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2017最受网民喜爱的十大古村镇"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法的扎根理论对我国十大古村镇官方旅游微博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构建古村镇旅游地微博营销路径的概念模型。结果发现,十大古村镇主要从形象塑造—营销推广—客户关系管理三个层面进行营销宣传,即:①从物质形象、服务形象、管理形象、社会形象四个维度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以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②利用公关宣传、软文资讯和口碑传播等营销推广活动促进旅游者旅游行为的产生。③实施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来维持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相似文献   

2.
价值共创行为是游客与旅游地及其相关事物的互动,关系感知是旅游者基于自身视角对旅游地的整体评估。从游客真实体验视角出发,以游客涉入度为前因变量,关系感知、文化认同为中介变量,文化学习为调节变量,研究文创旅游地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结果表明:①游客涉入度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②关系感知通过文化认同的部分中介正向影响价值共创行为;③文化学习在模型中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大量的旅游者侵占了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空间,造成了旅游者同旅游地居民在空间上的冲突。为了对应旅游者“侵占”空间的行为,各地居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其中旅游地居民在本地旅游空间之外再创一个居民生活空间是既不受旅游者打扰又避免和旅游者直接冲突的有效方法。指出旅游地空间的制度化和商品化以及居民对旅游者“爱恨交织”的心理是旅游地居民再创空间策略的主要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再创空间策略虽然有效但也有其局限性,居民对待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投诉进行研究,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2014—2016年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为数据来源,以云南省的投诉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借助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投诉的特征、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投诉逐年增长,呈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集聚趋势,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空间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丽江;导游、旅行社和景区是主要投诉对象,旅游购物是投诉重点,严重损害了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根据研究结果,从旅游投诉机制、导游管理、旅游购物、游客教育、旅游目的地形象维护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投诉进行研究,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2014—2016年人民网旅游3·15投诉平台为数据来源,以云南省的投诉案例作为研究样本,借助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从旅游者视角对旅游投诉的特征、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投诉逐年增长,呈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集聚趋势,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空间主要集中在昆明、大理、丽江;导游、旅行社和景区是主要投诉对象,旅游购物是投诉重点,严重损害了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根据研究结果,从旅游投诉机制、导游管理、旅游购物、游客教育、旅游目的地形象维护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视觉影响因素的作用下,旅游者对实地感知的城市旅游景观视觉辨别和鉴赏形成了视觉形象感知。城市旅游景观的品质不同对视觉形象产生的影响不同,而不同社会背景的旅游者及居民对同类旅游景观视觉形象感知的影响也不同。分析得出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不同社会背景的旅游者和居民对扬州旅游景观视觉形象感知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了提升城市旅游景观视觉形象的方法和建议,期望对城市旅游的规划者、决策者提供参考,以便创造更多更美的城市旅游景观。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游客和旅游活动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网络游记已成为旅游者表达和反映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重要平台.在回顾前人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发表在携程旅行网上的西安游记进行相关质性分析,探讨了国内旅游者对西安的城市旅游形象感知,以期有针对性地打造旅游产品,精准游客认知.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较为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草原文化和草原文化遗存,作为草原文化遗产的代表地,通过搜集元上都遗址地的游客游记,采用内容分析法、ROST CM6高频词频分析法和NET DRAW共现关系网络分析法,对草原文化遗产管理与遗产旅游地形象塑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草原遗产旅游地加强文化遗产管理的意义。结果表明: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实现遗产地旅游形象重塑,只有做好文化遗产管理,才能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形象重塑。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提出了自然环境保护是重塑旅游地形象的重要部分,遗址旅游地管理弱化将影响到旅游者对认知形象的识别;遗产旅游地外部需优化交通线路,内部需进行主题整合,提升旅游地形象;遗产地管理者必须以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遗产来促进遗产地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意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西递、宏村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网络游记进行分析,探索其意象特征。结果发现:(1)旅游地意象系统表征包括服务意象、文化意象、地方意象、景观意象和情感意象5个维度,西递与宏村具有差异性;意象元素感知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感知高频词频数呈“长尾”分布特征;意象要素感知西递的古建筑景观表达和历史性呈现较明显,宏村的水韵表达和古韵呈现较明显。(2)游客积极倾向和乐观评价整体不高,非肯定性情感评价不低,积极情绪占比宏村略高于西递,中性情绪占比西递略高于宏村,消极情绪占比宏村明显高于西递。(3)整体意象表现主题同质化程度高,可归纳为本真性意象、商业性意象以及休闲性意象。  相似文献   

10.
酒店等住宿设施是体现旅游城市形象和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对其空间分布特征的现有实证研究中,鲜有基于游客需求侧维度的系统解读,亟需一个能对多元结论提供合理解释的分析框架,以明晰不同结论的场景约束条件和应用价值边界。以携程旅行网上发布的桂林游记作为数据来源,提取游客旅游轨迹中的住宿信息,运用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句法等方法解读桂林市区游客酒店住宿的空间特征,并从“旅游地—旅游流—酒店”三元关系的视角解读游客住宿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桂林市区游客住宿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多节点的分布格局;(2)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节点可分为“邻近交通门户”“邻近目标景观”“位于交通便捷区”三大类型,表现为至少具有“便捷旅游交通”与“邻近景观资源”两大空间特征之一;(3)酒店等住宿设施的集聚受旅游流空间集散的影响,而旅游流空间集散受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影响,“旅游地—旅游流—酒店”间的关联脉络构成游客住宿空间分布机制的解析框架;(4)“旅游地—旅游流—酒店”的分析脉络可以将传统研究中因侧重不同视角而得出的多元结论纳入同一框架并给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宜兴旅游地形象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选择网络文本作为数据来源,以江苏宜兴为案例地,研究了官方宣传形象和游客感知形象之间存在的异同。结果表明:内容分析法可获得各文本的关注热点,社会网络分析法能分析旅游地形象各属性之间的联系,两者的结合能较完善地剖析旅游地形象,发挥网络文本词汇量丰富的优势;以茶、陶、竹、溶洞、梁祝、深氧为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地是官方和游客共同认可的宜兴旅游地形象,不同的是官方文本更重视文化输出和乡村旅游地塑造,而游记更注重地方自然性和原生态性;官方宣传形象存在内部错位;游客对住宿感知强烈。  相似文献   

12.
边境型旅游地因其独特的边境自然风貌、浓厚的异族风情在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地考察,根据游客调查问卷数据和二手资料,与海滨型旅游地普陀山、古村落型旅游地西递和宏村、山岳型旅游地泰山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内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旅游效果等,并就促进其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地形象长期受到国内外旅游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但基于报纸媒体视角研究旅游地形象鲜有涉及。以陕西省袁家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和网络文本分析法,借助ROST CM6文本挖掘软件对报纸媒体中的文章进行高频特征词的频率、词云图、语义网络关系与情感分析,探究报纸媒体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结果发现:袁家村作为乡村旅游的示范地,形成了以"袁家村"为品牌核心的人文资源、"三产"融合、管理模式的旅游地形象。研究结果可为袁家村旅游形象完善与提升,以及其他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与营销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旅游地形象的认知与构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从心理和消费行为学角度分析了旅游地形象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指出旅游地形象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以此为依据,结合较为成熟的企业形象系统理论,探索了旅游地形象系统的构建思路、旅游地形象建立的方法和步骤。关于旅游地形象的研究会加深对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同时也对丰富和完善旅游规划工作有一定的建设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定区域内旅游景点可达性和网络特征将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变化。以乌鲁木齐市28个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景点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和旅游景点公交线路整体网络特征评价模型,分析乌鲁木齐市旅游景点可达性和区域内旅游景点公交线路整体网络特征。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旅游景点可达性不均衡分布现象较明显,大部分景点可达性系数水平高于平均值;旅游景点可达性空间格局大致呈现"核心—外围"模式;乌鲁木齐市旅游景点之间的公交线路流次频率不对称,差异较大,但有公交线路联系的18个旅游景点公交线路流流次频率波动不大;旅游景点整体网络特征划分为三类——主核心旅游景点、次核心旅游景点和边缘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6.
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薇薇  沈非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5):393-394,398
阐述了边缘型旅游地的概念和类型,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感知、社会经济等方面透视了边缘型旅游地的特性,并系统探讨了边缘型旅游地的动态演替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边缘型旅游地的开发应走产品特色化、形象驱动化、区域联动化、政府主导化的综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空间,其旅游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水平,是研究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依托GIS空间技术分析法,从武汉市历史街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街区与市内其他旅游景点的空间关系、历史街区与市内交通网络的连接程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通过代表性历史街区来阐述其历史建筑的保存和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借助内容分析法,从网络游记中提取游客感知信息,分析游客对武汉市历史街区的形象和地点的空间感知情况。基于旅游供需匹配的视角对其保护和旅游开发提出参考性意见,促进武汉市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曲江为例,基于游客感知角度,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利用因子分析、词频分析等方法对曲江主要景区的旅游形象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1)游客对曲江旅游形象感知因子分为三个维度: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其中游客满意度最高的是旅游设施维度(3.51),最低的是旅游服务维度(3.00)。(2)曲江的国内客源市场以陕西省内游客为主,对省外游客的吸引力呈现距离衰减的特征。(3)游客对曲江整体旅游形象的满意度较高,存在稳定集中的特征。(4)游客的性别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与曲江旅游形象的感知评价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但游客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对曲江的旅游形象的感知评价结果有着显著性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提出重点进行形象设计与形象营销,提高游客软性服务满意度,提升西安曲江旅游形象和知名度的建议,如突出曲江旅游形象核心部分、做好生态环境工作、重视事件营销、重点开拓境外客源市场等,以期引导旅游者选择曲江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而推动曲江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旅游产品网络团购的研究视角,以中国26个旅游地旅游产品网络团购流为研究数据,通过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研究“十一黄金周”旅游产品网络团购流向、省际流向、省内流向特征.研究发现:①旅游产品团购流省际流向整体上表现出微弱离散、相对均衡分布特征,局部表现出一定的流向聚集性.②省内团购流流向受产品导向表现出集中性、首位集中性的特点,且团购流省内流向具有城市等级性.③团购流流向显示各省份旅游产品网络团购营销的强与弱、省内非省级城市团购营销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井喷式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策划日益受到重视,旅游口号作为旅游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得到广泛关注.由于旅游地、旅游者和旅游学者对旅游口号的理解存在偏差,致使有关旅游口号的称谓混乱无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把旅游口号体系区分为旅游形象口号和旅游宣传口号,认为两者都以旅游形象为统领.其中,旅游形象口号直接来源于旅游形象,是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最浓缩表达;旅游宣传口号是在旅游形象和旅游形象口号的基础上设计的更具有市场感召力和销售力的旅游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