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镇就业压力依然严峻、新成长劳动力亟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失地农民数量随着城镇化速度逐年递增的现实情况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有没有可能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目标?位于中西部的成都市在全国率先破题回答了这一关乎民生、牵动民心的重大问题。2005年5月,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用3年时间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并根据区域具体情况提出阶段性目标:即中心城区和已建成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在2006年底前、近郊区在2007年底前、远郊区在2008年底前分别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目标。  相似文献   

2.
《中国劳动科学》2005,(9):72-73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成委发[2005]33号),提出完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完善再就业援助体系,完善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等五大举措,全面建立并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促进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比较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3.
2006年,安徽省马鞍山市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围绕统筹城乡劳动力管理、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服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年初下达《落实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年中实施监督检查,年末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严格考核,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  相似文献   

4.
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成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四川省成都市以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为目标,积极实施创业促就业工作,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显现出就业的倍增效应,成为缓解全市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是城乡最艰难的一个要素市场的历史性突破,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内容,既体现了20多年来城乡就业制度的改革成果,也为形成更加和谐、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然而,什么是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如何着手建立平等的就业制度,目前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笔者因此抛出一点粗浅看法,以供学界和实践工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科学》2011,(7):F0003-F0003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积极开拓.不断进取,努力打造稳定就业、体面就业、素质就业的充分就业城市,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关系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充分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课题,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一些地区,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农村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已经逐步摆脱自发、无序的状态,开始向组织化、规范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及时总结推广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对于促进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围绕这一课题,我们赴山东省、江苏省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委、区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全面的、便捷的、有效的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目前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再就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也已基本覆盖到各类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9.
随着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推进和实现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日趋繁重。成都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市政府93号令)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劳动保障监察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几年来,成都市劳动保障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和市政府93号令,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我国就业市场呈现继续向好的态势。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同比仍有较大幅度增长,三季度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为全年目标的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在我国全面实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中,就业任务极其繁重,要把就业作为宏观经济发展优先的目标,必须做到:一是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格局,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二是将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三是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确定经济发展速度,进行宏观调控要防止失业风险;四是持续加大对就业的资金投入,形成公共财政保障、社会各方面多元化投入的机制;五是把就业效应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最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促进就业尤其是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其中以立法促进长效就业,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工怍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始终把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来完成,坚持一切从本市实际出发,解决就业困难对象和零就业家庭遇到的问题,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已开发保洁、保绿,保安、家政服务,劳动保障协理员等公益性岗位1158个,安置就业困难对象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80户零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就业,足额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科学》2006,(7):60-60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城乡就业并重”的工作方针,实施“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全省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60多万人,比“九五”期间翻了一番;2005年全省农村劳动者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2%;当年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务工收入达到1500多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培训8.5万人,其中减免费培训达5.6万人,安置就业5.2万人,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距离充分就业的理想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匹配、就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弹性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此必须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目标,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关键行业、制定有效的投资政策、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法律制度体系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有效措施,有效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人口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就业、维权、社保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武进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开展阳光监察,土地置换“城保”,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谐在武进。  相似文献   

16.
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的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农民工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成果的内在机制.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选择。为让更多的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险,各地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全球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转型,而且已经波及民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将开发新就业增长点和创新就业模式作为长期的就业政策,开发公益就业、灵活就业、绿色就业、远程就业、创意就业等新就业增长点,对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杭州市为例,探讨开发就业增长点的渠道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加快建立城乡就业并重制度。最近,黄华华省长到省劳动保障厅视察工作时再次强调要加快城乡就业并重制度建设。城乡就业并重制度的提出,标志着广东就业指导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构建和谐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建立城乡就业并重制度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建设创新型行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未来15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把占地球1/5人口的大国带人比较富裕、文明的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观。未来中国不能走靠要素投入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国的能源、淡水、耕地、矿产和生物物种这五大资源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发展小城镇,坚持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既定的城镇化战略,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由于缺乏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安排,进入小城镇的农民难以真正离开土地,实现城镇化.因此,统筹考虑城乡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