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进忠 《绿叶》2012,(9):45-50
政府主导的强制性企业环境排放信息公开制度以公众环境知情权为理论基础,是欧盟等国外环境信息公开立法所普遍采取的基本模式。我国有必要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环境排放信息公开制度,以改变目前企业环境排放信息无法为公众充分、及时、有效获取的状况。而此过程需要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环境知情权已然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和民众关注的热点,而环境知情权实现的前提是环境信息公开。关于环境信息公开,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主要侧重于政府和企业,但对于同样存在排污行为的事业单位没有系统规定。企业与事业单位的环境信息公开内容和标准通常是模糊的,且有关规定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要考虑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立法上扩大事业单位公开主体的范围,明确责任内容,健全监管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3.
丁家珍 《四川环境》2022,41(2):192-196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制度,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措施。然而,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存在很多不足:公开义务主体范围狭窄、公开内容少、公开方式不明确、监督机制缺失、惩罚力度轻等。以国内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现状为视角,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结合立法实践,深入分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目前的问题,并阐述相关建议,逐步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4.
肖莆 《绿色视野》2008,(9):36-3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掀起行政改革的浪潮,不少国家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以顺应社会各界对更公开、更透明的公共管理的呼吁。推行环境信息公开战略,大大降低了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信息成本。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5.
姜南 《环境教育》2013,(11):20-21
从工作上来说,环保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发展的问题。现在有几个新的情况:第一是微博传播的挑战。现在人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发言,还有只言片语打败长篇弘论,我们讲环保弄个几百字,但公众不看这个东西,他们要看的只是几句话。我们的宣教不能适应快节奏的传播方式,因为我们官方的微博有一个审批的程序,不能随便发言。我们上海建立了一套舆情监控机制,请上海情报署做了一套系统,涉及当天环境保护的相关消息会自动推送给局领导,还有一些专家,我们也在不断地调整方法和手段,要把握宣教的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琪 《绿叶》2011,(4):54-58
2009-2010年度,中国113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水平总体上继续提升,部分城市的公开状况明显改进。但环境信息公开的进展还不均衡,呈现出一定的分化趋势。政府层面的信息公开与企业公开数据的缺失,成为最突出与最薄弱的两大环节。信息公开要走上常态化之路,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PRTR)是中国顺理成章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对环境信息的定义进行了表述。环境信息具有空间性、时间性、整体性、科学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可用系统法、用途法和公开法进行分类。环境信息公开中的环境信息经过收集、评估、整理、分析、公开(传播)、使用六个环节形成环境信息循环。  相似文献   

8.
曹明德 《绿叶》2012,(9):8-12
环境信息公开是公民环境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环境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充分发挥和实现政府的环境责任,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获得行政司法救济,才能避免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有效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暴露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充分,对谣言回应不及时等不足。此外,谣言的广泛存在与传播,使得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效果难以实现最大化。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中,信息公开法律规定与实践不足、信息传播不对称与集体行为等。对此,体系化的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设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为减少突发环境事件中因信息公开不足及谣言产生的危害,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扩大信息公开主体范围、明确信息公开程序、对象等措施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开展谣言与集体行为方面的研究,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0.
王小萍 《绿叶》2012,(9):64-68
审视《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关于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环境信息公开内容和方式得到了拓展,但没有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出明确规定。未来,应在《环境保护法》修改时就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作出明确规定,并推进环境信息公开单独立法。  相似文献   

11.
金玲 《环境教育》2010,(6):43-45
<正>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环境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或者企业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申请或者其他原因,向申请人或者社会公众公开有关环境信息的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信息公开一般包括政府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08,(6):24-24
重庆市环保局自2008年起建立《环境舆情信息》月报制度,每期《环境舆情信息》详细总结当月新闻采访情况,包括组织会议报道、媒体采访及召开新闻通报会情况。《环境舆情信息》还对新闻通稿发布数量作出统讹并对媒体报道的总体情况、媒体关注并集中报道的情况以及市环保重点宣传工作等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此外,报送的舆情信息还包括重庆市环保局新闻管理情况,并针对新闻管理、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讲,环境冲突中对立的两 方分别是企业和NGO。企业要发展经 济赚取利润,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定 的损害,而环保组织则要维护环境利 益,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冲 突。在冲突过程中,政府往往会被请 出来调解。这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 问题不可避免的阶段。根据我们的经 验,信息公开是加强矛盾双方的沟 通,从而解决矛盾、达成协议,化解 环境纷争的最佳方案。 环境冲突爆发于三个阶段:一是 在环保法律的制度化过程中,二是在 法律的制定阶段,三是在法律的执行 阶段。我们探索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手 段来解决这三个点上的环境冲突。  相似文献   

14.
马军 《环境教育》2008,(5):31-32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中国第一部关于信息公开的部门规章,《办法》对于满足公众的环境知情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将为推动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对加强环保部门的依法行政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15.
田飞龙  王又平 《绿叶》2012,(9):13-19
环境类群体性事件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环境政治"的登场,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环境政治治理模式的式微。原有模式以管制型政治文化资源与制度技术为主要特征,无法适应现实挑战。单纯的"压力政治"和"民粹政治"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民意需要置于一个公共理性的制度结构中加以权衡。环境信息公开在此类事件的进展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理解与运用,但其完整的治理逻辑尚未成为共识。环境信息公开,是中国环境政治治理乃至于整体性的现代政治转型的起点步骤和有效动力。  相似文献   

16.
浅析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信息公开能提高环境保护参与者的环境意识,改变他们的环境行为和行动,解决"市场失灵"、"政治失灵"的问题,教育环境保护各利益相关者,推进决策过程中的民主进程。要提高环境信息的作用,应公开公众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公开的环境信息必须可靠,有关的环境信息必须对公众有用且方便获得,政府机构应关注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反馈。  相似文献   

17.
策划人语:当科学遇到技术成为科技,将人们带入到工业时代之后,"环境污染"就成了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症结。在分享科技、工业和商业带来的种种福祉时,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环境所能容纳的阈值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带来了环境文明、环保意识、生态科学和绿色制度的发展,环境信息公开是诸多发展中的一项制度成果。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的知识增加带来了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呈现极大增长。因而,现代社会被称为"风险社会"。其中,"环境风险"是人类所面临的核心危险。  相似文献   

18.
<正>(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第一条为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推动公众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环境保护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第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强制公开和自愿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如实地公开其环境信息。第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指导、监督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开展指导、  相似文献   

19.
王文革 《绿叶》2012,(9):32-36
环境知情权既是公民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民主程序。本文在分析中国环境知情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环境知情权保护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20.
策划人语: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的课题研究显示,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环境污染事故屡创新高,仅第一季度的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次数就与2008年、2009年全年持平,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77家发生了113起环境污染事故,并且高达50.6%的上市公司未就环境事故进行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