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平台,通过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模型测算辽宁省沿海港口的港城可达性。基于港城可达性,对港口的腹地市场潜力进行了相关探讨。结果表明:1六大港口港城可达性呈现"n"型,中部的营口港、盘锦港可达性最高,右翼的大连港、丹东港可达性最低,可达性绝对优势使盘锦港和营口港成为辽宁省大多数城市货物运输的首要选择。2大连港的市场潜力最大,营口港、锦州港次之;大连港的城市本地市场占据主要份额,锦州港、营口港、丹东港内外市场相对均匀,葫芦岛港和盘锦港外部市场份额相对较大。3各港口腹地市场潜力存在明显空间竞争关系,葫芦岛港和锦州港主要市场区域出现重合;营口港和盘锦港竞争区域主要集中在辽中区域,沈阳是六大港口的重要青睐地。  相似文献   

2.
在基础地理数据、传统统计数据、新兴开放数据的支持下,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港口能级指数,利用港口—腹地间两两时间距离,基于场强模型对辽宁沿海港口的吸引范围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能级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港口的综合实力;基于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可达性测度具有可靠、及时、灵活的特点;场强模型能较好地刻画出辽宁沿海港口腹地的空间格局;大连港腹地包括大连市及其东北地区北部,营口港腹地以沈阳经济区为主,丹东港腹地主要位于辽宁省和吉林省东部,锦州港腹地包括辽西地区和赤峰,盘锦港腹地位于营口港和锦州港的腹地之间,葫芦岛港腹地最小;辽宁沿海各港口之间竞争激烈,大连港和营口港、丹东港之间的交叉腹地范围广,港口资源亟待整合。  相似文献   

3.
在对国内外港口腹地相互关联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定量方法对营口港与辽宁腹地2001--2009年的关联效应进行了分析。实证分析表明:港口港城动态关联效应总趋势逐渐增强,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营口港港口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关联程度较强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营口港辽宁腹地关联发展效应演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自然条件与区位、区域设施与交通、经济水平与社会条件是影响营口港辽宁腹地关联度演化的主要因素。为了促进营口港辽宁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分别从辽宁腹地、营口城市角度提出相关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自主发展和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发展;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集装箱业务。  相似文献   

4.
河口港城通常位于与其临近的江、海两类港城交汇处,描述了河口港城区位的特殊模式,界定了河口港城远域和近域腹地的类型划分,认为近域腹地在机制上是接受港城共同辐射所形成的。以长江典型河口港城南通及其港城体系为研究对象,建立港城潜能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研究其近域腹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河口港城形似半岛区位,造成直接腹地局促、交叉腹地复杂的特殊局面,极易受相邻江海港城的空间竞争,区域效应较难凸显。因此,河口港城只有与临近江海港城形成较大的发展梯度,才能充分发挥区域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东移,东北亚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腹地经济也成为各大港口研究的重要课题。引入因子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统计数据对影响港口竞争力指标进行处理并横向比较,得出港口竞争力排名,同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天津、大连三大港口竞争力最强,但大连港稍显落后。在三大子港口群中,山东子港口群综合优势显著,辽宁子港I:3群存在腹地经济落后、恶性竞争等问题,津冀港口群受行政区划限制,港口资源整合困难。  相似文献   

6.
<正>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位于辽东半岛南端,西北太平洋的中枢,是正在兴起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港口港阔水深,不淤不冻,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便捷的港口,是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走向世界最近的出海口。港口水域面积346平方千米,核心港区陆域面积约18平方千米。随着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港集团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现已拥有集装箱、原油、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召开的辽宁省绿色交通创建工作动员会上提出,从现在起,辽宁省将利用3年时间创建绿色交通省。据了解,今年8月,辽宁省正式成为全国4个国家绿色交通示范省区之一。为加快推进绿色交通省的创建,辽宁省决定将大连、鞍山、抚顺、丹东、辽阳、营口、朝阳、盘锦、葫芦岛9个城市建成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将大连港和营口港建成绿色港口,将铁岭至本溪高速公路建成绿色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要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必须具备发达的港口经济与和谐的港城关系。从实现上海市港城经济联动发展的目的出发,将港城经济系统划分为城市经济子系统和港口经济子系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2001—2010年间的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保险业、信息业对港口经济的联动性较强,城市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和金融业对港口经济的支撑不足,且港口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不高,因此上海市需加快基础设施、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配套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地区四大核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为对象,利用城市流强度和经济联系隶属度模型测度中心城市与腹地关系。结果显示,沈阳一小时经济圈显现出空间极化—扩散的发展过程,中心城市与紧密腹地高度极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大连、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内中心城市仍然以空间极化为主,对腹地发展仍然具有剥夺作用;长春以空间极化为主,部分具有技术外部性的行业呈现选择性扩散,中心城市对腹地"借用规模"经济效应显现。  相似文献   

10.
通过熵权法构建全面反映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检验和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检验,发现区域环境污染呈现显著的区域依赖特征,即区域环境污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2011—2016年全国省市自治区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外资企业抑制了环境污染的溢出效应,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剧了环境污染溢出效应。同时,对控制变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知识资本存量对区域环境污染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国沿海港口群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港口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港口经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基于引力模型对我国东部沿海规模以上港口之间的引力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港口城市引力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用第一主成分得分作为评价港口竞争力的核心指标,由此得出我国沿海三大核心港口,并依据其他港口与核心港口之间的引力大小将规模以上的港口分为三大港口群:第一是以天津为核心,包括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烟台构筑的环渤海港口群;第二是以上海为核心,包括日照、连云港、宁波—舟山港的长三角港口群;第三是以广州为核心,主要由汕头、湛江、海口、三亚港组成的珠三角港口群。这些对港口群的规划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328个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泰尔指数探讨了2010—2016年建设用地供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供应量东部与东北下降,西部上升,供应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②土地供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但二元分异格局减弱。③除东北外,其他3个地带的内部异质性增强,地带间差异向地带内异质性转变明显。④土地供应热点区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冷点区由西部向东北转移明显,南热北冷格局增强。⑤组内差异引致总体差异扩大,组内差异由东部内部差异转变为西部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数和空间集聚β指数对大连2003—2011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的总体集聚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现代服务业集聚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集聚效应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两极分化;产业集聚弹性能够反映出不同现代服务产业集聚水平变化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同时对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强,内部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连、天津、青岛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优,丹东、盘锦、葫芦岛等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差。该研究成果将对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在对港口与城市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环渤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港口—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S权重合成法对2003年、2008年和2013年港口与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和Arc GIS对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同时对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现同步稳定上升态势,港口与城市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强,内部协调性也在不断提高。2在空间上,环渤海地区17个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港口城市的耦合协调状态与港口和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连、天津、青岛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优,丹东、盘锦、葫芦岛等的耦合协调状态相对较差。该研究成果将对环渤海地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作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山东省为例,基于2012—2017年数据,构建了经济增长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莫兰指数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考察了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地市间经济增长新动能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省会都市圈内部差异和板块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的主要来源。②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格局和偏东北—偏西南空间分布特征。③空间互动状态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显著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城市化进程和政府财力增长直接效应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优化山东省经济增长新动能及其空间格局需要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创新高地的溢出作用和区域比较优势,统筹推进区域间经济增长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滨海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环湾型、陆岛型、新城型等空间模式,造成的生态效应错综复杂.新近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进一步明确将沿海地区作为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轴线,生态效应更应得到高度关注.对此,完善生态管治是规避生态风险、应对生态问题的关键举措,要从加强滨海生态过程的链式管治、优化滨海城乡规划的综合效应、促进滨海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等方面着力推进,为我国沿海城市新型城镇化与陆海统筹战略的深入推进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然而雾霾污染问题也较为严重。以长三角41个城市2005—2018年PM2.5浓度为基础数据,借助LMDI指数分解法从强度效应、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规模效应4个层面研究影响PM2.5浓度的驱动机制及贡献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究了雾霾污染集聚效应与空间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各驱动因素具有正负效应和异质性。强度效应表现为负效应且是PM2.5浓度减少的关键因素;增长效应与规模效应为正效应,其中增长效应是促进PM2.5浓度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结构效应在以2013年为分界点的两个时间段产生正负相反的效应。雾霾污染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特征,近年来,高—高集聚城市有所下降,而低—低集聚呈现增长趋势。探讨长三角雾霾污染的驱动效应及空间演化,对长三角雾霾污染防治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