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基尼系数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对贫富差距量化评价的重要工具.从基尼系数的经济学内涵出发,将基尼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应用于环境分析中.以全国2006年各地区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为例,应用基尼系数法分析了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水资源量指标对水污染物总量分配的影响.根据计算出的中国2006年的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基尼系数,对水污染物总量分配公平性进行量化分析并提出削减方案,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运用LMDI方法将中国SO2排放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区域经济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六个因素,并进行了东、中、西和东北四个地区的差异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造成各地区SO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原因,不同地区不同时段SO2排放的减排因素不同。1999―2003年间,东部、中部地区能源结构和产污系数的减排效应显著,西部、东北地区能源强度和产污系数效应突出;2003―2006年间,东中西部污染治理和产污系数减排效应明显,东北地区能源效率减排贡献大;2006―2009年间,东部、中部的污染治理和能源效率减排贡献突出,西部的产污系数效应和污染治理作用显著,东北的产污系数和能源强度效应突出。建议按照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实行灵活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2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4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春杰  马忠玉  王灿  刘子刚 《生态环境》2006,15(5):1029-1034
运用一种不产生残差的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ex),对中国部分省份、区域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解分析。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变化分解成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化石燃料的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人均GDP和人口总数。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6年后呈现零(或负)增长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是能源强度的提高;各省(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地区差异显著。因此,要在全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总体减排,应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产业结构,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前天津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较高,能源消费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过高,经济发展对高碳产业的依赖程度过高。因此,天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指向"脱钩",即经济发展逐渐降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战略核心在于能源消费要从源头上逐渐摆脱对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经济发展要逐步摆脱对高碳产业和产业结构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6.
江苏和吉林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江苏省和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由于冬季取暖需求,吉林省农村人均总能源消费量高于江苏;在生物质能源方面,江苏使用秸秆居多,而森林资源丰富的吉林以秸秆和薪柴并重;在商品能源消费方面,江苏人均消费电力、成品油、液化气多于吉林,而煤炭消耗少于吉林;在新型可再生能源--沼气消费方面,江苏的推广效果好于吉林.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耐用家电价值、人均摩托车及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地区等因素是影响农村家庭人均能源消费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人均纯收入、人均生猪养殖数量、农户位于粮食主产区或林区等因素对农户选择使用沼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能源足迹变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分解分析模型,定量核算了1990-2006年辽宁省能源足迹,分析了其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6年,辽宁省能源足迹呈不断增大趋势,总量由3508万hm~2增加到6491万hm~2,人均值则由0.896hm~2扩大到1.542 hm~2,增加了将近1倍,在区域生态压力中的贡献额为30%.在各类贡献因素中,经济发展对能源足迹的贡献远高于其他因素,其次为能源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最低.虽然能源强度不断下降,但其对区域生态压力下降的贡献不足于抵消由能源结构不合理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造成的生态影响,导致辽宁省能源足迹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8.
电力行业是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最多的行业之一,其减排成效是完成氮氧化物减排任务的关键。文章基于各省(市、自治区)能源平衡表,采用"自下而上"排放因子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2006—2014年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进行了核算。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从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强度、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的省域特征,对省域氮氧化物排放特征进行类群划分,以期为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分区域减排政策、途径、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排放总量来看,2006—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电力行业能源消费氮氧化物排放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62%;从人均排放的绝对量来看,经济发展较快和经济发达省域电力行业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较高;从排放强度绝对量来看,中西部省域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东部发达省域的人均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低,且中东部省域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下降较快,西部省份下降较慢;从综合能源氮氧化物排放系数来看,大部分省域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经济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低,欠发达省域的排放系数较高。中国电力行业氮氧化物减排政策、途径和措施应充分考虑省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结构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揭示中国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2011—2014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受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率、老龄化率、受教育程度各驱动因素作用的空间差异性。通过研究各省市生活能源消费的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状态,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生活节能目标和寻找多元化的节能途径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城镇化及受教育程度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产生正向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及老龄化率对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且生活能源消费各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城镇化率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老龄化率。因此,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需根据各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及其空间差异,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别化的能源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城镇化中能源回弹效应的消极影响,引导和激励居民绿色能源消费,缓解人口规模增加、消费水平提升和城镇化对生活节能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能源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引起的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负效应,依据各种能源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不同影响,采用效应当量法进行测度,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对该地区能源消费给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