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涵义,构建出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等相关数理模型对2000—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进行时空耦合分析。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质量均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7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2008—2014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则快于经济发展;在2014年江苏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大致呈现南高北低、地级市区高于县域的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2.
采用我国283个地级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测算了各省科技与经济联系的强度,考察了科技联系强度与经济联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各省科技联系强度、经济联系强度均在时间趋势上呈阶段性波动,两者未呈现明显的区域一致性;区域空间联系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科技与经济联系强度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且随时间推移地区间差距进一步拉大。②在考察期内,经济联系强度与科技联系强度之间呈"U"型关系,我国多数省份均处于"U"型曲线下降阶段;跨过拐点后,经济联系强度与科技联系强度正相关。③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对科技联系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科技产出水平对科技联系强度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郇恒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29-1433
以淮河流域3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其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决定其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对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6—2016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相关数据,采用聚类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分类,同时利用回归模型拟合各个城市的EKC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均GDP与环境污染之间具有显著关系;各个城市的EKC曲线所呈现出的特征不尽相同,既有"倒U"型、"N"型和"S"型,也有"倒N"型;从EKC曲线的拐点来看,多数城市的环境污染已经超过EKC曲线的拐点,并且正处于下降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甘肃省河西地区5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02—2016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土地财政规模与结构,并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土地财政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2002—2016年河西地区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远快于出让面积增长。(2)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和土地价格均价较低,5个城市土地财政依赖度均值的高低次序与土地价格均价的次序一致,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对应性。(3)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高度正相关,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拟合曲线主要呈线性关系,效应系数较小。(4)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发展初期协调度较低,协调关系由失调衰退向协调发展演化,协调发展度逐年优化,土地财政有超前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根据昆明市1995-2006年历年环境污染指标的统计数据和历年人均GDP统计数据,构建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昆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并不都是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而是呈现出倒"U"型和正"U"型两种环境库兹涅茨类型.  相似文献   

7.
综合利用熵权法建立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0—2014年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并进行收敛性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辽宁省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城市工业生态效率以中、高效率为主流,时间序列上呈现出稳步提升态势;空间格局上呈现"中心—外围"分布趋势,表明中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工业生态效率具有辐射带动作用。(2)辽宁省2000—2014年工业生态效率存在出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工业生态效率离散程度总体上在缩小。(3)辽宁全省、辽东地区、辽中南地区在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投入的作用下,辽西北地区在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的作用下均满足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中国280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城市蔓延与雾霾污染之间的作用机制。以私人交通为门槛变量,考察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点;(2)私人交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表现为倒U形的曲线特征,即随着私人交通发展水平的提高,雾霾污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3)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私人交通的门槛值小于第一个门槛值(e11.6130=110 525辆)时,城市蔓延会加剧雾霾污染;当私人交通的门槛值介于第一个门槛值和第二个门槛值(e12.2473=208 417辆)之间时,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系数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当私人交通跨过第二个门槛值时,城市蔓延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抑制雾霾污染。研究城市蔓延、私人交通与雾霾污染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广东省快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本文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1995年、2005年、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以广东省为研究区,1995—2016年广东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趋势,整体呈S型曲线,经历了严重失调—中度协调—优质协调和城镇化滞后—相对平衡—生态环境滞后的过程。②以21个地级市为研究区,1995—2016年各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持续提高,属优质和良好协调型的区域以珠海、深圳为核心逐步向外围扩展,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③生态环保政策、土地开发强度是不同时期影响21个地级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共性因素。同时,2005年以前,产业结构及人口和GDP的快速增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05年以后,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快速开发、科技和技术创新等因素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对环渤海地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根据所得效率值,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外部因素。结果显示:(1)天津、沧州、青岛、大连等7个地区的效率始终为1,但总体生态效率均值偏低。(2)2006—2015年,各地技术效率呈波动型变化,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导致部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3)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等因素对不同地区的生态效率具有一定影响,且影响程度及显著性具有一定差别。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地区城镇化建设、提高效率最优地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是今后环渤海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利用时间序列线性回归模型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3—2014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时空特征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不断优化完善,但城市之间差异明显,中心外围发展模式明显。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接近的城市空间集聚现象明显。3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政策导向等因素影响,导致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效率建立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如何科学地定量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效率指标为基础,建立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突出强调了循环经济的生态效率目标,基本涵盖了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3R”原则和本质要求,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助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2007—2017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不均衡性,研究期内旅游生态高效率城市有所减少,较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低旅游生态效率城市增多且呈现向城市群西部敛缩的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两级分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在逐步减小。(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东西方向上非均衡性比南北方向更加显著。(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以空间负相关为主的分布特征,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5)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群整体和不同省市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新型城镇化是乡村旅游的有效助力。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水平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作为实践乡村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在其自身遵从旅游业基本发展规律的同时,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能力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定义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度的概念,构建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OPSIS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度测算模型,并以江苏省句容市的白兔、后白两镇为案例进行了实证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昆明市主城区2002~2007年人均GDP与城市污染物增长数据进行分析并拟合,计算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工业废水排放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位于人均GDP 24785.72元处,对应的工业废水峰值,约1426.77万吨。SO2排放倒"U"型曲线转折点位于24005元处,而对应的SO2排放峰值,约29417.6吨。说明昆明市工业废水及SO2污染已经越过EKC的理论计算转折点,将来一段时间昆明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将会继续减缓。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因子分析法,选取园林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5个指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区进行因子分析。进行聚类分析,建立因子得分函数,聚类分为3类。结果表明,城市园林绿地质量平均最高的是辽宁省,3个省会城市都具有较高的城市园林绿地质量。各地级市的GDP曲线和城市园林绿地质量得分曲线都高度吻合,说明城市经济水平直接决定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化内涵出发,基于人口、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地域环境构建了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各城市之间的优势和差距。同时借助于GIS技术手段,将这种城市化差异反映在空间区域上,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江苏省各区域之间城市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引入资源和环境因素,以城镇化综合指数为期望产出,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2个地级市(州)的绿色城镇化效率,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绿色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下游地区绿色城镇化效率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绿色城镇化效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的带状分布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政府财政支出对绿色城镇化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对提升绿色城镇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三者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性;市场力因素有利于绿色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邻近城市间绿色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空间溢出效应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城镇化效率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具有协同增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城市发展结构的基础上,将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理论应用到城市化发展各主体及其协调关系分析上,构建新型城镇化的"城市树"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为例,构建灰色关联结构矩阵,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进行目标排序。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城市之间差距明显,大连、沈阳的关联度最高,朝阳的关联度最低;城市内部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平衡、城乡统筹和资源安全发展失衡。实例分析得出"城市树"模型科学合理,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运用熵值赋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算了河南省各地级市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与分析了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耦合协调等级与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城市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区际差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层级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且发展层级的极化效应愈加明显。(2)2006—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耦合协调度均为濒临失调型,旅游业与生态文明的整体协同效应较前期有所减弱。(3)在空间集聚形态方面,协调度水平呈现出豫西豫中豫南豫东豫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