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熵权法对山东省2016年17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青岛、济南、淄博属于高集约水平,威海等5个城市属于较高集约水平,济宁等5个城市属中度集约水平,聊城等4个城市仍处于低集约水平;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现出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式降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为例,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可持续水平、利用强度、投入水平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利用SPSS软件对山东省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Arcgis自然断裂点将17地市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威海为高度集约化;济南、德州、淄博、烟台为中度集约化;滨州、东营、潍坊、菏泽、济宁、临沂为低度集约化;聊城、泰安、莱芜、日照、枣庄为粗放集约化。并就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东省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高密市注沟镇地处山东半岛,位于高密、诸城、安丘三市交界,版图面积53.1km2,是清朝乾隆年间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刘罗锅的故乡。西临国际风筝都潍坊,东依美丽怡人的海滨城市青岛,西部潍河岸边风景秀丽迷人。该镇气侯温暖适宜,交通便利发达,北靠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铁路,胶王公路横贯镇区中部,连接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港口城市及潍坊、淄博、济南、泰安、济宁等工业城市,境内道路宽阔硬化,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镇区内美化、绿化、硬化、供水、排水设施配套齐全;开通了国际、国…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发展差异是旅游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淮海经济区各地级市2004—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为数据基础,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变异系数、联系强度和GIS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淮海经济区旅游经济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阶段性特征,苏北、皖北、鲁南与豫东四大地区之间差异一直占据主要地位;苏北和鲁南地区的地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皖北与豫东在逐渐扩大。2淮海经济区国内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济宁、徐州、泰安和临沂四市形成的环形区域,皖北与豫东发展水平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他地区较为中等,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一圈一点一带一片"的特点。3淮海经济区两两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两极分化明显,东北地区的旅游联系强度远远超过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脱钩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时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脱钩模型对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3年山东省的脱钩状态表现为显著的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弱脱钩的"N"型发展轨迹,2005—2012年山东省各地市的脱钩状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17个地市中多数城市表现为弱脱钩状态,尽管2011年有中西部的莱芜、济宁、泰安、聊城、枣庄和德州等6个地市曾达到强脱钩状态,但与其经济发展及能耗水平密切相关。研究认为,各地市在开展低碳转型工作时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政府要大力鼓励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耦合特征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方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2018年17地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和协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和土地城镇化耦合水平较高且比较稳定;(2)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东部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部内陆地区协调水平较低;(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为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级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测度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并利用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方法体系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其时空分异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2013—2016年,我国各省域非景区旅游接待发展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差异不明显,仅有部分省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②各省域的泛旅游化指数整体较低,泛旅游化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③4年间,大部分省份的旅游投资收益指数基本处于较低水平,旅游投资收益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空间格局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④旅游就业强度指数显示,2013—2016年各省份旅游就业强度指数整体趋势无明显变化,仅有部分省份出现复杂性波动,旅游就业强度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⑤2013—2016年各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省域全域旅游发展水平提升较为明显,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上海和北京的全域旅游发展一直保持着高等水平,位居全国前列。4年间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由"中东部集中"发展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8.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2月中旬以来,我国中东部遭遇今冬最大范围的雾霾天气。18日,德州市出现严重污染,济南、淄博、枣庄、东营、潍坊、泰安、日照、莱芜、临沂、聊城、滨州、菏泽等12个城市出现重度污染,其中出现短时严重污染的城市为枣庄、东营、潍坊、泰安、临沂、聊城、滨州、菏泽。半岛地区空气质量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12月19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污染程度加重,半岛、鲁西北东部以  相似文献   

10.
以皖南旅游区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和2013年公路交通网络和旅游经济发展数据,用最短时间距离建立交通通达性指数模型,利用引力模型对皖南旅游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皖南6市旅游交通可达性有所改善,区域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皖南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提升,合铜黄高速和沿江高速构成皖南旅游区主要旅游交通线;3皖南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不断强化,6市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增幅明显,由马鞍山、芜湖和池州组成的皖江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愈趋紧密。整体来看,皖南旅游交通可达性提升,旅游经济联系加强,表明区域交通网络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交通是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较不均衡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2007—2019年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的演变特征及二者关联耦合,揭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水平以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并由“京津”核心演变成以“京津廊保”为核心。②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网络化趋势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近邻规律;联系总量空间差异显著,但差异不断缩小。③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有较大影响,二者关联耦合作用逐渐增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历经了核心集聚模式、核心边缘拓展模式和多中心辐射发展模式。④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一般,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作用未完全释放。提升中心城市两翼次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政府主导与合作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引导辐射和建立多元化旅游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向动态均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地区普遍存在空间贫困现象。通过2007—2016年西南地区县域尺度的实证分析发现:①西南地区可达性、城镇化与贫困县分布在空间上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即可达性密度高、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大多分布在椭圆内,可达性密度低、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发展较差的县域和贫困县大多分布于椭圆外。②从2007—2016年西南地区可达性、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性不断提升,正从过渡型向基本协调型转变,可达性、城镇化和贫困县分布的空间耦合关系成立。③耦合协调度与可达性演化、城镇化水平和县域经济增长分别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构建绿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oran's I空间分析方法,对2015年山东省108个县域的绿色化空间格局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大致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格局;绿色化水平为低、较低水平型的县域,经济绿色化水平与社会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绿色化水平为高、较高水平型的县域,生态绿色化水平有待提高;山东省县域绿色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2006—2016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算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探索其区域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近10年来,山东省整体绿色经济效率不高,呈现"稳定-波动-稳定"趋势;东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核心城市增长极作用不明显;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区域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较低水平和低水平绿色经济效率则更多表现为块状分布;山东省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扩大,其主要来源于区域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运用集中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分析法、不一致指数等方法,探究了2001—2016年山东省137个县域单元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与动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人口集中度指数整体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并出现集聚趋势,经济集中度指数分布格局呈现"双核"模式,高水平经济区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出现极化现象;(2)山东省人口集聚趋势大于经济的集聚趋势,但经济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仍大于人口,人口和经济集中度在空间上相邻县域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性;(3)山东省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偏离几何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重心的移动距离大于经济重心;(4)山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类型中协调发展型县域数量下降,经济滞后型县域数量上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山东省人口和经济发展空间优化建议,对统筹区域协调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辽宁省44个农业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交通网络密度、区域交通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个方面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综合利用熵权TOPSIS法测度辽宁省44个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其各农业县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辽宁省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附近。(2)辽宁省农业县交通优势度整体差异较大,西北部和东部县域交通优势度水平较低,水平较高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京哈、哈大客运专线沿线地区。(3)辽宁省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水平耦合度较高,且交通优势度水平越高的地区县域经济越发达,表明交通优势对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带动与促进作用,但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优势度协调度较低,说明交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DEA—solver软件和Super—SBM模型计算各省份的旅游经济效率,为探究外部环境对旅游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采用fsQCA法,综合考虑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生态环境和信息化5个方面,建立旅游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组态的视角探究影响旅游经济效率的各个因素和路径。结果发现:存在2条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的有效路径(科技创新驱动型和粗放开发型)和4条产生非高旅游经济效率的路径。根据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组合多样化特征,提出建议:因势利导,选取合适的路径;加强旅游领域科学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资源,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旅游者需求分析是客源市场开发的基础。基于2014—2017年我国31个省域对厦门旅游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利用季节性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客源吸引半径等研究方法,对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总体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时间演化趋势,赴厦门旅游需求高峰期集中于夏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对冬季出游需求逐渐增高。(2)赴厦门旅游需求呈现平季时长、淡旺季时短的特征,季节性变化较明显,差异性逐渐减小;各月旅游需求呈现出"倒海鸥"型变化规律。(3)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客源市场可分为高需求区、较高需求区、一般需求区、较低需求区、低需求区5个等级。(4)冷、热点呈现出以"胡焕庸线"为主轴的"东南—西北"方位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存在空间距离衰减规律。根据厦门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空格局演化特征,提出市场开发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交通弱势群体的旅游可达问题,通过RBF插值法对秦岭景区大学生的偏好度与公共交通可达度(PTA)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现实偏好度(AP)和潜在偏好度(PP)的高聚集区和低分散区吻合,而其他区域的差异较大,AP呈阶梯状变化而PP分布均衡;②可达性较高区域中的AP与PP吻合,而在较低区域中差异较大;③邻近中心城镇区域中PP与PTA呈正相关,而远离中心城镇区域中两者的影响不大.因此,提高公共交通可达度有助于实现旅游的民生功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产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山东省的产业发展综合指数,建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使用该模型测算了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出"追赶效应";便利的交通区位、中心城市的带动、区域资源基础条件、区域政策对区域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山东省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的产城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