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质量与每一位公民的生存状态、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正是环境问题的这种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公众参与。考察我国环境问题,了解公众参与现状,研判困扰我国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并探寻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出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环保NGO在我国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日益重视,政府部门开始与公民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寻求合作,对决策系统进一步开放并鼓励和支持公众及社会组织的政策参与。在此背景下,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NGO)愈发崛起,并积极参与行动。本文以我国环保NGO在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参与为主线,分别对我国环保NGO政策参与的理论依据、所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国环保NGO参与海洋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直接或间接参与环境保护立法、政策及决策、环境管理和监督、环境维权等活动,实现环境治理和善治。它是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从参与主体看,公民或公民组成的团体是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主要主体;从参与范围和途径看,既有立法、政策、决策制定中的源头式参与,也有法律、政策及决策实施中的过程式参与和监督式参  相似文献   

4.
环境是典型的公众物品,具有市场无法克服的外部性,因此环境保护既需要政府的干预,又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建立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体系,就是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为社会各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一个科学、规范、完善的管理长效体系,不断推进环境保护的社会化进程,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绿色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在西方国家是一种常见形式,并且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但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并没有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文章从公众参与的概念入手,以经济学,环境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及法学理论来分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中的必要性。剖析了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若干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综述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辅助手段,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政策以及实践形式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如何确保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环境》2005,(4):88-89
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et!)。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创建绿色家园,营造和谐社会的决心与行动,鼓励公众参与,弘扬生态文明,繁荣环境文化,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该主题旨在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广泛、深入和积极参与。本文首先指出了公众参与在中国循环经济整体发展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作用;继而探讨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公众参与方面主要存在着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参与技能严重不足,参与形式单一、范围较窄.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环境资源NGOs较薄弱等障碍性因素;最后提出国家应积极从政策、制度层面来构筑公众参与的平台,并通过宣教、规制、激励等措施采提高公众参与中国循环经济工作的力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和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一项重要基本原则。本文阐述公众参与的概念及发展,论述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介绍了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发展状况,并参考发达国家一些做法和效果,论述我国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政策中,虽有不少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但缺少有关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问题,因此,必须提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保障和具体的路径选择,才能使公众有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包括立法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和救济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