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1.4%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年初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至"十二五"末,争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1.4%.  相似文献   

2.
魏羽秀 《环境保护》2022,(13):68-7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能耗趋势和节能对策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分析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座一线城市的能源消费总量、结构和强度情况。结果表明,各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速整体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2006—2019年,各市每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为3%—7%。整体来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趋势放缓。针对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抓好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的制定执行、培育绿色节能市场、推动节能技术应用和推广、加大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方面的节能力度、全链条减少能源损失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欧盟碳减排目标分解方法解读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璐  马中  单葆国 《环境保护》2013,41(1):65-67
我国能源和气候政策正逐步从强度控制向绝对量控制转变,在目标的地区分解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博弈,其中方法学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建立完善。欧盟为实现《京都议定书》承诺的减排目标,率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地区碳减排目标分解实践,其方法和经验可以为我国一系列目标分解方案提供参考。2012年10月发布的《中国能源政策白皮书》,阐述了我国未来5~10年的能源发展政策和目标,明确提出了我国将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也重申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承诺。从国内的能源政策趋势以  相似文献   

4.
李辉  庞博  朱法华  孙雪丽  徐静馨  王圣 《环境科学》2022,43(11):5294-5304
选取202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累积占比达80%的前23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率角度对其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从单位GDP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国土面积能耗角度,结合产业结构和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对其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各国在社会经济运行与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模式,提出能源消费自然碳汇承载负荷比概念,指出我国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消费模式转型面临的优势与挑战.结果表明,我国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发电用能占比、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耗比分别达到15.90%、53.48%、37.51%和26.54%,均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中处于前列,已经架构起良好的能源集约化和清洁化利用结构基础;非工农业能源消费占比尤其是仅为14.09%的交通能源占比在主要能源消费国中最低,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优势的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潜在的总体能源生产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相对较短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期对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规模提出了巨大挑战,碳排放约束下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降碳目标也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5.
人类活动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全球环境,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分别采用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作为环境压力的衡量指标,利用STIRPAT模型,以1952-2003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时间序列数据为例,分析人口数量、富裕度、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的选择行为等人类驱动力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或能源强度发生1%的变化,将分别引起环境压力相应发生1.992%或0.777%的变化;随着富裕度的增加,富裕度对环境压力的弹性系数逐渐增加。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不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的观点。在不同时期,人类驱动力对环境压力的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人口数量和富裕度的增加对环境压力产生正效应;而能源强度的波动变化使得其对环境压力的作用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选择清洁能源的消费行为,有利于抑制以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为衡量指标的环境压力的上升。各种人类驱动力的净效应决定环境压力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杨秀 《世界环境》2014,(6):39-41
<正>近年来,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从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排放大国,到2013年排放超过了第二、三位的美欧排放之和,占全球总量的29%。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比美国高约1/5,但二氧化碳排放接近美国的2倍。从能源结构看,我国2012年的煤炭消费是美国的4.3倍,石油不到美国的3/5,天然气消费不到美国的1/5,造成我国的能源碳强度比美国高1/4。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能源碳强度比英国、德国高1/4,是法国的2倍。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采用IPCC报告中碳排放估算方法,对我国1978~201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增幅较大,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达到32.5亿t和76.13亿t,但是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论是总量上还是强度上,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地区差异均较大。  相似文献   

8.
2050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情景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能源消费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峰值和消费结构等更是关注的重点.论文在简要评述中国能源消费峰值、能源消费预测方法和模型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研究成果,侧重于人口和经济等驱动中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因素,参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耗及人均累计能耗变化规律,对中国未来能源消费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人均能耗、总量和人均累计消费量均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50年中国人均能耗大致在4.75~9.31 tce,上限也只相当于美国人均能耗峰值的76%;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将持续增长,205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在61.91×108~121.33×108tce;1870-2050 年,中国人均累计能耗最佳分布区间为207~294 tce,只相当于1870-2012 年美国人均累计能耗的46%、德国的56%、英国的57%.② 文献梳理表明,当前预测中国能源消费峰值的各种研究成果大多认为在62×108~79×108tce,而峰值年份则出现在2035-2045 年,论文认为除美国、英国和德国情景将有峰值出现外,其他情景尚不可能出现峰值;③ 法国情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零”增长将于2040 年左右出现;日本、韩国以及基准情景预测显示,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到2%左右的低速增长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采用法国、日本、韩国情景较为合理,2035 年以后,中国能源消费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当前,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人均能耗尤其人均累计能耗处于较低水平,过早乐观承诺能源消费峰值,易使气候变化谈判陷入被动;从中国国情出发,需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留有能源消耗空间;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积极倡导节能型生产生活方式,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9.
何建坤 《环境保护》2013,41(8):15-18
我国必须走出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在全球低碳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在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和引导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  相似文献   

10.
何则  周彦楠  刘毅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1):2696-2707
面向2050年世界能源发展形势与中国发展实际,推进能源转型与保障油气供给是关乎国家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前瞻性问题。考虑能源转型这一关键前提,基于重点行业部门的政策情景模拟了中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中国油气消费需求及其对外依存情况。结果显示:(1)若实行积极的部门能源转型政策,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较大幅度上低于参照情景,并有望在2040年达到峰值,其峰值在5755~7000 mtce之间。具体来看,煤炭消费可在2030年前达峰,石油消费在两种转型情景下均将在2040年达到峰值,而天然气仅在加速转型情景下可于2035年实现消费达峰。(2)从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角度看,在转型情景下中国2050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21%,在加速转型情景下到205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不足10%;无论是在转型情景下还是加速转型情景下,到2050年油气消费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0%;若推行更加积极的转型政策,在加速转型情景下中国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越化石能源。(3)高需求低产出将导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在中长期内处于较高水平,因而,在2050年前保障国家能源安...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研究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分析广东省"十一五"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达性,同时探讨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对策.要在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必须从经济、能源和污染治理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予馨 《环境》2013,(4):41
为切实改变我国过度使用能源现状,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人民一个美丽蓝天,2013年1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会议提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立足于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情况1998年能源生产总量比1997年下降4.7%,能源消费总量比1997年增长2.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26左右。预计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1997年的3.55吨标准煤降至3.38吨标准煤,节能率为4.8%,全社会节能量约为7000万吨标准煤,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将由1997年的5.50吨标准煤下降到523吨标准煤,均可完成1998年节能计划目标。199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贯彻实施的第一年。在全国各地学习、宣传、贯彻《节能法》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关于…  相似文献   

14.
排放强度承诺下的CO2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金南  蔡博峰  严刚  曹东  周颖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1):1568-157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下降承诺的本质是一种CO2排放总量控制.提出了强度承诺下的CO2排放总量控制模型,给出了不同情景方案下的2020年全国CO2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提出86.24亿t的总量控制目标,其相对基准情景减排12.63亿t,相对减排12.8%.在实现这一目标中,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贡献分别为33%和48%.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分别提高至13%和15%,两期分别每年投入1500亿元和2000亿元.2020年的减排成本约在1300~2100亿元之间,占当年GDP约0.3%.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13,(8):14
我国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几近极限,空气质量日益恶化尤为明显。煤炭消费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均衡、消费结构不合理及技术水平低等因素,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为了改善城市及区域的空气质量,需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实施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加强节能降耗,在重点区域有效实施煤炭消费  相似文献   

16.
将扩展的Kaya恒等式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法相结合,以2005~2016年东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费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化的碳排放分解模型,测度并分解其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通过与中国同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定量对比分析,考察各产业(部门)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东北三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2005~2016年,东北三省碳排放总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8.84%,碳排放强度普遍高于中国碳排放强度.经济产出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东北三省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其中经济产出效应贡献最大为188%,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利于碳排放的降低.产业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及产业结构效应对东北三省碳排放增长起抑制作用,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最大为59%,产业能源强度的调整空间较大.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完善经济政策体制是今后促进东北三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均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个指标的全局Moran′s I指数分别在0.2~0.3和0.4~0.6范围变动,且均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变化趋势,均在2008年达到阶段性极值点。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都有高-高聚集区,在粤北都有低-低聚集区,同时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存在显著局域空间异质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不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2011年存在一个局域低-低显著自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为广东省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8.
1月10日从全国能源经济工作会议获悉,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控制在41亿吨标煤左右,"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有效合理控制能源总量的倒逼机制,未来将研究开征化石能源消费税,并实现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省级能源统计和温室气体核算规则,计算分析了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变化,并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计算期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碳排放系数对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2年,广东省能源消费CO2排放年均增长6.28%,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7%,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下降是推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净外购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下降及用作原材料石油消费比重上升也有利于单位GDP碳排放下降;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总体上朝着不利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趋势发展;生活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有利于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控制碳排放总量是能源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我国完成2030年前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国家和地方并未明确实行碳排放总量控制。本研究以浙江为例,从能源生产侧、能源消费侧、区域三个维度,分析识别出浙江省碳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能源生产侧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非化石电力占比,难点在于推进存量火电机组的碳减排;能源消费侧减排的重点在于控制新上重大产业项目排放,难点在于控制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碳排放;区域减排的重点在于优化产业布局和用能结构,难点在于对地区碳排放总量缺乏有效约束。并提出电力结构低碳化、重点行业控碳、试点城市率先达峰和政策协同四方面突破点,争取到"十四五"末浙江省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为全国碳排放达峰做出浙江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