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新型城镇化为理论基础,构建涵盖经济、民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镇化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逐年稳步提升的趋势,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中部,以邯郸、邢台、聊城组成的中原经济区北部,以淮北、宿州组成的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和以阜阳、信阳、驻马店等市组成的中原经济区南部区域之间的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质量水平由各分指标水平综合构成,但其水平高低不存在对应关系。中原经济区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不是必然。依据测评结果提出差异对待、因地制宜的协调发展策略,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贺亚锋  韩增林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0):880-883,F0004
以县域(含县、县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多指标分析法对2000—2009年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以2005年和2009年两个断面,研究发现中原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大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程度的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主要分布在京广线以西的河南省中部、西北部地区、江苏省徐州市、山西省长治市和晋城市的大部分;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的县(市)呈环状不规则分布于高水平、中高水平县(市)的外围地区。即河南省的南部、东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安徽的淮北、亳州和阜阳,湖北的襄阳以及山东的菏泽等地。  相似文献   

3.
莫申国  田代贵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7):623-625,F0004
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系统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作为跨区域的成渝经济区,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区域空间结构.2007年成渝经济区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随着重庆市和成都市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现,内陆首个保税港区在重庆的设立,成渝经济区有望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利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点轴系统理论等,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统筹发展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核心范围和辐射范围,"两极三轴"空间发展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经济发展活跃的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91个城市为例,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协调发展类型进行分类,进而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这4年中国沿海八大经济区91个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旅游空间结构理论为基点,构建了旅游中心性城市评价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旅游中心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兰州、酒泉、天水是甘肃旅游发展的三个核心城市。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甘肃省旅游空间内部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和强度,发现旅游经济联系量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在此基础上,把甘肃省的旅游空间结构构建为丝绸之路旅游带、大兰州旅游经济圈、天水旅游经济圈、敦煌旅游经济圈的"一带三圈"。  相似文献   

6.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样本,运用锡尔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研究了2009—2013年经济区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表明:自经济区成立以来,总体上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逐年缩小,旅游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地域扩展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虽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各地旅游总收入空间偏离主要取决于其内生的增长动力,部分城市旅游业单极化发展,旅游经济地区间不平衡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四大古都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采用2010年截面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旅游环境竞争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省会郑州旅游环境竞争力最强,洛阳、开封、安阳依次位列其后;②郑州市作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交通枢纽,积聚各种优势,但城市环境保护有待继续加强;③洛阳市各方面与郑州市不差上下,竞争力不可小觑;④开封市各子环境得分都较低,发展潜力未全部挖掘;⑤安阳市自然绿化环境相对较好,其他方面严重制约旅游环境竞争力.根据结果评价分析,提出相应提升对策,以期为河南省乃至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原经济区的特点,在全国20多个经济区中选择珠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4个典型的经济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总结、分析和对比它们各自的发展经验,得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2000年和2015年为时间截面,选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域为研究单元,对城市群内部不同尺度经济联系的强度、能力、范围和格局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逐步优化,集聚与辐射作用逐渐增强,城市体系日益完善,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以下特征:经济联系逐渐增强,区域一体化特征显著;经济辐射能力日益扩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突显;联系方向以地域邻近指向性为主,中心城市指向性初显;经济联系格局层次逐渐清晰,基本上形成了层次鲜明的"东—南—西—北"四大板块,且存在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守忠  胡囡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68-70,74,F0003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1995年以来县域统计资料对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化显著;②极不发达县域向东扩展;③区域发展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先增后减;④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但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三市的带动作用显著。探讨了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历史基础与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政策、区位、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导致黑龙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泓  黄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44-947,F0004
在分析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使用集聚与扩散理论、引力模型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环境和区位特性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子;经济因素、旅游资源价值因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状况、区位特征是驱动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驱动力;政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推动其演变的驱动力;互利共生驱动力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差异化的动力,竞争促使空间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空间经济联系模型、城市空间流模型与Arc GIS径向流等模块,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等级、结构和功能异质性特征及其运作机理。结果表明:影响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结构异质性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群内次级城市与核心城市的空间距离,次级城市距离核心城市越近,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距离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等级异质性明显,等级异质虽然有利于促进要素流的集聚和扩散,但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功能异质性表现复杂,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一体化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只有正视空间异质性现象,了解并掌握其运作机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一体化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旅游业发展在助推长三角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综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索长三角城市群26个核心城市2007—2017年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并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存在着显著不均衡性,研究期内旅游生态高效率城市有所减少,较高效率城市数量增加,低旅游生态效率城市增多且呈现向城市群西部敛缩的态势。(2)长三角城市群内旅游生态效率两级分化程度和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在逐步减小。(3)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东西方向上非均衡性比南北方向更加显著。(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以空间负相关为主的分布特征,空间异质性大于空间集聚性。(5)旅游经济规模、旅游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水平、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城市群整体和不同省市旅游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曹洪华  王荣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109-1112,1152
旅游经济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中频繁出现,目前还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研究纳入到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发挥旅游业对区域产业体系的融合和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辐射与整合作用,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空间组合形式——旅游经济区。在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视角下,从内涵、规划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视角,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修正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分析了哈大高铁影响下沿线区域空间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哈大高铁削弱了沿线区域的极化作用,强化了核心旅游区域的扩散作用,核心旅游区域呈现出均衡化发展,周边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差异正逐渐缩小。哈大高铁开通前,旅游空间结构呈点状模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中心—旅游腹地体系的空间结构。高铁开通后,各要素向高铁沿线集聚,推动了沿线四大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作用,集聚程度由单核心集聚转变为核心区集聚与整体稳定扩散,旅游空间结构由点状模式向链状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对促进我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推动度假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法和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分布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凝聚型空间分布格局;从省域尺度来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四川、云南和江西等省份。(2)密度特征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密度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1个高密度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1条倒“Y”字形核心带。(3)影响因素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分布受经济产业、社会政治、自然地理和旅游资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产业因素和旅游资源因素的影响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业高速背景下,探究所辖子区域旅游经济演化情况及联系强度,对指导区域旅游发展布局有实践意义。研究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贵州省旅游经济联系结构日趋合理,打破了贵阳市“一枝独秀”的单一增长极,出现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新的增长极。(2)核心城市持续增多,区域旅游发展由单极化向多级化演变,核心城市逐渐从贵阳市逐渐扩展至遵义市、黔东南州、安顺市、毕节市、黔南州。(3)整体旅游经济网络逐渐由松散关系向紧密关系迈进。核心城市呈现出“三足鼎立、五强矗立、七区联合”的演进趋势。边缘城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需加大政策扶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涉旅项目投入,逐渐消解其边缘性。  相似文献   

18.
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为案例地,应用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检验法,依次探讨了三个城市在2000—2014年旅游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城市间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的差异性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三个城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呈现不同的关联性:不论短期还是长期,北京市的旅游发展均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确实引起旅游发展的格兰杰原因,符合“经济驱动旅游增长假说”;上海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互为因果关系,但在长期内则不存在均衡关系,符合“旅游与经济增长互惠假说”;广州的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不论在短期内还是长期内均不存在因果关系,即广州市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无关。针对其差异性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淑娟  王冉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235-238,258
国内已从宏观尺度研究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但有关区域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蓝色经济战略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选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284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利用蓝色经济区不同等级景区在各市区分布折线图得到不同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差异。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对其进行分析,辅以洛伦茨曲线对结论进一步验证,最终得到蓝色经济区的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现出集群分布、不均匀分布特点。采用聚类分析确定了旅游节点和旅游轴线,确立了以青岛为核心,向周围城市辐射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强度效应、聚集效应、空间结构及其功能评价进行了系统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