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脱氮除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黄境维  汤兵 《化工环保》2007,27(6):532-535
介绍了两种膜生物反应器(MBR)脱氮除磷工艺:单一反应器间歇曝气MBR工艺和厌氧一好氧MBR工艺。总结了MBR脱氮除磷工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工艺特点及处理效果,重点探讨了MBR脱氮除磷工艺中同步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及反硝化除磷的机理,并指出了今后MBR脱氮除磷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相似文献   

2.
活性污泥工艺中加代谢解偶联剂降低污泥产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朱继红  宋碧玉 《化工环保》2005,25(4):255-258
2,4,5-三氯苯酚(TCP)作为代谢解偶联剂投加到连续曝气分批培养的活性污泥工艺中,在30d的运行期间,TCP质量浓度为2.0mg/L和4.0mg/L的污泥产率分别比对照反应下降了约25%和50%,而基质的去除率及出水的氮和磷浓度均未受很大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也未受影响。镜检发现,30d运行后对照实验的反应器中仍有丝状菌,而投加TCP反应器的污泥中几乎未发现丝状菌的存在。应用TCP作为代谢解偶联剂投加到活性污泥工艺中可减少剩余污泥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曝气-过滤一体化装置将生物反应器与过滤机理有机结合,较好地维持了反应器中的高污泥浓度,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的分离。采用连续流间歇曝气工艺对该装置的脱氮除磷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HRT为8h,运行方式为曝气2h、停曝2h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95.55%,NH3-N未检出,TN为84.90%,TP为93.69%,出水各项指标都达到了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射流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该法是将污水、空气和活性污泥同时经过射流曝气器,使其在高速湍流的作用下,强化了氧的吸收过程,同时发挥了活性污泥生物学特性的内在潜力,从而加快了基质的生化反应过程。该法具有曝气时间短,有机负荷高,剩余污泥量少和处理效果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气浮-水解-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特种丙烯酸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益宏 《化工环保》2006,26(2):126-128
采用气浮—水解—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高浓度特种丙烯酸废水,研究了投加生活污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及厌氧水解时间、SBR曝气时间、污泥负荷等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按1∶1体积比投加生活污水,厌氧水解时间2d,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时间10h(进水后期曝气1h,共曝气11h),污泥负荷小于或等于0.08kg/(kg.d)时,出水COD小于85m g/L,满足处理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味精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前置缺氧段对反应器脱氮效果影响较小,脱氮过程主要是在好氧段实现;曝气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曝气量0.38 m3/h,曝气时间5.5 h;在进水COD、p(NH3-N)和TN分别为l000.00~1300.00,70.00~130.00,100.00~200.00 mg/L的条件下,COD、NH3-N和TN的去除率可分别维持在90%、99%和85%以上,实现了味精废水的高效脱氮处理.有机物主要在曝气初期的1.5 h内被去除,其在微生物体内以聚β-羟基丁酸形式储存,以提供反硝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碳源.与普通SBR相比,接种好氧颗粒污泥后的反应器对味精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我厂废水处理是由日本进口的活性污泥鼓风曝气生化处理装置完成的。其运转工艺条件为:pH5.5—7.0,温度30±5℃,曝气池污泥浓度为5000ppm(实际运转为3000一5000ppm),污泥负荷为0.3公斤BOD_s/污泥公斤  相似文献   

8.
本文汇总了多级表曝型纯氧活性污泥法处理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流态示踪、充氧和工艺运转试验结果,并对其工业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纯氧曝气与空气曝气平行试验比较.在二者取得相同的处理效果时.纯氧曝气的停留时间约为空气曝气法的1/2,污泥指数(SVI)有较大幅度降低.污泥产量也有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歇曝气方式,以人工配制合成废水,在营养盐配比为BOD_5∶N∶P—100∶1.25∶1的条件下进行试验,探索pH和温度对活性污泥中糖蓄积的影响。pH试验范围5—10。温度试验范围6—35℃。实验所得结果表明,在pH6—9、温度为16—25℃范围内,活性污泥中葡萄糖含量为一般污泥的7—10倍.  相似文献   

10.
日本栗田工业开发的用臭氧消除剩余污泥新技术 ,是利用臭氧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接触 ,使细胞膜破坏 ,微生物即易分解 ,再经曝气处理 ,最终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曝气处理后的污水经沉淀池 ,水与剩余污泥分离后 ,剩余污泥与臭氧接触 ,使微生物细胞膜破坏 ,成为容易生物分解的污泥 ,然后将其送曝气槽反复进行曝气 ,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使剩余污泥得以消除。该技术的优点是 ,可自由调节臭氧处理污泥的返回数量 ,解决生物处理废水时产生的大量令人头疼的剩余污泥问题。臭氧消除剩余污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间歇曝气的运行方式,对高浓度氨氮低碳废水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的研究.在生物驯化过程中考察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并验证短程硝化即亚硝化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满足高氨氮低碳废水的生物脱氮要求,亚硝化率达到98.0%以上.采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对系统中的硝化菌群进行分析,发现系统中主要存在将氨氧化成亚硝酸根的氨氧化菌(AOB)及亚硝酸盐还原菌.  相似文献   

12.
李晓楼 《化工环保》2015,35(4):339-343
采用间歇曝气法对MBR系统好氧反硝化菌进行了培养和富集,考察了系统的好氧反硝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好氧反硝化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在DO为2.0~3.0 mg/L、m(C)∶m(N)为8∶1的条件下,MBR系统好氧反硝化效果较好,COD、氨氮、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90%,62%左右;从系统活性污泥中得到11株好氧反硝化性能较好的好氧反硝化菌,它们属于变形菌门,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噬氢菌属。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射流曝气活性污泥法(简称射流曝气法)作为废水生物处理的一种工艺,在国内日益受到重视并普遍开展了研究工作。目前,此法已有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有机废水处理的半生产或生产性试验的先例。实践表明,射流曝气法与其它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曝气时间短、剩余污泥量较少、能抑制丝状菌膨胀等优  相似文献   

14.
德国Julich市将投运一座污水处理厂(为9.6万人),可去除污水中90%以上的氮。该处理厂采用Julich研究中心GmbH开发的Julich废水处理法(JARV)。JARV与标准的活性污泥法不同,废水是间歇进入曝气池。在新一批废水进入之前,曝气池曝气,使细菌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然后,停止曝气,加入新一批废水。在此条件下,硝酸盐被还原为氮。约20min后,重新曝气,硝化继续进行,整个循环约需1h。中试处理出水仅含硝酸盐2.5mg/L,而一般活性污泥法处理出水则为25mg/L。这种间歇式进水方式有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DO对膜生物反应器(MBR)中污泥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DO的增加COD去除率和TN去除率降低,在平均进水COD为848 mg/L的条件下,DO分别为2,4,6 mg/L的MBR的COD去除率为99.12%,97.83%,97.81%;DO增加导致微生物分泌出更多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污泥比耗氧速率降低;DO越高,相应气水比越大,导致污泥粒径变小,污泥比阻增加。  相似文献   

16.
杨传芳 《化工环保》1995,15(1):45-48
在处理乙烯生产废水的纯氧曝气活性污泥系统中,将曝气池MLSS浓度由5g/L提高到10-15g/L,从而使生化处理系统于高MLSS、低污泥负荷、低SVI的良好运行状态,提高了装置的处理能力和耐负荷冲击能力,克服了污泥膨胀问题,保持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化工环保》2008,28(1):19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步厌氧脱氮除硫工艺。该法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或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处理厂的厌氧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将硫化物氧化成单质硫,同时,于同一反应器中将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吸附废水中的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活性污泥吸附处理含铍废水的吸附动力学特性及吸附模型,研究了吸附后铍在活性污泥上的存在形态。实验结果表明,铍离子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行为遵循二级动力学规律,活性污泥在溶液中的分散性非常好,污泥微孔内扩散效应不是吸附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扩散速率主要由液相向固相的传质速率所控制,铍在污泥上的吸附主要为快速的表面吸附。铍在活性污泥上的吸附数据既可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也符合Langmuir吸附规律,Langmuir曲线的相关性还较Freundlich曲线高,吸附过程受温度影响不大,通过对处理后污泥的连续提取实验研究可知,处理后的活性污泥中铍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有机结合态、残渣态和交换态。  相似文献   

19.
活性污泥法是有机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其处理系统主要由曝气池,曝气设备、污泥回流设备和二次沉淀池(以下简称二沉池)等组成。工艺设计包括:(1)流程的选择;(2)曝气区容积计算和曝气池工艺设计;(3)需氧量、供氧量的计算与曝气设备的设计;(4)回  相似文献   

20.
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平行比较实验,研究了加入聚合硫酸铝铁(PAFS)的水解酸化—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1号系统)和未加PAFS的水解酸化—MBR工艺(2号系统)对模拟印染废水(简称废水)的处理效果和膜污染状况。实验结果表明,PAFS所形成的含铁含铝活性污泥可以提高废水的COD去除率和脱色率。运行期间1号系统膜污染引起的系统抽吸压力增长速率远小于2号系统。污染膜表面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表明加入PAFS后减缓了MBR中活性污泥在膜表面的沉积。1号系统膜组件的污染主要是Fe3+、Al3+及它们的氢氧化物为主的无机物在膜表面和膜孔内沉积所形成;2号系统的膜污染以微生物及其有机代谢产物所形成的污泥层附着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