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06—2014年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了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证检验了金融产业专业化集聚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促进效应不明显;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进一步采用门槛回归模型解释了引起"金融抑制"现象的原因:沿海地区金融集聚水平存在"门槛效应",部分沿海地区过高的金融集聚水平弱化了对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促进效应。因此,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优化金融人才结构、实现"互联网+海洋金融"的发展模式、深化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是提升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面临严峻形势。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科学发展的观念树立不牢固,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冲动过高以及沿海地区居民海洋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为了控制和减轻海洋环境污染,提高海洋环境质量,不仅应该控制各种途径的污染排海,还应从公众的海洋保护意识、海洋管理体制和执法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振兴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整体归纳为海陆经济巨系统,细分为海洋经济子系统和陆域经济子系统.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熵模型和一体化发展度模型建立海陆经济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巨系统系统熵值逐年降低,有序度增强,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度逐年提高.比较分析11个沿海区域的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度,根据数据走势探寻演进规律,得出其发展具有共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构建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探究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及其障碍因子。结果发现:(1)2011—2020年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数字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发展稳中向好,耦合系统从整体失调状态发展到整体良好耦合协调状态;(2)沿海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耦合协调状态空间差异逐渐减小,2020年9个省区市均发展到基本协调状态以上,其中广东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3)通过障碍度诊断发现,数字经济障碍度具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特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层面具有“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社会效益>海洋经济效益>海洋资源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海洋产业安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中国海洋产业的安全度,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海洋产业安全为研究对象,基于海洋产业安全的内涵,从海洋产业竞争力、承载力等方面构建海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海洋产业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出中国沿海地区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3年的海洋产业安全度,并将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安全度划分为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危险四个等级。根据海洋产业安全度的变化,得出中国海洋产业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中国海洋产业安全区域在逐渐缩小,不安全区域在扩大,产业安全度呈整体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得出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安全发展均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存在不同地区海洋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各异的结论,为各沿海地区未来海洋产业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开发、海洋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辽宁省作为我国的海洋大省,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发展极具潜力。鉴于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采用灰色模型对辽宁省海洋经济与各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比较,旨在发现目前辽宁省各海洋产业当中对本省海洋总值贡献率最为突出的产业,对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规制和创新直接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速度和方向。基于我国沿海11省市2006—2014年面板数据,采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More值和门槛回归模型,从方向和速度两个维度对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产业转型方向上,沿海地区正向第三产业转型,2010年以后1/2省份的产业转型速度加快。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回归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促进海洋产业转型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在海洋技术创新水平制约下环境规制对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倒"U"型双重门槛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升海洋产业转型水平时,应充分考虑海洋技术创新水平对环境规制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当前沿海地区环境发展压力着手,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当前沿海地区环境资源状态,构建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2013年11个沿海地区省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算沿海地区的环境协调度指标。结果表明:环境保护水平表现出较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湿地面积、资源利用率和政府投入对环境保护的程度有重要影响,沿海地区环境保护程度与PSR模型的协调度呈正相关,并提出今后应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提升环境保护质量的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脆弱性视角研究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界定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内涵,基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构建分析框架,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角度选取22个具体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脆弱性函数模型并结合状态空间法测度了2001—2015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份的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并探究了人海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识别了我国各省份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看,2001—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指数呈现整体上升、局部突变的特性,经济子系统脆弱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波动基本一致,社会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呈现整体下降、局部波动的特征。(2)从空间上看,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地区变差系数为0. 387,区域差异明显,呈现南北低、中间略高的分布状态、各子系统呈现极差化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3)障碍因素分析表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海域滩涂的利用情况、加强海洋灾害的防护与监测是降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海洋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只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方式开发使用海域,才能确保海域利用的生态安全。在当今世界资源与能源消耗量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海洋作为地球上的最后疆界,已成为人类发展赖以生存的最终空间和资源宝库。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海洋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强海洋生态的基础调查,摸清海岸资源和生态环境状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0—2011年沿海11省市入境旅游的相关指标数据,从时空差异视角揭示沿海地区入境游客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及其演变特征,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沿海地区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入境旅游消费水平不高,非基本资料所占总消费资料比重和入境旅游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低。为推动沿海地区入境旅游稳定、持续与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粤东沿海地区的概况、区域发展的优劣势条件基础上,结合粤东沿海地区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构思:扩大区域开放与协调、进行产业调整和升级、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及人口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龙头产业,在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和产业地位稳步提升的同时,面临着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与滨海旅游转型发展的作用关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滨海旅游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联,探讨了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碳排放量现状特征和发展水平,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我国滨海旅游产业低碳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等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生态化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平均得分低于产业生态化水平平均得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差异较大;(2)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耦合度呈上升态势,中低强度耦合类型数量减少,高强度耦合类型数量增加;(3)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度呈增加趋势,濒临失调类型数量下降,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数量上升。结合研究结果,从城市规划、资源配置、绿色消费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沿海休闲渔业发展条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闲渔业又称为娱乐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江苏省沿海地区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发展休闲渔业将成为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分析了江苏省沿海地区休闲渔业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发展的优势条件,提出了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地下水脆弱性及其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秦皇岛沿海地区地下水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应用DRASTIC方法与GIS技术耦合的模型,对该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并进行了脆弱性分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内涵,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2001—2015年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和响应关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及两者间的协调度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我国沿海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协调度由低中值区逐渐上升到中高值区;(3)我国沿海各省区海洋经济与信息化之间的响应关系存在平稳型和波动型响应两种类型。在海洋经济对信息化的响应中,河北和浙江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在信息化对海洋经济的响应中,天津、辽宁、广东、广西和海南为平稳型响应,其他省区为波动型响应。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确保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通过选择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与沿海地区经济系统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计算海洋水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分析了近岸水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及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经历了由平稳向好到下降再到稳步好转的状态,广西沿海地区在经济保持发展的同时,“十三五”期间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局部海域海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并发生富营养化。沿海环境总体处于经济发展引起环境压力增大的阶段,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是水质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海洋经济政策—海洋经济发展组成要素—海洋经济发展"分析框架,选择形成型指标建立SEM模型,用PLS法测算政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总效应。研究得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正向因素包括单位面积大陆海岸线长度、互联网普及率、海洋第三产业比重等,主要负向因素包括沿海地区万元GDP电耗、海洋科技成果应用率、涉海就业人数等。政策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是"海洋经济政策—海洋增长动力—海洋经济状态—海洋经济发展"。从总效应看,海洋经济政策有效促进了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沿海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4年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和评价,揭示其时序变化、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特征,再利用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绿色技术、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亟需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集约发展转变;(2)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明显;(3)沿海地区旅游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存在显著的σ收敛,只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生产率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且各自收敛于自身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