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工业遗址、工业景观类资源景区不仅能成为旅游休闲中心,还可以以此为平台建设文创旅游产业园区,构建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中心乃至高端服务中心,从而延伸区域产业价值链,促进工业、商业、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集聚。通过实地调研与Google地图扫描展开案例分析,发现南风古灶陶瓷工业遗址景区经历核心资源景区化—旅游景区品牌化—资源景区创意园区化—创意园区中心平台化的过程,逐渐成为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文化体验中心+高端服务平台,可为其他城市或区域文创业、工业、商业、旅游休闲业的融合集聚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观测站1961—2017年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的方法及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分析格尔木市近57a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结果表明:近57a来,格尔木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最低气温增温最明显,冬季增温对年平均气温增高贡献率最大。年代际变化中最低温度是历史温度升温最快的一项。最高温度在1996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近57a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mm/10a。季节变化中冬季降水量增加显著。年代际中表现为21世纪降水量增加最明显。降水日数呈弱增加趋势,冬夏比春秋增加略多,夏半年和冬半年气候倾向率均为0.6d/10a,说明57a来降水日数无论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变化一致,且变幅较小。  相似文献   

3.
采集携程网2013—2016年间能表明访沪国内游客出游时间和完整行程的游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游客到访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大体一致;(2)游客到访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密集、城郊分散,且中心城区和城郊内部分布不均衡,城郊景区在春夏季占比高于秋冬季;(3)游客到访景区存在明显的"一心多点"等级集聚特征,核心热点区位于中心城区,密度值由外滩等构成的最高密集区向四周递减,其他区域的集聚呈飞地式点状,未形成扩散和蔓延态势,且从春季到冬季,次核心区域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十三五”是新疆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关键期.基于2015-2020年新疆14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平均数据,采用三年滑动平均方法对新疆“十三五”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表明:全区空气质量优劣依次是北疆>东疆>南疆,其中乌鲁木齐市三年滑动年均优良天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和田市与之相反,呈下降趋势,且三年滑动年均下降率达...  相似文献   

5.
系统搜集了汉中、安康、商洛2002—2008年旅游收入、旅游客流量和GDP数据,利用"速度、质量、效益"模型,基于经济贡献率、增长弹性、拉动系数、产业结构和旅游就业5个指标,对陕南汉江走廊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陕南3市旅游发展刺激陕南需求、拉动陕南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3市旅游发展优化了陕南产业结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公平;3市旅游发展带动了陕南的经济增长;3市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程度各有不同,体现在不同层面,揭示了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6.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2007—2018年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实现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①近十多年来,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逐年增加,空间分布重心一直在娄底市境内,呈自娄星区向涟源市迁移的趋势,集聚主核呈张家界市→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转换的特征。②全省低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增加趋势明显,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性突出。③资源本底、交通条件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论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湖南省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研究区域,从海陆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入手,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揭示其海陆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特征,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海陆经济的相对效率和构成进行测度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测算海陆经济协调度,揭示其时序变化与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利用陆域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高于陆域经济利用海洋资源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海洋经济对陆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好。(2)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海陆经济协调度近年来呈缓慢上升态势,但沿海6市两级分化趋势明显,其中大连协调度最高,锦州、营口、盘锦协调度不断优化,丹东、葫芦岛协调度逐年下降并与其他4市差距拉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和产业增长方式调整转变,旅游业转型升级成为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分析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安徽省旅游业在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市场、旅游人才等方面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桂西北地区木豆的引种试验及生态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桂西北地区的荒山坡地尽快育林封山,提高其经济和生态效益,文章对引种木豆进行了试验分析和评价,其经济和生态效益表明:木豆产量最高达1980kg/hm^2,最低为1410kg/hm^2;生物量最高达22980kg/hm^2,最低为18020kg/hm^2;随着种植年份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年均分别增加4.15%-6.30%,3.98%-11.72%,8.96%-19.80%和12.28%-46.43%,土壤的侵蚀量和地表水径流量都显著下降,分别为220.2t/hm^2和167.2m^3/hm^2,径流系数仅为0.010。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视角,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对1995年以来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产业分解.研究发现,1995-2009年新疆第二、第三产业的加权变异系数明显高于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对总体经济差异起着明显的"上拉"作用.通过三次产业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差异对新疆总体经济差异的年均贡献率达73.5%,表明第二产业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淮海经济区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以2001—2016年为时序,在研究经济发展及其空间集聚特征的基础上,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演化过程及其空间类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特征日益明显,"高—高"和"低—低"集聚区分布日益集中,形成了以徐州为核心的集聚区向外围辐射经济效益。(2)淮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其中需求拉动波动减弱,而其他4种动力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逐步由需求拉动向产业升级和科技驱动进行转换。(3)海经济区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地市经济增长动力呈东强西弱,且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呈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际旅游效率评价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2007-2010年中国旅游效率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并对旅游效率的指标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0年中国的旅游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最高、中部最低、东北和西部介于两者之间,其中东西部呈下降趋势,而中部和东北呈上升趋势;受东部和东北的旅游效率变化影响,中国旅游效率呈发散趋势,即省市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旅游业从业人员数和交通便利条件是影响旅游效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中部六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区位商、相对发展率等方法,基于中部地区整体、省域、市域三种尺度分析了2000—2017年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经济差异,并运用GM(1,1)预测模型对中部六省未来的经济差异趋势做出预测。结果显示:①中部六省国内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相对差异与发展水平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态势。②中部六省的国内旅游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整体较高,省会城市呈现独霸性发展特征,晋湘两省省内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空间分布呈圈层结构。中部六省入境旅游经济水平及发展速度整体较低,在皖赣两省交界存在集聚现象。国内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整体上大于旅游创汇收入的增长速度。③中部六省国内旅游发展差异在未来呈现递减趋势,而入境旅游的发展差异呈现不断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部分景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为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旅游循环经济相应产生。旅游循环经济要求景区实施旅游环境教育,以保障经济、环境、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百度指数"数据分享平台,获取广州市23个4A级及以上景区2016年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并利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回归分析等对广州市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周内呈现"双休日高、工作日低"的特点;网络关注度年内出现4个波峰,具有"旺季长、淡季短"的特点;"五一"和"十一"网络关注度在假期期间达到顶峰,移动趋势远高于PC趋势,与整体趋势保持一致。全国居民对广州市景区的旅游偏好具有较大差异,以长隆旅游度假区为主的番禺景区群和海珠区的广州塔旅游偏好最强;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显著,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网络关注度较高,东、中、西部省份间的关注度存在差异,西部省份间差异最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是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距离目的地远近程度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增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定量测算科技贡献有助于明确农业发展的目标.利用湖北省1986-2009年农业经济数据,应用索罗余值模型从时空角度测算和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高低受政策和制度环境影响非常明显;湖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区域差异突出,表现出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发育程度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研究结论为制定推进湖北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运用变异系数、空间集聚指数分析了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空间形态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阶梯式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集聚化水平表现出向西梯度推移的态势。旅行社空间非均衡性程度高,空间差异不断扩大,星级饭店、景区(点)空间非均衡性相对较弱,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集聚化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相关性显著。同时,就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将"乌-昌-石"重点区域作为主战场,其空气质量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收集2018~2020年"乌-昌-石"区域空气质量数据,分析区域及所辖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18~2020年"乌-昌-石"区域空气污染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2018~2020年"乌-昌-石"区域污染物PM_(10)、PM_(2.5)、NO_2和SO_2的年均浓度呈波动下降的趋势,CO和O_3的年均浓度呈小幅度波动上升的趋势;优良天数比例呈波动上升趋势。6种污染物质量浓度年内分布特征为单峰型分布,PM_(2.5)、PM_(10)、SO_2、NO_2、CO峰值在1~2月,O_3峰值在7月;五个地区的优良天数比例年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倒"U"型曲线,1~2月污染最重,优良天数比例为22.60%~21.40%,12月次之,为38.70%。PM_(2.5)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阜康最高、乌鲁木齐市最低,NO_2质量浓度分布为乌鲁木齐市最高、昌吉市和石河子市较高、其余地区较低,O_3质量浓度最大的地区为石河子市、其余地区均较低。  相似文献   

19.
从旅游共生视角出发,采用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分析了广东梅州蕉岭县红色旅游景区与其核心旅游社区在不同共生维度上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位于城区的"红绿结合模式"景区与核心旅游社区在经济共生、社会共生、文化共生方面发展程度最高,达到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红土结合模式"景区与核心旅游社区在经济共生、社会共生和心理共生方面发展程度较好,达到非对称性条件下的连续共生;"红古结合模式"景区与核心旅游社区处于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博物馆模式"景区与核心旅游社区共生发展程度最低,处于偏利共生条件下的点共生。  相似文献   

20.
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受到了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为研究案例,从休闲经济的视角探讨了国内同类型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了目前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在梳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从产品特色、休闲产业化、设施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策略措施,旨在促进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