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镶黄旗60户牧户的调查访问,分析牧户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灾害事件的认知和应对措施,结果显示:牧民对气温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而对于降雨和大风的认知与实际相悖;气候变化下牧户对草场情况和水资源状况等生态环境变化的认知来看,牧民对牧草产量、植物种类、土壤沙化、鼠虫害、地下水变化的认知比较明显;牧民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政策措施、帮助措施和合作方式,而3种措施中牧民主要采取草畜平衡和春节休牧、畜种改良和防疫措施、邻里间的互助来应对气候变化。影响镶黄旗牧民的主要灾害天气主要是旱灾,占灾害天气的75%,从气候灾害事件影响方面的认知来看;气候灾害事件对畜、草、人的影响比较大,且影响程度为畜>草>人;牧民面对气候灾害事件主要采取处理牲畜、购买草料、走场、圈养、外出打工等5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机动车的飞速发展,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其中私人小汽车的保有量为全国第一位,近年来一直呈快速上升之势。机动车的激增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交通压力,而且排放的污染物是制造雾霾天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北京市的气候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在介绍北京市机动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特征及现行控制政策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68℃,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平均升高了0.8℃~1.2℃,黄河以南地区平均下降了0.2℃~0.8℃;而北方年降水量减少,南方却增加,南涝北旱加剧。经模拟预测后认为,中国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015年,将于2016年转入低温期,20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 mm,北方变化不大;20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 cm~14.2 cm,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因此中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对此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4.
赵锋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1):133+145-13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多,生活垃圾也随着增多,对垃圾的管理变成了一个重要课题,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垃圾收集、处理方式显然是不行的,本文探讨了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及我国采取的垃圾分类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6.
上期《环境经济》的封面文章——《应对气候变化:财政政策有作为》,使读者对气候变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去年的哥本哈根大会期间,来自中国财政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政策及效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向外界公布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作为,充分证明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积极的姿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扬州市境内河流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选用相应的指标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流水质总体较好,有机污染物为主要的污染物;地下水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总矿化度和总硬度等地质原因为主要影响因子。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国内外脆弱性研究工作,对气候变化脆弱性内涵、城市地区气候变化脆弱性成因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等方面已经展开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城市地区当务之急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是,积极主动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越南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越南环境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越南所面临的重要艰巨任务。同塔省是位于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自然面积为3374平方公里,人口为167万,以农业生产为主,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同塔省常年经受洪水、干旱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给当地的社会和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减少其造成的损失,对气候变化在同塔省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田丹宇  王琪  祝子睿 《环境保护》2021,49(20):69-72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形势,英国、法国、德国、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修法,将碳中和纳入法律,依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成效显著。本文介绍了欧洲地区整体立法进展和各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修法情况,梳理分析了法国、丹麦、芬兰三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历程、机制和成果,借鉴欧洲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坚持先立后破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路线图,发挥专业机构在科学立法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立法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的进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部门的业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数据和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然而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也存在认识不足、覆盖领域不全等问题。为此,在提升行政部门系统决策实施能力、加强科研院所研究支撑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加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方面给出了建议和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问题正在逐步发酵,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政治动员和经济博弈,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性的影响,未来的发展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国际气候大会的挫折体现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过高预期和各国政策思维上的巨大鸿沟,其中,中美两国的态度和对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奚旺  袁钰 《环境保护》2020,48(5):18-23
近年来,东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大,为应对气候变化,东盟国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以期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提升本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东盟国家与中国均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为加强双方应对气候变化的交流与合作,本文测算了东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分析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机制,梳理了东盟国家2030年的减排目标及特点,建议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雏形为1990年设于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的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姐,组长为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协调上组办公室设在原国家气候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由于汽车生产和汽车使用规模不大,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并不突出,城市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近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汽车业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量逐年迅速增长,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危害。本文结合哈尔滨市市情,论述了汽车尾气污染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在平衡与妥协的激烈博弈q-,最终达成了一个各方均不满意,但都能接受的《德班协议》。全球减排合作进程进一步加快加严,我国在后德班时代面临的国际谈判与国内应对压力将更加严峻,环保部门在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生态保护与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升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现在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更要处理好环境问题,实现绿色的经济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在众多环境问题中,雾霾问题无疑是亟需解决的一个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多方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雾霾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的措施,为解决雾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是我国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重点对象之一。目前我国已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物资赠送、培训等方式与部分国家开展了气候变化合作,但总体来看尚处于探索阶段,对其合作需求了解得尚不够深入,且缺乏整体系统性的谋划和战略。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和分析现有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发现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需求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未来,我国可通过在现有合作框架下与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国家展开气候合作,打造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不断优化和深化目前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提高合作的针对性;通过抓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等方式不断加强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影响力;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在气候治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开展多方合作;鼓励私营部门交流,增强互信程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河北省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内外应对雾霾研究成果,最后总结出河北省治理雾霾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经过多年努力和协调,国际社会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主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金和技术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4个主要手段。如果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比喻为一座大厦,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则是构造这个大厦的砖瓦。在这4个因素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