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环境权为当今许多国家法律所确认.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内容,具有基本人权的特性.我国通过立法对公民环境权予以明确,将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事业进步、体现中国人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3个角度阐述环境权是一项新型的人权.环境权的产生和提出就是以人权的形式,环境权的性质完全符合人权的基本性质,环境权的内容不可能归于传统的财产权和人格权.所以环境权具有不容置疑的人权性质.环境权入宪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利.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公共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一例法律案例入手,分析了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在立法上的缺陷,并对建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应当注意的主体资格、举证责任、诉讼费用、诉讼时效等问题进行了设计,希望对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美国《濒危物种法》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冬 《世界环境》2006,(3):44-47
一般而言,对濒危物种实施法律保护是世界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的核心.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的濒危物种保护法律制度是极有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其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较为完善和成熟.对其进行研究对我国的濒危物种保护立法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对美国濒危物种保护制度的核心--联邦《濒危物种法》(the Endange red Species Act)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物种保护法制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知情权作为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我国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并没有关于知情权的明文规定.本文从知情权的概念、确认知情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保障知情权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试就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知情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我国公民知情权的保护应该通过建立与信息公开、新闻自由、隐私权密切相关的法律去实现,以使知情权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可持续发展角度下中国湿地环境管理法律问题,介绍了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具备的高经济性与脆弱性,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与系统复杂性的特点和要求,给出了从持续发展的角度下审视湿地管理和使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湿地环境管理问题,是基于中国湿地保护和利用法律的缺失现状之上的.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研究中国湿地环境管理的法律问题,就可以为中国湿地立法提供建议,来规范中国相关部门的管理,共同努力保障中国湿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壤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在立法形式上存在分散立法、附属立法、立法层级较低等缺陷.在立法内容上存在重复立法较多、立法冲突、原则立法过多、可操作性差、基本法律制度没有建立等缺陷。现有的土壤生态保护与污染控制相关法律规定分散且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不能满足中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法律制度,1984年以来,仅国际条约、多边协定、双边协定就有100多个。中国已加入5个国际公约,并在国内颁布了一系列全国和地方性法规。为了进一步完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继续加强立法,强化执法,实现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9.
1996年以来,中国确定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生态保护的目标和任务,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环境监察工作必须从单一的工业污染源监察向工业污染源监察与生态环境监察并重转变.文章在阐述城市生态环境监察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监察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台湾“环境基本法”考察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环境基本法"伴随着争议艰辛出台.该法在结构和内容上均具有明显的特色,它整合了污染防治法和自然资源法两大领域,强调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有所突破,并强化了统一协调的监管体制.但该法内容过于原则,法律责任机制极度缺乏,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偏差.该法对我们修改环境保护法或制定环境基本法的最大启示是,在体现基本法特色的统合性与作为法律的可操作性之间寻求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11.
论环境权的人权属性——以权利的本源为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否具有人权属性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通过人权途径实现环境权的具体化。人权根源于理性人保护其内在价值的利益需求,在"社会契约论"中获得正当合法性的满足。环境权是人类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新的利益诉求而诉诸类似社会契约论的"公共委托说"而诞生。两者在本源上具有同一性。环境权是人权体系发展的结果,属于人权。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用水是维护生态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内容。概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用水法律保护的进展,即明确了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地位及用水顺序,分析了生态环境用水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为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我国生态环境用水的法律保护必须进一步加强。具体建议是:不仅应确立我国生态环境用水分配的责任主体,也要明确生态环境用水保护的责任主体;应加强生态环境用水信息公开,实现公众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低成本或零成本,完善生态环境用水公众参与机制;应强化监管依据的系统性,加强监管主体之间的联动,完善生态环境用水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其落地实施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目前黄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在资源开发、治理与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冲突,亟须一部有针对性、特殊性和系统性的专门法律。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从顶层设计上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起了“硬约束”,其立法理念、制度设计和立法工作经验对其他流域立法包括黄河保护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七、自然保护的立法研究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管理,需要法律的保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在国家立法上一定要明确规定保护区的安全。为了保护区的地位有一定的永久性,必须要有经过议会仔细讨论而通过的合法条款,有了这些条款,才能把保护区公开。还指出“每个国家应检查其有关生物资源的法律,以确保资源保护法律完备无缺。保存国家生物资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法律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社会制度.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许多地区已超出了环境容量.在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和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环境保护法与俄罗斯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的定义、环境保护的内容与措施、科研教育与宣传、执行与监督机构以及法律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作为借鉴,提出了增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内容、改革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力度等进-步完善中国环境保护法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9,(4):122-129
改革开放四十年历程,也是我国刑法从政治刑法向法治刑法转型演变的过程,其间经历了秩序刑法阶段。精神上,刑法日渐体现出法治的品格,罪刑法定、人权保障等现代理念日益彰显。功能上,刑法从突出政治功能走向突出社会防卫功能,最终向兼顾社会防卫功能和人权保障功能的转变。适用范围上,刑法进行了犯罪化、国际化的调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刑法应进一步突出人权保障理念和功能、完善现代性的刑罚体系和量刑制度、构筑多元化刑法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环保法治30年:中国的成就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79年我国颁布实施第一部环保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开始至今,中国的环保法治已经历了30年的时间.在这30年里,中国陆续颁布实施了近30部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以及节约能源和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环保法治的基础,对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与能源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反映了中国环保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执行和遵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控制措施不够完善,针对此类问题,分析环境污染事件频发背后暴露出的中国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具体落实情况欠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首先对中国污染防治法律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检验环境污染事件与污染防治法律的相关性,针对现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严格落实的措施进行研究,严格执行法律,对法律和行政法规中关于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相关举措、责任、惩治等内容重点关注,积极落实,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目前在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上面临的难题之一即为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以中国澳门地区为例,澳门和内地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两者在关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海洋是同一片海洋,加之中国澳门地区与内地相隔距离较近,所以倘若其中任何一方发生了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便会直接导致对方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努力付诸东流,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法律制度的约束则极易发生上述现象。由此,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当加强澳门与内地法律制度的联动性以促进澳门与内地更好地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后京都时代的来临,中国必然在气候变化方面承担国际义务,这促使中国的能源法进入变革的时代,呈现出生态化的特征.中国能源法的生态化已经开始,但仍属于浅层生态化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内在缺陷与外在障碍.为促使中国能源法从浅层生态化向深层生态化过渡,必须确立生态化的指导思想,生态化的法律制度、生态化的法律体系与生态化的法律运行机制,从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迎接后京都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