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我国遗址在保护管理体系和保护利用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致使遗址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外的遗址保护起步较早,在遗址管理上,以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比较典型,引入了私人或者企业参与遗址的管理与经营;在遗址保护利用上,欧洲、美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保护模式比较成熟,遗址的整体保护引入了遗址公园和遗产廊道的模式,遗址的局部保护引入了原貌保存、局部展示、遗址博物馆等模式.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保护效果持续向好。文章梳理了中国石油主要的生态保护管理政策和实践经验,重点介绍了中国石油在植树造林、“我为碳中和种棵树”、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建设和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等亮点行动,分析了中国石油在生态保护工作管理机制、油气和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发展难点,提出了建立生态保护集中统筹和协同增效管理模式、构建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融合发展模式和探索多样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南京老山森林生物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研究了其生物多样性现状,提出了多项对策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持续发展,如对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包括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栖息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禁伐天然次生林和加强对缓冲区的保护、种群的优先保护模式、廊道的建立、全面整体的保护利用、深入开展科研、扩大宣传教育,以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法规条例,完善政策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保护机制上,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并开展试点示范。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  相似文献   

5.
通过简要回顾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将生态保护学划分为自然保护学和生态保护学两个阶段。从研究对象及性质、内容与分支、学科基础、学科体系,论述了《环境保护学》的建设和发展,并指明了生态保护学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0,(9):5-5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在一些偏远地区相继建立14个自然保护小区,既填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空缺,又最大限度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广西西南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实施,促成了广西首批自然保护小区建立。广西分别在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大壁虎、苏铁、猕猴等珍贵物种。  相似文献   

7.
协调好湿地保护与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针对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对湿地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将不利影响降到最小、保护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及充分发挥湿地的各种功能等问题。指出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湿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本,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立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运行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法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理论研究、方法模型和实践,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展望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9.
龙勇诚 《绿叶》2011,(9):62-66
大自然保护协会多年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一方面为中国政府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另一方面通过探寻气候变化适应途径、保护地建设新模式等手段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双重目标,从而保障了人类和生物共同的权益和福祉。尽管保护和发展可以并行不悖,但二者间的有机平衡必须得以保障,故科学规划是实现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有序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明光市女山火山地质遗迹资源特点及其可持续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明光市女山火山地质遗迹资源及其特点,指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和研究力度不够、保护措施不到位等,提出了其可持续保护技术路线,即系统开展综合性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的调查、划定保护区域和保护对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多方筹集资金、适度开发旅游等。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影响面广、介质危险性大的特点,从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环境、林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景观、地质等方面分析施工期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缓、植被恢复、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生态保护措施,特别给出了林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土壤的具体保护措施;从加强环境管理、加强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陕西省榆林市、甘肃省白银市、辽宁省抚顺市及四川省古蔺县等地区,依托丰富的铜、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开发,使地方经济无可回避地面临"资源诅咒"和"生态赤字"问题。本文在界定"资源诅咒"和"生态赤字"概念,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的基础上,对"榆林市"、"白银市"等典型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赤字"现状予以分析,提出基于"3E系统模型"视角下,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和"生态赤字"问题,实现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沙漠古已有之,近期由于开发的需要,人为造成的沙漠扩张明显超过历史时期,沙漠化与人类干扰的加剧有直接关系。在荒漠区的开发及其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应深入了解荒漠区的环境现状,充分利用该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改造沙漠,实施保护、利用与建设相结合的方针,以荒漠植被自然侵移规律为依据,依靠自然降水,以最大限度人工发展可供饲用的灌林,实现荒漠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平原区荒漠和绿洲两种生态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绿洲生态系统中人工绿洲水资源利用方式及过程的分析,尝试性提出生态需水量在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方式和基本生态水量的确定方式,并简述了新疆奎屯河流域以生态退水作为恢复流域生态水量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2008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县生态足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易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065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405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大致相当,米易县处于地区非可持续性—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立体气候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霍山县从本县的实际出发,结合治山、治水、治田、治院和治污不断探索搞好生态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寿县矿山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及统计分析得知,目前该县矿山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其中耕地、林地、草地及其它类型用地破坏面积分别约占总土地破坏面积的54%、19%、18%和9%。截止2004年,全县总体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仅为20.33%,明显低于六安市2005年矿山生态恢复总体规划实现治理率达25%的目标。当前寿县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中存在着恢复治理任务量分配不合理、管理执法不到位等问题,需加大生态恢复治理力度。  相似文献   

18.
生态保护的基础是生态监测与生态调查,生态保护的关键则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因素有组织、结构、活力、恢复力、系统对相邻系统的影响、投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其类型有健康、较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患病五级;其相应的生态恢复为生态预防、自然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其相应的生态工程有建立自然保护区、封育、补播与放流、人工林、人工草场、人工湿地等。  相似文献   

19.
采用GIS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指数对天全县1992~200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占的比例最大,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79.14%,但年变化率则很小,只有0.29%;耕地占的比例很小,仅有5.50%,而且10年间面积减少了4813.3hm2,但年变化率比林地大,高达2.68%.受人类活动的影响,10年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而优势度指数不断下降.由此得出产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机制是受地形条件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更受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足迹实证分析-以金寨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以皖西大别山区金寨县为例,对该地区2002年的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寨县2002年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其中在生态承载力中,林地贡献率最大,其次为草地,分别占77.0%和19.2%;耕地和水域贡献率最低,分别为1.5%和1.3%;在所需的生态足迹中,耕地足迹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分别占47.7%和42.0%,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足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