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进行了详细的实际调查,并以科学理论和数据为依据,进行了多角度的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2.
1996年5月13日10时5分,我市某厂厂区院内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突然爆炸事故。经查,该瓶系我市某氧气厂于5月间日充装,充装时压力为12MPa,实瓶充装后在库内存放两天,于5月13日9时30分送至厂区,平放在砂土地上。送到后至起爆时未经任何触动,当时天气晴好,瓶直接受到阳光照射。爆炸时厂区无人员活动,未造成伤亡。现场观察,气瓶纵向炸裂成两块,主碎片(带瓶肩、瓶底)长1300mm,宽337-450mm,重29.2kg,飞至北侧20m外高8m的屋顶,砸碎屋瓦后落于地面;另一碎片长1180mm宽350mm、重12.3kg,向东飞出约60m,将离地3.5m高处的一个6#角…  相似文献   

3.
在事故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与断口、碎片附着物以及充装气体成分等检测和试验,结合爆炸能量的理论估算,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性质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瓶体存在的脱碳、微裂纹及局部腐蚀凹坑这些类裂纹缺陷在爆炸产生的巨大载荷下诱发了气瓶的开裂及扩展,其宏观断口表现为韧脆交替的快速断裂特征。依据碎片抛射距离估算的气瓶实际爆炸能量远大于其发生物理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气瓶爆炸属于化学爆炸。气瓶内存在的碳烃类油脂有机物以及瓶阀关闭时产生的摩擦热或静电火花是氧气瓶发生化学爆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进行了详细的实际调查,并以科学理论和数据为依据,进行了多角度的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调查一起氧气瓶在焊接作业过程中爆炸的事故原因,对事故氧气瓶爆炸残留物采用宏观检查、断口检查、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硬度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论证,确定系氧气瓶回火化学爆炸,分析了导致氧气瓶回火爆炸的关键原因。通过对氧气瓶回火防止器调查研究、小型非工业焊接操作隐患研究,发现了业界普遍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通过对氧气瓶工作压力与回火关系研究,确定了氧气瓶工作压力与回火的大致关系曲线,分别从国家标准制定部门、安监执法部门、企业、操作者4个方面提出了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国华 《劳动保护》2005,(12):83-83
2003年1月16日下午1时左右,江都市某工业气体充装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发生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1死1伤。现将有关事故调查分析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氧气瓶爆炸和其他一般压力容器的爆炸一样,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从爆炸的威力和伤害程度上来看,化学性爆炸要比物理性爆炸大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化学性爆炸威力和伤害程度要比物理性爆炸大约大40-100倍,即使在其威力最小时,也相当于物理性爆炸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由此可见,防止氧气瓶化学性爆炸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防止氧气瓶的化学性爆炸,我们必须做好氧气瓶的判别和鉴定工作。判别的正确方法:一是从气瓶的外表漆包来判别,氧气瓶的外表漆色为天蓝色;二是从瓶阀的连接螺纹来判别,助燃性的气体为正螺纹,氧气瓶就属于…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较为少见的充装台充装过程中氧气瓶爆炸事故,描述了事故爆炸后的现场。对爆炸气瓶碎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金相试验、内壁附着物化学成分分析和能谱分析。通过分析认定,由于误操作油脂混进氧气瓶,高压氧气和油脂接触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气瓶爆炸。结合工作经验,提出要严格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加强气瓶使用和经销单位的安全监管等防范措施和建议,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某小区居民家中发生一起铝合金氧气瓶爆炸事故,现场勘验发现爆炸现场有起火源及气瓶受到高温烘烤的痕迹。经分析气瓶爆炸的原因是瓶体受火导致材料强度急剧下降,而气瓶内气体压力逐渐升高达到气瓶的爆破压力而发生爆炸。为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建议铝合金无缝气瓶的安全泄压装置应要求是温度型与压力型(易熔合金塞与爆破片)的并联复合装置,防止因气瓶受火而发生瓶体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一起充装台氧气瓶爆炸事故,通过对爆炸气瓶残骸进行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观察、内壁附着物光谱和能谱分析着重阐述了气瓶爆炸事故的起因。分析认为,由于氮气瓶错装氧气,导致气瓶内部残存烃类油被高压氧气迅速氧化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引起气瓶爆炸。结合实际应用与工作经验,提出了氧气瓶安全使用的建议以及相关措施,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穆天齐 《安全》2002,23(5):11-14
静电火花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物质有: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可燃粉尘.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试验检测热闷过程中的可燃气体种类及其热闷过程中在罐内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为解决有压热闷过程中的爆炸问题提供了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干馏工艺流程配入适量氧气,可以降低载热气体需要预热的温度,以实现低能耗、易于工业生产的特点,设计了一套新型的有氧干馏工艺流程。有氧干馏工艺因其过程中存在可燃性混合物,有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性,通过实验对所收集的不同温度下的干馏气体的成分与含量进行了分析,结合爆炸极限理论,对该有氧干馏工艺流程的不同温度、不同惰性气体含量条件下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可燃气体的浓度在整个反应升温过程中始终没有进入爆炸危险区域,说明该实验装置不具备爆炸危险性;对干馏工艺流程中氧气的输入量的控制,可以防止该工艺流程的火灾爆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业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控制工业爆炸事故的发生 ,我们详细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40多例 ,占近年来特大、重大工业爆炸事故案例总数2/3以上。虽然事故发生的后果是随机的 ,即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但事故致因则不是随机的 ,而是系统性因素即非偶然性因素的影响结果。因此 ,这40多例事故的致因对于我国近年来全部工业爆炸事故的致因来说 ,具有合理的代表性。一、瓦斯爆炸事故1 直接原因(1)瓦斯浓度超限的原因a 停电造成停风b 停风———局扇被违章关停(包括对临时停工的地点停风) ;———局扇故障或损坏而无备用局扇。c …  相似文献   

15.
特护病房的氧气瓶爆炸2013年1月29日下午6时左右,南阳南石医院特护病房里正在抢救危重病人的一台呼吸机上的氧气瓶发生爆炸,造成病房里2名医护人员受伤,其中被炸现场的一名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1月28日,患者闫秋荣,女,50岁,平顶山市叶县人,因脑出血于住进该院脑外科特护病房,同一特护病房还有另外一名患者。1月29日下午  相似文献   

16.
张爱文 《劳动保护》2001,(10):33-33
某企业在维修一台发酵罐,发酵罐直径3200mm,高度为4000mm,工作介质为淀粉溶液。操作人员在罐内进行焊接和切割。上午 11:30,操作人员下班回家,将罐内的割炬从乙炔和氧气的胶管上卸下来带出罐外,并关闭了氧气和乙炔的瓶阀。下午2:30上班后,当操作人员站在工作平台上,向罐内输送工具和材料,并准备下罐内工作时,发生了爆炸,将发酵罐炸毁,二层楼房炸塌,附近的办公室玻璃震坏,有8人不同程度地受伤,经济损失达数万元。 发生事故原因分析: 1.根据现场调查,乙炔瓶现存余压0.5Mpa,整个乙炔管内有一…  相似文献   

17.
刘景轩  麻兆林 《劳动保护》1993,(4):36-36,40
氧气瓶作为一种承压设备,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发生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瓶内混入了可燃气体。 氧气瓶内混入可燃气体的途径有二:一是制氧设备的因素而混入可燃气体;二是在施焊(割)中瓶内的氧气压力耗尽,或者剩余压力过低,加上焊嘴被堵塞,造成压力稍高的可燃气体倒灌入氧气瓶。1991年6月10日上午,大庆油建公司氧气厂往氧气瓶内充装氧气时,十条充氧高压软管爆坏了九条;1992年 6月 25日大庆采油二厂检出数只氧气瓶内含有可燃气体。经分析确认,都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为防止可燃气体倒灌入氧气瓶,原国家劳动总局早在1979年 4月25日就颁布…  相似文献   

18.
事故经过2004年8月17日12时10分,某公司一制氧站在氧气充装过程中氧气瓶突然发生爆炸,造成制氧站充装车间整个厂房倒塌,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被迫停止,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直接原因1.该氧气瓶在使用过程中,留有的压力太低,致使杂质进入气瓶,违反了《气瓶安全监察规程》中的第九章第79条之10“瓶内气体不得用尽,必须留有剩余压力或重量,永久气体气瓶的压力应不小于0.05MPa;液化气体气瓶应留有不少于0.5%~1.0%规定充装量的剩余气体”之规定,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2.气瓶在充装过程中,操作人员违反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1月9日,位于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杜邦公司耶基斯化工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事发时,一名承包商焊工和工头正在装有易燃氟化乙烯的常压罐顶对搅拌器的支架进行维修。爆炸发生后,焊工因钝伤当场死亡,工头除一级烧伤外,还受到一些轻伤。罐顶几乎被整个炸掉,与搅拌器组件一起悬挂在罐壁上(见图1)。罐区和附近的厂房因超压而轻微受损。  相似文献   

20.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家专利--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与阻火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结合使用该设备的体会,分析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该设备的特点提出了改进方案,同时进行实验验证,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