的修复方法进行治理。在众多的多环芳烃污染修复方法中,微生物修复因其低成本、高效、污染少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家们从自然界中分离出了多种细菌、真菌等具有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微生物,并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代谢活动过程中能够产生酶来实现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细菌主要通过产生双加氧酶来催化多环芳烃的加氧反应,而真菌可以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系或单加氧酶来氧化多环芳烃。两种途径均是首先通过降低多环芳烃的稳定性,使之容易被进一步降解。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正逐步应用于PAHs污染土壤的实地修复,且已取得一定成效。文章简要介绍了降解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影响微生物修复过程的因素,列举了常见的微生物修复相关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郊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分布和来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集了3个北京市郊发展新区(昌平区、大兴区、房山区)共计20个不同类型表层农业土壤样品,通过微波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中多环芳烃(PAHs)含量.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6种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总含量为1.20—3.35μg.g-1,表层土壤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源于燃烧源,且受燃汽油型汽车尾气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对徐州市大气颗粒物中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萘、芴、苊等低分子量芳烃的含量相对较低;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苯并(k)荧蒽、苯并(a)芘等高分子量芳烃的含量相对较高;含量最高的单体为荧蒽,占待检的16种PAHs的19%以上。不同环数多环芳烃含量大小顺序为:4环〉5环〉6环〉3环〉2环。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苯并(a)芘和∑PAHs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大体上一致,并呈现一定规律性:交通干线区〉工业区〉风景文化区〉居民区〉新城区。由此可以初步认为徐州市区PM10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燃煤和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20.
对白洋淀湿地表层沉积物15种多环芳烃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总含量范围为324.6~1738.5ng·g-1,整体来看,白洋淀湿地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偏低污染水平.多环芳烃组成主要以2~3环、4环为主,其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47.8%、28.6%.白洋淀湿地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主要以化石燃料、木柴及生物质低温燃烧来源为主,个别样点受油类排放污染严重.风险评价表明,严重的多环芳烃生态风险在白洋淀湿地表层沉积物中不存在,但是在部分区域某些多环芳烃含量超过了效应区间低值(ERL),可能存在着对生物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