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01—2014年城市旅游业投入—产出数据,结合DEA、GIS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以辽宁省所辖14个地级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业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但整体差异性呈显著减弱趋势,效率水平长期增长呈显著提升态势。2辽宁省城市旅游业效率空间集聚效应较弱,随时间演进区域整体生产率水平提升显著,城市旅游业效率增长率差异呈减弱趋势;各城市技术进步水平、生产率水平和纯效率水平发展较好,但空间资源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城市规模越大、城市规模效率水平越低,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规模效率水平一直处于倒"U"型曲线左下方。3存在相关社会经济指标驱动城市旅游业效率提升,应注重相应社会经济指标的均衡发展,促进我国城市旅游业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希望研究结果能为我国城市旅游业"优质"建设及高效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建立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核心—边缘空间格局时空演化和结构形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长期处在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中,其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差异较大,空间格局的演变虽然以集聚型极化发展为主,但是扩散力量正在不断增强,其空间格局形态也逐渐由集聚型向扩散型演变,表现为集聚与扩散并存的空间格局形态.  相似文献   

3.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促进区域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地理空间、发展空间、产业空间分析2009—2015年湖南省开发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开发区地理空间分布由集聚向均衡演变;(2)开发区发展空间总体呈南北集聚分布同时存在扩散趋势,局部上湖南省开发区发展空间呈现出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单中心高地与多增长点并存的空间格局,同时部分地区的集聚存在转移变化;(3)各类型的开发区在特定区域出现空间集聚,整体呈现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开发区呈多中心扩张,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则分布变化不显著,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4.
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运用变异系数、空间集聚指数分析了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及演化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空间形态呈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阶梯式空间格局。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集聚化水平表现出向西梯度推移的态势。旅行社空间非均衡性程度高,空间差异不断扩大,星级饭店、景区(点)空间非均衡性相对较弱,空间差异呈缩小趋势。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集聚化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耦合性,相关性显著。同时,就我国旅游业集聚化水平空间差异影响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夜间灯光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标准差椭圆、位序—规模法则、局域空间自相关和修正引力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了1998—2018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城市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各城市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显著增长;城市体系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演变格局,城市连通性愈加增强;各城市群空间形态均呈扩张趋势,关中平原城市群空间增长最为明显。②城市规模体系首位度逐渐减小,城市规模结构逐渐趋向于合理的位序—规模分布。③综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内局域空间自相关结果,成渝城市群城市发展较快,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空间辐射能力不断增强。④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显著增强,成渝城市群逐渐发展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但城市群间空间关联强度在逐渐增强的同时不平衡性问题愈发明显。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强化城市间空间联系能力、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水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重点发挥成渝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000-2011年为连续的时间序列,以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研究方法从总体差异和地带性差异两个层面分析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演变趋势,然后运用赫芬达尔指数、绝对集中度和绝对分散度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山西省入境旅游的区域极化程度和地域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虽然山西省入境旅游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各地级市入境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总体差异层面看,绝对差异呈加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差异表现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从地带性差异层面来看,市际差异呈波动缩小趋势,地带内差异大于地带间差异,地带内差异是市际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而晋中区域的内部差异又是造成地带内差异的主要原因.山西省入境旅游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入境旅游明显集聚于少数几个地级市,但是极化程度呈波动减小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山西省入境旅游经济形成了核心边缘式的地域空间格局,而且核心区和外围区逐渐扩大,边缘区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交通是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较不均衡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2007—2019年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的演变特征及二者关联耦合,揭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水平以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并由“京津”核心演变成以“京津廊保”为核心。②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网络化趋势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近邻规律;联系总量空间差异显著,但差异不断缩小。③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有较大影响,二者关联耦合作用逐渐增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历经了核心集聚模式、核心边缘拓展模式和多中心辐射发展模式。④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一般,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作用未完全释放。提升中心城市两翼次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政府主导与合作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引导辐射和建立多元化旅游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向动态均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研究了2004—2014年陕西省旅游经济时空演进格局演进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程度不断增长并快速扩大,相对差异程度则平稳下降;在空间上目前呈离散分布,同时又表现出集聚趋势;旅游发展呈现中部发达、南北落后格局并较稳定。指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与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出陕西省区域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2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协调及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08年和2013年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水平及效率,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及空间匹配状况,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我国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2)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梯度化"分异特征,总体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时空格局。(3)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未达到最优水平且呈下降趋势,多数城市群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东、中、西部城市群效率普遍偏低,但东部优于中西部。(4)城市群经济社会协调度与其效率空间匹配度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有效识别问题区域且依据区域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是提升两者空间匹配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旅游效率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运用DEA模型、熵值赋权法、阈值法、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和ArcGIS等方法对2009年、2014年、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效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协调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3个指标均随时间的发展而上升,具有"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存在某些核心省份带动周围省份上升的现象。②协调度与旅游效率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协调度越高,说明该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更高效、合理、健康,该区域旅游业更发达。  相似文献   

11.
应用AHP-熵值法,结合主客观赋权测度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选用区位熵和区位Gini系数测度空间差异化水平,基于定量测度分析结果,从空间布局优化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合理布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投入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高值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少数省份,空间呈线性分布,但近年产业发展提升水平显著,产业发展演化趋势向好;(2)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差异水平较低,空间集聚效应较弱,不存在体育产业空间技术外溢;(3)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可依据"点—轴"开发理论,着重向产业基础环境优异、社会资本雄厚的区域倾斜,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空间联动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湖南省2007—2018年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实现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①近十多年来,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逐年增加,空间分布重心一直在娄底市境内,呈自娄星区向涟源市迁移的趋势,集聚主核呈张家界市→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转换的特征。②全省低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增加趋势明显,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较少,分布不均衡性突出。③资源本底、交通条件等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论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湖南省旅游景区空间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海洋强国建设和陆海统筹发展背景下,海岛经济发展备受瞩目。旅游业作为我国海岛县的重要产业之一,其效率水平直接体现出有限海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海岛县旅游效率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差异研究是优化旅游要素投入结构及规模的重要前提。利用DEA方法对我国海岛县旅游效率指数进行测算,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海岛县旅游效率进行剖析,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出我国海岛县旅游效率的整体动态变化趋势,依据旅游分解效率对我国12个海岛县进行分类,并对各海岛县投入指标的优化目标值进行分析,以期为海岛县优化旅游资源利用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是中国地理的重要过渡带,文化遗产丰富,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研究,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水平。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测度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和批次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旅游活化路径。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特征差异明显,级别结构呈金字塔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类型结构齐全,以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为主;(2)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征为“西密东疏”,呈现“一主核三大核两小核”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的批次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6批非遗呈现“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的转移趋势,表现出先扩散后集中的动态演变特征;(3)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与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据此,从核心层、原则层、目标层、驱动层、策略层构建其旅游活化路径,并提出4种旅游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产业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据耦合协调度等级及阶段划分标准,将中国旅游与信息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划分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上升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者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演变特征,探索了影响信息产业驱动下的旅游产业响应机制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存在着显著的耦合互动关系;(2)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耦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2009年后信息产业优先类型居多;(3)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从2013年实现了从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4)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信息产业规模、旅游收入、信息产业技术基础、旅游产业知识支撑是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从综合效益最优视角探究区域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及其演化特征,对旅游城镇化转型提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修正的引力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7—2019年大湘西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差异特征、联系强度及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大湘西区域旅游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特点显著,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2)区域差异在缩小,怀化市和张家界市的县区是差异缩小的重点区域。(3)联系强度随时间明显提升,联系网络呈密集化趋势和非均衡性,以武陵源区、吉首市和鹤城区为代表的县区间高质量发展联系密切。(4)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状况是显著影响因子,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因子的协同效应最突出,民生改善状况与城镇化水平、城乡差距程度的交互作用强度随时间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急剧加速了经济活动时空压缩的趋势,使一些经济活动在规模经济的推动力下向空间集聚.以国际化旅游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统计学知识,结合我国旅游业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利用GIS定性与定量的方法从我国31个省(区、市)的空间数据入手整体分析了国际旅游业的地域空间集聚趋势,通过引入物理模型计算集聚综合指数,并划分出三个集聚水平不同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陆地区国际旅游总体聚集趋势在持续下降,国际旅游空间结构趋向平衡,但大尺度宏观区域上仍然体现出较强的集聚力.  相似文献   

18.
以武陵山片区县域为研究尺度,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探析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借助GWR模型对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71个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绝对差异逐年上升,而相对差异波动下降的演变趋势。(2)2014—2018年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区数量下降,并呈西北和东北部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3)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3A级以上景点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公路密度、3星级以上宾馆数是影响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但“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存在。(2)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3)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人口老龄化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