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境保护》2013,(22):7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各级政府、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增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区域生态城镇化指标体系,测度2000—2018年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探究生态城镇化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高值区逐渐在浙江集聚,低值区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集中,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指数差距逐渐缩小,区域生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2)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增强,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依赖性和整合性,变动性自西至东逐渐减弱,依赖性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强。(3)财政投入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工业发展水平、土地投资强度、人口密集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对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依次降低,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各城市生态城镇化水平逐渐趋同。加强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城镇化水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地说也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就能够促进生态和谐,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就会遭到破坏。本文就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13,(23):8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环境管理是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重要抓手,推进城镇化需要走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环境保护部规划财务司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环境管理"有奖征文活动。活动旨在充分展示各级政府、学术界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大力弘扬环境生态文化,提高公众  相似文献   

5.
综合客观地评价城镇区域生态承载状况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传统生态承载力测度法仍偏向于将区域作为封闭系统来研究,但现实中区域生态系统是和外界相沟通的,区域对承栽力的需求可外部化。为综合测度城镇生态承栽力,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快速城镇化地域特点,构建了快速城镇化地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并以义乌市为例,对2005年-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义乌2005年-2007年的生态承载力值均大于1,以东莞市和惠州市两个典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值为参比值,与其相比较后说明义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良好;但逐渐以过高的生态成本来换取经济增长,生态承载力值逐年降低,生态承载力状况逐年变差。评价结果较准确地反映了区域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评价方法能较准确客观地评价快速城镇化地域的生态承栽力状况。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态安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认识和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一般运行规律,破解城市生态安全的核心问题,讨论实现城市安全的综合性和系统化途径,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梳理城市复合系统的一般要素、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与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只有扩大供给、调整需求、合理权衡、创新协同,才有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生态危机,实现城市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李竹  王兆峰  吴卫  邵海琴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136-3152
厘清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关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和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采用温室气体清单法、碳吸收清查法、碳平衡指标法和多元城镇化测量法分别测算1999—2018年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指标,利用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分别分析中国省域碳平衡能力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互动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碳排放不断增多,碳吸收不断减少,碳平衡能力呈上升、下降、先减后增和先增后减四种趋势,碳排放呈“东多西少”分布,碳吸收与碳平衡能力分别呈“西多东少”和“西强东弱”分布。(2)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和城镇化综合指标不断提升,其中空间城镇化大致呈“西高东低”分布,其余则呈“东高西低”分布。(3)除空间城镇化外,中国整体碳平衡能力与各类城镇化的关系均为反馈型,而各省域增长保护型数量最多,中立型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8.
正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及教训表明,城镇化建设在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程度不一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甚至陷入生态困境。在深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从而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优化乡村聚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是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论文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典型旅游村落苟各庄村为案例,研究了28 a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因旅游业导入村落正经历着加速的空间重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空间逐步减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生产复合新型功能空间逐步增加,具体表现为生产空间由村外向村内转型发展,生活空间由分散到集聚的立体扩展,生态空间由斑块分割向整体利用的全面扩展。与传统乡村聚落"空心化"空间重构过程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资源利用集约不同,旅游乡村聚落则以乡村聚落空间融合、立体扩张和适度集约为基本特征。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代表着未来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一种理想模式。当然,作为旅游城镇化空间演化路径,其发展必须遵循旅游城镇"外向型"发展导向,在生活空间中要重视公共空间扩展和重建,生产空间中要关注服务功能模块化提升,生态空间要重视景观生态整治和历史文脉挖掘,并以配套综合制度体系建构作为保障。研究结论将为推进中国新阶段旅游城镇化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规划建设佐证。  相似文献   

10.
西南生态脆弱区域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村城镇化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分析云南昭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生态增殖效应和胁迫效应,提出相应的生态调控对策,为生态脆弱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更为切实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目的是引领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研究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对于辽宁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辽宁省2005—2019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9年辽宁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44~4.79,总体上升趋势明显,城镇化指数空间上呈沈阳市、大连市为高值核心区域,四周聚集发展的态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沈阳市为核心区,周围聚集发展趋势;省级尺度耦合协调度保持稳定上升,局部地区以濒临失调和勉强失调为主,空间分布上呈沈阳市、大连市为高值区域,东西部低的格局;生态环境治理、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子系统所涉及的影响因子对不同时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因子探测力值贡献较大,主要影响因子有建成区面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等。辽宁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发展,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政府应继续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人们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应,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民生和推动工业现代化的"人的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探索和创新投融资模式,有效推动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相结合,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中各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问题基础上,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出推动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西南生态脆弱区域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村城镇化也存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通过分析云南昭通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生态增殖效应和胁迫效应,提出相应的生态调控对策,为生态脆弱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更为切实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湿地保护制度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保护不仅是生态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湿地利用的形态、不同利用形态的基本特征,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制约湿地保护的因素涉及消费、城乡湿地环境管理差距、湿地所有权不公平机制和传统城镇化模式等,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从生态消费、产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第三方治理和生态环境规划等角度创新湿地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建设相关资料,总结和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探寻城镇化发展所遵循的规律,以及对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结合国家宏观政策,阐述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性;在调查和研究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资料基础上,总结列举了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结合典型案例——沈阳市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中好的举措,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一定要注意,节约、集约、和谐发展、城乡统筹。在对新型化城镇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经济发展的手段进行改变,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制度。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与建设水平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污水产量也获得了同步增长。当前正值城镇化高质量建设阶段,为了有效治理此类污水,应结合生态文明思想与“双碳目标”扩大对人工湿地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文章以此为出发点,概述了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生态技术,剖析了城镇化污水治理中应用人工湿地的构建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某污水治理工程对其运用进行了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19.
罗京宁 《环境工程》2023,(3):296-297
<正>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于让人们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发展,自觉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个人素质。由王雨辰编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思想源流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分析了生态文明思潮的兴起过程,讨论了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理论,重点构建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并针对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张剑飞 《环境保护》2012,(20):60-61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