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山东省2014年、2015年Landsat-8遥感影像和山东省行政区划作为数据源,对山东省乡村聚落进行提取,运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等方法,探索山东省乡村聚落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省乡村聚落平均最邻近距离比率R为0.693,呈明显的聚集模式;乡村聚落平均分布密度为0.724个/km2,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西高东低,中部大于四周的聚集模式;规模分布特征中部规模较小,西部、北部和南部则出现高值集聚,整体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西部和南部平稳,东部和北部聚落形态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
以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景区民宿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虎山景区的民宿在空间上总体呈集聚分布类型,呈现"二大核心,多处聚集"的分布模式,其中景区海拔、水系分布、区位交通、景点分布、景观可视性、业态分布、乡村聚落等7个方面是民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龙虎山景区内民宿选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盆地包括以山地、高原为主的盆边区域和以平原或少量缓坡、丘峰分布为主的盆底区域。云南是个多山的省份,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盆地区域尤其是盆底区域,盆地人口密集,是云南省主要的经济文化发展要地和农业生产基地。选取生态意义较明显的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对滇东南峰林峰丛区主要盆地土地利用结构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依据盆地的地理环境特征不同,盆地景观系统可分为平坝区、盆地边缘山麓带和盆地边缘山坡带三种景观亚系统类型,每一种景观系统都有多种景观要素构成,且因所处地貌不同而差异显著。盆地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景观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森林、草地和人造地表。八宝、广南、丘北、曰者和珠琳盆地景观优势度指数大,景观破碎度指数小,盆地生态环境质量高。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环境之间相关性较大,其中景观类型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指数呈正相关,景观破碎度与生态环境指数呈负相关,景观格局的空间特征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场镇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散递减态势。②广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可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撤并重组型。③川西平原乡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在总体规划布局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特征,以及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区为研究区,选取1995年、2005年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了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几种常用景观格局指数随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土地景观要素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是草地,其次为耕地;各类土地景观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而言,红寺堡区土地景观正朝着破碎度、异质性程度增加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成都市热力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但尚铭  但玻  蒋薇 《四川环境》2011,30(2):53-56
城市热力景观空间格局是城市附属物和城市活动性在热场方面的综合表现。使用2008年11月23日的Landsat5/TM数据,将第6波段反演为亮温,并按温度值的高低把热力景观分为7个类型;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为评价指标,对成都市三环路内约200km2热力景观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5个行政区的热力景观格局指数存在显著差别,如锦江区的破碎度指数最大,为0.924,成华区的最小,为0.559,指数大小与城市热力景观类型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对于分析和研究城市整体格局、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具有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的开采虽然使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景观安全格局破坏。以资源型城市武安市为研究区,基于"源—汇"理论和最小阻力模型,确定武安市的"生态源"和"干扰源",构建综合阻力面,提取重要生态廊道,分析其景观安全格局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源"集中分布在武安市西部自然保护区,中东部分布较少且连通性差;(2)矿产资源开采区的生态阻力值较大,交通建设对生态过程扩展起阻碍作用;(3)生态廊道网络布局特征明显,南、北氵名河连贯东西,南北方向因生产建设干扰强烈出现断层;(4)矿区周围生态用地破碎严重,应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矿区规划相结合,整体上保护资源型城市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8.
森林村庄是中国未来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载体,“双碳”政策的提出为我国乡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基于ArcGIS10.8空间分析工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21年安徽省639个森林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分布上,安徽省森林村庄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格局,具有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显著特征;(2)安徽省森林村庄在不同空间尺度呈现差异化的分布特征。区域尺度上,皖中地区数量最多,皖北地区次之,皖南地区数量最少,仅占总数的22.69%;市域尺度上,高密度集聚区呈现近似倾斜的“V”字型结构,南北对称的空间格局显著;县域尺度上呈分散分布;(3)整体密度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的空间格局形成两条近似平行的高密度集聚带,5个显著的核心区和5个次级密度核心;(4)空间关联上,安徽省森林村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县域尺度上空间关联以正相关类型为主;(5)影响因素上,地形、水源是安徽省森林村庄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口、交通和经济等社会发展状况是森林村庄保护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9-2009年20年间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以及变化趋势分析,揭示了造成双台子河自然保护区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定量计算了石油开发对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89-2009年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景观破碎度明显增加,人类活动导致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油田开发在总的土地利用变化中的贡献率仅为4.6%。  相似文献   

10.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以街道为基本单元,采用矢量数据符号法、最邻近距离指数法、平均中心、方向椭圆、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规模等级来看,文化艺术产业呈现出"南密北疏、内密外疏"的整体特征;不同主体类型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大致符合文化艺术产业整体空间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从方向特征来看,文化艺术产业的平均中心在长安路和文艺路街道附近,主要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从热点区来看,文化艺术产业呈现出"中间热、周边冷"的空间集聚格局。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城市内部空间视角的缺失,在实践中为文化艺术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以街道为基本单元,采用矢量数据符号法、最邻近距离指数法、平均中心、方向椭圆、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规模等级来看,文化艺术产业呈现出"南密北疏、内密外疏"的整体特征;不同主体类型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大致符合文化艺术产业整体空间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从方向特征来看,文化艺术产业的平均中心在长安路和文艺路街道附近,主要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从热点区来看,文化艺术产业呈现出"中间热、周边冷"的空间集聚格局。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城市内部空间视角的缺失,在实践中为文化艺术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了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不同类别景区的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形态,呈现"南部多而密集、北部少而分散"的格局。(2)山西省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表现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52min,可达性分布区域差异较明显,景区在县域单元内的整体可达性分布呈集聚状态。(3)可达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和晋中市榆次区等省中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和河曲县等省界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4.
整合数据包络分析和耦合协调模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研究了2000—2015年徐州都市圈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特征。研究发现:徐州都市圈碳排放高效率县域集中分布于京沪铁路沿线和陇海铁路沿线地区,呈现"十"字型空间格局特征,低效率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都市圈的西南部,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相似,且碳排放效率与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强于集中度,产业调整应以合理化与高级化为目标。由于徐州都市圈碳排放效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耦合协调空间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应区别对待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基于GIS技术对芜湖市绿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1556、优势度为3.4775、均匀度为0.4977、破碎度为0.4046;城市绿地系统内部景观多样性偏低,优势度明显,类型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较弱,易受人类活动影响,总体绿地空间布局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6.
以IKONOS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获取了泸州市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Fragstats 3.3软件,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了泸州市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丰富,景观多样性程渡高,景观类型均匀程度也较高,但优势景观类型不明显;由于人类干扰程度较大,土地利用景观破碎,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选取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草甸草原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撑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该地区近15年来四个时期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化态势和变化规律,从景观视角挖掘出格局信息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未来草原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科学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阐述3S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以新疆金山金矿项目研究区为例,介绍了3S技术在景观格局信息提取的技术要求、数据收集和工作流程,并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提取结果进行了动态变化预测与分析.实例研究证明,3S技术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应用3S技术开展景观格局动态评价,可以准确、快速地提取景观格局的主要特征指标,掌握景观格局现状、预测其动态变化特征、揭示其变化规律,满足区域景观格局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结合吉林省的案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引力模型、Kernel密度分析方法,从城市化地域综合发展水平、城市间相互作用网络、城市集聚区空间组织形态三个尺度探讨吉林省城市化地域格局问题。研究表明:①整个吉林省城市化空间呈现出较强的单极化发育特点。②受经济地域空间发育水平影响,中部地区城市化的空间发育水平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育水平较低和职能结构单一的城市,其城市化空间发育水平较低。③吉林省城镇体系集群化发育特征明显,形成了"一群三组群"的地域空间组织格局,省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中东部偏密集、东西部较稀疏"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对遗址文化空间内涵的拓展和遗产资源的文化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SWOT分析法,对遗址区的文化资源和现状文化产业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发现:汉长安城遗址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布局分散,整体上呈现"种类少、规模小、分布零散"的特征,未形成产业集群的规模效益。基于此,构建了原生态文化空间、衍生态文化空间、创生态文化空间,并提出相应的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策略,以促进遗址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