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兰州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加权求出兰州市2007—2012年的生态安全指数值,并分析其生态安全发展趋势。兰州市生态安全动态评判结果为:2007年为恶化的不安全系统,2008年、2009年、2011年为可改善的不安全系统,2010年为不安全系统,2012年为安全系统,表明兰州市整体环境在逐步改善,但由于生态基础薄弱、人口对资源压力较大,兰州市整体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针对兰州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PSR模型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生态健康、生态服务功能、生态风险等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指出生态安全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考察一个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可从纵横向进行分析,尝试从纵向来讨论一个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以济南市为例,采用改进的PSR模型构建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相结合的复合数学模型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出2000—2005年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综合指数呈稳定上升的状态,但上升的加速度很小。预测分析了济南市短期生态安全状况,提出了实现济南市生态系统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PSR模型的新疆工业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原理构建了新疆工业污染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以新疆统计年鉴(2002-2009年)和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在此模型指标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环保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环境污染事故显著下降。但由于工业中资源开发和初加工产业比重大,工业排污强度高,全区工业污染有加剧的趋势;企业自身环保意识差,对工业污染的响应程度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实践证明,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反映了公众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总结梳理生态文明意识内涵的基础上,引入KAP模型构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评价模型,并结合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评估实例,对模型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说明,力求为生态文明意识评价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下对环首都圈14县(区)的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种植业污染等进行了面源污染评价,并识别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环首都圈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污水,该区域农村面源污染重点控制区为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区、广阳区、固安县和涿州市。面源污染重点区域的识别能直观反映该区域面源污染的分布总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07—2011年,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逐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综合评价值均在30—60分之间,属于一般水平,且有望实现良好水平。其中,生态环境系统对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权重为0.4744,且综合评价值均高于同年份其他系统;生态保障系统的影响最为有限,权重为0.0545;二级指标层中影响靠前的依次为天然气的使用率、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区绿化覆盖率等。基于此,对各项评价结果展开深入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选取山东省各地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基于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①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由相对落后向相对发达演变,2016年绝大部分地市达到相对发达状态,但局部时序演变波动不稳定;②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分异特征;③2010—2016年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处于高度耦合水平,但耦合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较大;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时序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沿海地区环境发展压力着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当前沿海地区环境资源状态,构建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3年11个沿海地区省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沿海地区的环境协调度指标。结果表明:环境保护水平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湿地面积、资源利用率和政府投入对环境保护的程度有重要影响,沿海地区环境保护程度与PSR模型的协调度呈正相关,并提出今后应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高昂的环境代价使得人类社会不得不重视这些问题,另辟蹊径,从道德方面寻求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文明自律。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自律体系建设的探讨,探索提高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有效方法,构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群的扩展与规划、产业布局与交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三个角度总结梳理了伦敦、北美五大湖和东京3个世界著名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与生态文明发展的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政治体制背景和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从功能性政府、产业布局、公共交通、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对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PSR模型,重点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在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作用下的2001—2012年社会经济脆弱性时序变化情况。在构建脆弱性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影响上海社会经济脆弱性的领域划分为风险度、敏感度和失衡度三个方面。计算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上海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逐年降低,风险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呈波动变化,敏感性、失衡性逐年下降,适应能力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试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当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等内容。立足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需求,本文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解构为四大板块:绿色高效决策制度、生态有价评估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与生态优先考核制度,并进一步明确了各项制度构建工作的具体内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将为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提供系统保障。  相似文献   

13.
《绿叶》2006,(9)
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是无法实现伟大复兴的。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也就没有享受的基础。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可持续文化,正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包括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是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和指导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且在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时,往往忽略了生态法治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环境条件—健康影响—行动(DPEHA)模型构建了一套具有生态法治特色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市2019年和2020年生态环境健康工作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推进深圳生态环境健康保护法治化建设。未来研究要将评价体系应用至不同城市,以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蕾 《青海环境》2022,(3):109-115
评价区域持续发展水平和状况可为区域的循环经济研究提供依据,为实现生态经济以及经济的转型提供可行性参考。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态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方式。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研究将近十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处于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6.50%,工矿仓储和草地的生态足迹需求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在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中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最大,所占比例为95.66%,而各类人均生态承载力在2007—2016年的波动不大,相对稳定;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除耕地外均呈现为生态赤字,工矿仓储用地生态赤字所占比重最大。整体来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比较低,一直并将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的状态;城市的生态需求超过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再生能力,生存发展强度超出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与城市系统提供的城市服务共同塑造了系统的适宜性,共同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适宜性评价体系中并未明确两种服务间的差异与联系,导致规划实践与政策制定中仍存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同时,评价中专家、决策者等"自上而下"的意见占主导,对利益相关者"自下而上"的看法考虑不充分,规划、决策与现实操作间容易脱节。在明确生态服务、城市服务的内涵基础上,辨析两者间的差异与联系,构建LAM模型,为决策者提供一个较为通用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包括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贯穿、渗透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切实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谋求四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改进的“压力—状态—响应”研究框架、组合权重模型、Dagum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城市群2001—2020年的城市韧性时序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时序演变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在研究区间内总体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存在明显的阶梯式失衡现象;(2)空间分布上,京津冀城市群高韧性区域由点到面、由中部至南北部进行蔓延,总体呈现“北京—天津双核驱动,中北强南弱”的韧性格局;(3)区域差异来源上,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区域间不均衡现象突出而区域内发展较为均衡,区域间差异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  相似文献   

20.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5个单项指标。定量评价了西安市1990—2009年、2009年各区(县)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各区(县)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两者协调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