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各灾种、 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综合,是资源和手段的综合,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和《灾害学》期刊论文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从灾种来看,综合减灾研究的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气象灾害;从过程研究来看,每一种灾害的研究都是全过程综合性研究;从阶段性研究来看,灾前风险研究和灾后经验教...  相似文献   

2.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和目的要求,以及我国国情和灾情的实际,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大体上应包括4个阶段: (1)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减灾意识为主的阶段(1989~1991). (2)政府领导下制定减灾预案为主的阶段(1991~1992). (3)工程性与非工程性减灾措施全面实施的阶段(1992~1995). (4)灾害管理法制建设阶段(1996~)。  相似文献   

4.
金磊 《防灾博览》2009,(5):42-47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日子,中国正面临多方位的检视,其核心问题之厂是未来中国安全发展的途径。2009年5月26日,由本人出任课题组长的北京减灾协会完成了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提升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管理水平的重点、思路及对策研究》项目申报书,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自然灾害链实例分析及综合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2002年江西省自然灾害进行综合实例分析,提出了大部分自然灾害是以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为始发源头,并以灾害链形式演变发展的成灾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灾害的成灾机制,并提出了综合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波 《防灾博览》2011,(3):89-89
2011年5月12日上午,内蒙古赤峰市减灾委在红山区昭乌达社区举行2011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赤峰市副市长张恩惠亲临现场观摩。活动中进行防灾减灾宣传展览,为市民发放公众应急宣传手册,普及10种日常生活中防灾应急常识.播放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等。共发放2万多份传单,1000多册宣传手册。  相似文献   

7.
尾矿库溃坝灾害链及断链减灾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矿库溃坝灾害是影响矿山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其溃坝机理和控制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尾矿库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上,根据灾害系统理论,从尾矿库溃坝灾害的形成发育过程入手,构建了五种常见的尾矿库溃坝灾害链模型和灾害链节点横向耦合形成的复杂灾害链网,分析了其成灾特征,并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尾矿库溃坝灾害链演变过程可划分为早期孕育阶段、中期潜存阶段和晚期诱发阶段;②从各阶段的特征出发,提出了相应断链减灾措施,特别是早期孕源减灾策略;③将尾矿库溃坝灾害链理论应用于湖南省某尾矿库工程治理上,实现了该尾矿库灾害控制.  相似文献   

8.
王锋 《自然灾害学报》2007,16(Z1):69-73
文章着重阐明减灾社团要扬长避短,走科技减灾之路;减灾社团应着力搞好区域性自然灾害的综合研究和现场科学考察;强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渗透,加强部门合作是发展灾害科学的催化剂;区域自然灾害年度趋势综合预测应在单灾种监测预报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和联系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是减灾社团的基本任务,应站在建设预防文化的高度予以强化;减灾社团应创造条件积极参与防灾减灾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9.
《民防苑》2009,(5):41-43
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上海《生命与灾害》杂志社为配合“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营造浓厚活动氛围,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达到良好的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效果,将举办防灾减灾知识竞赛。  相似文献   

10.
医院建筑是灾时与灾后医院提供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服务的重要载体,其防灾减灾能力决定着医院功能的发挥。我国医院建筑体量大,主要受地震、火灾、洪涝、台风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灾害的影响,灾害暴露性高。同时,既有医院建筑存在人员过度密集、老院区老旧建筑多、灾害隐患多、疏散与应急场地不足、防灾与应灾能力差等现实问题。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极易丧失医疗救治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通过对我国医院建筑防灾减灾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既有医院建筑在承灾体本身、防震减灾、防火、防洪、防风及应对疫情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防灾设计与改造等多方面对如何提升医院建筑防灾减灾能力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滨海地区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熙铭  史美文  赵国敏  吴国有 《灾害学》2002,17(2):28-31,51
分析了天津市滨海地区历史自然灾害的历史和特点,预测了该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和最近1-2年可能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提出了本区综合防灾减灾的策略和目标,为该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卜风贤  冯利兵 《灾害学》2007,22(3):139-142
我国先秦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它包含灾前预防思想、农业减灾思想和灾后救荒思想三大部分。中国古代的减灾和救荒两大思想体系由此成为有机整体,这在三代(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农业减灾救荒思想对于后世的防灾减灾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 《灾害学》2007,22(3):100-104
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有助于减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防灾意识、灾害理论知识、应急行为知识以及对减灾教育的看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灾害认知水平较低,现行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教育内容要将学生"该知道的"与"想知道的"相结合,通过演练演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实际技能等减灾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所获得的新认识,包括将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提出自然灾害系统和灾害科学体系的新观念,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加强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提出分区减灾、分级减灾的对策,倡导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建立减灾管理系统,推动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等。对21世纪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应为从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扩展为环境-灾害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区划、灾后重建统筹规划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上海城市灾害分析与减灾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肖功建  韦晓 《灾害学》2001,16(2):70-75
随着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城市灾害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针对上海市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现状,分析了这些城市灾害的主要特征及其潜在的致灾防患,并总结论述了上海市防灾减灾建设的措施和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江西省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征,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阐述了综合减灾的重要性。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综合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数字减灾系统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自然灾害是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本文道德澄清了自然灾害与灾象的概念,分析了当代自然灾害产生的特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出了建设减灾系统的设想。数字减灾系统是一种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网络技术等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用数学和物理模型通过多维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灾象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作用于人类环境形成自然灾害全过程的信息化的计算机系统,它既可用于为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community has long recognised that securing land tenure and improving housing design can benefit significantly informal settlement residents,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in communities exposed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hazards. Informal settlements often are located on land left vacant because of inherent risks, such as floodplains, and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worldwide of disasters affecting informal settlements. This research tackl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can informal settlement vulnerabilities be reduced in a post‐disaster setting?; and what are the key issues to address i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develop a set of initial guidelines for post‐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informal settlements, stressing connections to tenure and housing/community design in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paper examines disaster and reconstruction responses in two disaster‐affected regions—Jimani, Dominican Republic, and Vargas State, Venezuela—where informal settlements have been hit particularly hard.  相似文献   

19.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3):222-232
The coast has always been an area of significant hazards. In situations of community self-sufficiency, consequences of coastal hazards might be isolated to regions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hazard. But, in the current global economy, fewer and fewer communities are isolated; damage to one location frequently has consequences around the globe and coastal community resilience can have broad-reaching benefits. Hazard responses for the built coastal environment have typically been resistance: constructing stronger buildings, enhancing natural barriers or creating artificial barriers. These approaches to hazard reduction through coastal engineering and shoreline defence efforts have been crucial to sustained coastal development. However, as coastal forces continue or magnify and resources become scarcer, resistance alone may be less effective or even unsustainable, and interest in resilience has grown. Resilience is a community's ability either to absorb destructive forces without loss of service or function, or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disasters. Community resilience encompasses multiple elements, ranging from governance to structural design, risk knowledge, prevention, warning systems and recove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hazards of coastal communities, and provides a review of some recent engineering efforts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elements of risk knowledge and disaster warnings for coastal disaster reduction.  相似文献   

20.
黄民生 《灾害学》1993,8(3):50-54
本文根据福建省历史上自然灾害事例概括出洪涝、干旱、地震、水土流失、冰雹、寒害等自然灾害特点。并从地理位置、环流因素、地形、地质构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福建自然灾害形成的背景原因。最后针对福建省自然灾害特点提出了减灾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