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丽  廖和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21-523,543
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重庆市都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根据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指出土地利用投入强度、产出效益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揭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0-2009年鄂南丘陵山区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集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耕地集约利用内涵入手,通过构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鄂南丘陵山区200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并对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鄂南丘陵耕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目前阻碍鄂南丘陵山区耕地集约利用的因素主要为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占用耕地严重等,因此应加强耕地保护力度,积极进行耕地整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耕地环境质量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观层次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以城市功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各功能区的评价单元,对城市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过程。从土地利用、土地投入、土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从中观层次对淮安市清河区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显示,清河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高,仍需加强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研究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较客观的评价方法,中观评价则能更详细地了解城市内部各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从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东中西地区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趋势;单个城市间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石油城市>冶金城市>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呈正相关,针对如何提高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泗县开发区为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状况4个方面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特尔斐法,选择评价模型确定权重后对泗县开发区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泗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结果显示,泗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为中等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状况和用地效益度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基于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介绍衡阳市土地概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选择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社会生态效益四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市200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衡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的状态,集约利用水平呈曲线上升趋势,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物资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环境安全四大类指标构成的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及障碍度对四川省2006年~2011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状况逐年趋好,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因素是资源物资投入、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及物质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耕地资源总量虽在近几年相对增加,但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且人均耕地面积下降速度更快,耕地资源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省各地市耕地总量变化的动态平衡程度不一,德州市是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相对最好的地市,其次为青岛、枣庄和泰安市,莱芜市耕地资源动态平衡状况较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活动、社会人口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为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了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和2010年粮食短缺情况。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省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持续水平、利用强度、投入水平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自然断裂点将17地市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威海为高度集约化;济南、德州、淄博、烟台为中度集约化;滨州、东营、潍坊、菏泽、济宁、临沂为低度集约化;聊城、泰安、莱芜、日照、枣庄为粗放集约化。并就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东省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富蕴县耕地土壤进行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富蕴县一、二、三级耕地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26%,绝大部分耕地处于中上等水平,耕地生产潜力总体较高。富蕴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以“丰”、“平”为主;土壤氮素“平”中有“缺”;土壤磷素和钾素不“缺”;微量元素为铜“丰”,铁“平”,锰和锌“缺”。以土壤类型、地貌部位及土壤肥力障碍因素为依据,将富蕴县耕地分为4个改良利用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工矿城市,做好土地的污染防治和土地集约利用工作尤为重要。借助国家社科项目,通过持续的实地调研,以铜陵市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铜陵市2009~2013年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得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为5.37。根据评价标准,铜陵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属于中度粗放的范畴。基于评价结果,我们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环境污染型工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环境污染型工矿城市的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分布具有引导作用;(3)与一般工矿城市相比,环境污染型工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分配有所差异。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三条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发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其对土地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可以有效改善开发区用地结构,从而缓解城市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就西宁市辖区内四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四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西宁市辖区四个开发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综合调查分析大连市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现状,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度,并分别从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管理潜力四个方面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强度。综合分析土地集约利用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炮台开发区土地集约度分值达到86.16%,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土地利用强度潜力较小。未来土地利用潜力主要为扩展潜力,不存在管理潜力,从而对炮台开发区未来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云南省2003—2012年资源数据,将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评价方法运用到区域资源环境评价中。一方面,通过资源环境本底评价,分析区域资源环境要素的总体状态与构成特征;另一方面,通过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的计算分析区域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研究表明:从要素综合看,云南省资源环境综合值优于全国均值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良好;从要素组成看,水资源与森林资源禀赋值优于全国均值水平,但耕地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不及全国均值水平;从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看,云南省人类活动还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范围内,仍有一定的演进空间,但人地关系在朝着紧张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李子口小流域为例,研究川中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调查发现该流域农业生产用肥以农家肥为主,耕地类型以早地为主,畜禽养殖以散养为主,该流域水质各项指标状况较好,但是总氮严重超标。分析认为,肥料施用结构和用量的不合理、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耕作作物以小麦蔬菜等旱作植物为主、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是造成李子口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涵进行了探索,构建了一套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对工业园区发展现状与理想规划目标值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对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以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实证,进行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提高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粮食安全与耕地利用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和时空分异特征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测度耕地利用强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heil系数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与耕地利用强度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2002—2019年间,粮食主产区的口粮与饲料粮生产能力远高于其他地区且在研究期间内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三大粮食产区的口粮及饲料粮生产能力与耕地利用强度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稳定增长态势,但各省之间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且组内差异均高于组间差异。因此,本文认为对不同粮食产区采取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和建立粮食生产互助模式是现阶段粮食生产能力和耕地利用强度之间的耦合协调性提高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能够反映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为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依据。以唐山市乐亭县为例,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城市内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新区高于旧区、中心区高于城市边缘区的集约特性,区域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巨大,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已建成区土地的挖潜改造上,走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沿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涵义,综合考虑沿海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选取了大连市1997—2007年8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在评价基础上结合大连城市发展特征,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趋势和阶段性。结果表明,大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且具有缓慢的连续性和骤增的阶段性特征。连续性提高是由于城市人口、经济聚集、经济容量增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设施局部优化完善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提高是由于建成区土地面积扩张期伴随大幅度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城市设施的整体完善过程,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1995-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0658增加到0.7773,绩效水平经历了“低级水平-中级水平一良好水平”的演变历程;②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指数上升幅度较小,利用效益和利用可持续性提高幅度较大;③投入水平和利用程度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4.83%和15.37%的速度增加,利用程度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首要因素;④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包括地均从业人数、人均建设用地、综合容积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因此,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