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基于排放源清单,采用空气质量模式CAMx模拟现状情景下,鄂尔多斯、宁东与锡林格勒排放污染物扩散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结合3地区已批复环境影响报告、规划环评与战略环评等污染物排放数据,估算未来情景下3地区能源基地污染物排放对京津冀的影响.结果表明:现状情景下,3地区排放的PM2.5、SO2与NOx对京津冀的贡献浓度范围分别为0.079~1.134,0.012~0.633,0.008~0.852μg/m3,冬季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夏季,对京津冀地区冬季的平均贡献浓度值为0.710,0.339与0.413μg/m3,影响较大的京津冀城市为衡水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与保定市;未来情景下3地区能源基地排放的PM2.5、SO2与NOx对京津冀城市浓度贡献范围分别为0.049~0.773,0.003~0.176,0.008~0.731μg/m3,冬季平均贡献浓度值为0.475,0.096与0.357μg/m3.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6年182d的MODIS 3km AOD数据与地面监测数据,评估了混合效应模型不同参数组合的模拟性能,得出模型在解释AOD-PM2.5关系时,对时间序列变异的解释能力要比空间差异更佳.在此基础上,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建立京津冀地区每日的AOD-PM2.5关系,模型拟合R2为0.92,交叉验证调整R2为0.85,均方根误差(RMSE)为12.30 μg/m3,平均绝对误差(MAE)为9.73 μg/m3,说明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基于此模型估算的2016年京津冀地区年均PM2.5浓度为42.98 μg/m3,暖季(4月1日~10月31日)为43.35 μg/m3,冷季(11月1日~3月31日)为38.52 μg/m3,与同时期的地面监测数据差值分别为0.59,0.7,5.29 μg/m3.空间上,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有一条明显的西南-东北走向的高值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每日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评估京津冀地区的地面PM2.5浓度,且模型估算的PM2.5浓度分布状况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WRF-Chem模型,结合气象要素,从PM2.5浓度的消减量及时空变化特征等方面模拟分析了煤改电政策实施前后京津冀地区采暖期(2018年11月~2019年3月)PM2.5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WRF-Chem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变化,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6和0.52,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煤改电政策的实施对京津冀重点地区PM2.5减排效果明显,PM2.5日均减少量分布在0.2~6.1μg/m3,减少比例分布在1.2%~7.8%.PM2.5小时均值变化显示,2018年12月PM2.5减少量分布在0.4~8.3μg/m3,减少比例分布在2.3%~7.7%.其中,北京大兴区减排量达8.3μg/m3,天津地区减排比例达7.7%.在特殊气象条件下,煤改电政策影响范围可扩散至山东、江苏、河南北部以及山西西部,PM2.5小时均值减少量最大超过50μg/m3.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南京市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贡献,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南京仙林地区进行PM2.5组分的在线监测,运用PMF和CMB受体模型,开展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京市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54.3μg/m3,其中冬季平均浓度76.4μg/m3.PM2.5的主要组分为NO3-(21.3%~30.8%)、SO42-(18.9%~23.5%)、NH4+(14.3%~16.2%).从全年平均来看,PMF模型得到的PM2.5解析结果为:二次无机气溶胶(54.9%)、燃煤源(17.4%)、二次有机气溶胶(7.4%)、机动车排放源(7.1%)、工业源(4.9%)、扬尘源(4.8%)、其他源(3.4%);CMB模型得到的PM2.5解析结果为:硝酸盐(33.0%)、硫酸盐(24.0%)、燃煤源(16.4%)、机动车排放源(8.4%)、二次有机气溶胶(7.1%)、扬尘源(5.7%)、其他源(2.9%)、工业源(2.4%).不同季节PM2.5来源有所差异,夏冬季二次无机气溶胶占比大于春秋季,春冬季燃煤占比最大,二次有机气溶胶在秋季占比最大.结合2017年南京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对二次气溶胶贡献进行再解析,得到南京仙林地区PM2.5主要贡献来自燃煤源(PMF:34.14%,CMB:33.82%),机动车排放源(PMF:27.33%,CMB:29.33%)以及工业源(PMF:26.76%,CMB:24.77%).可见,影响南京仙林地区PM2.5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燃煤源、机动车排放源和工业源,基于在线组分监测、利用PMF和CMB模型得到的PM2.5源解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氨可以在大气中转化生成铵根离子,成为PM2.5中重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长时间序列的氨排放清单是研究PM2.5污染历史成因的重要基础.为探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为源氨排放来源和排放特征,根据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各类氨排放活动水平,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氨排放清单.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氨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3 170.21×103 t降至2 767.59×103 t.农业源是主要贡献源,其氨排放量(2 551.94×103~3 061.26×103 t)占氨排放总量的92.21%~93.38%;非农业源氨排放量介于209.85×103~232.38×103 t之间.(2)2020年,河南省的氨排放量最大,为908.57×103 t,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氨排放总量的32.83%,其次为山东省、河北省和山西省,占比分别...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解析PM2.5浓度与排放源削减比例之间的关系,利用WRF-NAQPMS/OSAM模式对2017年12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的PM2.5浓度变化和来源解析进行了模拟,并基于来源解析结果对各城市进行了迭代减排实验.结果表明,各城市削减本地排放源的效果最为显著,由于受化学生成影响引起的排放源和PM2.5浓度之间的高度非线性关系,使得线性减排方案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各城市排放源削减引起的PM2.5浓度变化主要由排放源的一次贡献和化学生成的二次贡献组成,其中化学生成的二次贡献浓度与行业解析结果的函数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随着排放源的削减,清洁期间PM2.5浓度中各组分的浓度随之下降,污染期间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铵盐等浓度不降反升,这为迭代减排方案中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集北京市2014年冬、春、夏、秋4个季节代表月1、4、7、10月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样品,分析研究了PM2.5质量浓度、化学特征、季节变化和污染成因.同时,采用正交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对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市2014年PM2.5年均浓度为87.74μg/m3,是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均浓度限值的2.5倍.轻、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较常日分别增加了1.5和3.9倍,其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 >夏季 >秋季 >春季.地壳元素Mg、Al、Fe、Ca、Ti在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期间较常日略有升高,分别是常日浓度的1.1~1.2倍和1.2~1.5倍.污染元素S、Pb、Zn、Cu浓度变化显著,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期间分别是常日浓度的1.3~2.7倍和1.9~5.9倍.S元素是PM2.5中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为严重的组分,其相应的SO42-年均浓度为13.43μg/m3,在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期间分别是常日浓度的2.7和5.9倍.硫酸盐的形成主要受O3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协同影响,较高的O3浓度、较高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利于硫酸盐的生成.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燃煤、地面扬尘和工业排放,其贡献率分别为37.6%、30.7%、16.6%和15.1%.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估PM2.5排放导致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风险以及城乡差异,以卵巢癌为例,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2000~2011年期间PM2.5和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关系,并估算了PM2.5排放导致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风险.结果表明,城市地区卵巢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农村,在城市地区,PM2.5与卵巢癌发病率显著相关,PM2.5年平均浓度每上升10μg/m3,城市地区卵巢癌发病率上升的相对风险为9.3%(相对于PM2.5年平均浓度为35μg/m3时),每十万人口升高0.51人.  相似文献   

9.
利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监测网,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26”城市)开展了PM2.5及其化学组分长期连续观测,并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采暖季“2+26”城市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84±62)(95±63)和(80±61)μg/m3,达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的目标;与PM2.5浓度变化相似,其主要化学组分——有机物(OM)浓度最大值出现在2018年采暖季,但二次无机盐(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元素碳、氯盐、地壳物质和微量元素浓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②OM、硝酸盐、硫酸盐、铵盐、地壳物质、元素碳、氯盐和微量元素浓度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受污染物排放、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因素的共同影响,PM2.5及其化学组分浓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太行山传输通道城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安阳市和新乡市).③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2+26”城市PM2.5化学组分浓度年际变化相似,即随空气污染的加重,硝酸盐、硫酸盐和铵盐占PM2.5的比例均上升,而OM占比下降.研究显示,采暖季“2+26”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得到改善,但需进一步加强对PM2.5中二次组分的科学管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利用AMDAR数据确定大气混合层高度进而对飞机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时间进行修正的计算方法,核算了2017年华北地区6座典型机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结果显示,6座机场NOx、CO、VOC、SO2与PM2.5的排放总量分别为21504.2,7074.8,1424.0,1283.6和323.2t.飞机源NOx、CO、VOC与SO2的排放量远高于机场内其他污染源,而对PM2.5的排放贡献相差较小.HC与C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滑行阶段,占比分别为90.6%与90.2%,而NOx、SO2与PM2.5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爬升阶段,排放占比分别为58.9%、38.7%和43.5%.6座机场1月份污染物排放量较低,在8月份达到峰值.基于本研究建立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利用WRF-CAMQ模型研究机场排放对周边区域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场区域小时最大贡献浓度为3.24μg/m3;距离机场5km处的年均贡献浓度与小时最大贡献浓度分别为0.08和2.84μg/m3.  相似文献   

11.
基于环境统计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2020年京津冀地区燃煤工业锅炉县级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20年京津冀地区燃煤工业锅炉常规大气污染物SO2、NOx、颗粒物(PM)、PM10、PM2.5排放量分别为6351,7399,2952,825,399t.,其中PM10和PM2.5分别占PM排放总量的27.9%和13.5%.重金属Hg、Pb、Cd、Cr、As的排放量分别为197.9,1391.3,32.0,1214.2,362.4kg.65t/h及以上燃煤工业锅炉为主要的排放贡献源,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区工业锅炉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为51.1%~81.2%,是污染控制及监管的重点.河北省承德市、唐山市、张家口市为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3个城市,3个城市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占京津冀地区工业锅炉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14.6%~71.9%.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市、河北省廊坊市、唐山市的一些区县.  相似文献   

12.
运用空气质量模型CMAQ模拟评估民用燃煤减排政策对京津冀大气中BaP污染状况的改进效果,模拟包括作为基准情景的2014年和低消减和高消减2个减排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京津冀BaP年均浓度为2.54ng/m3,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ng/m3),呈现1月 > 4月 > 10月 > 7月的季节变化特点,反映出冬季供暖燃煤的影响;京津冀南部BaP浓度高于北部,推测原因是南部BaP排放量较高.1月削减民用燃煤排放量对降低该地区BaP浓度和沉降量效果最显著,低削减和高削减下,北京、保定、廊坊BaP浓度分别比基准情景降低30%和40%以上;4、7、10月削减民用燃煤排放量对该地区BaP浓度和沉降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京津冀民用燃煤联防联控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该地区BaP浓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PM2.5浓度,需要制定科学的控制策略,同时兼顾污染物减排量与减排成本效益.本文基于区域大气环境模型RegAEMS与数学规划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探究城市大气PM2.5污染的最优控制策略,并应用于临汾市(14类行业源、17个区域源)的PM2.5浓度达标规划,实现污染物排放量最大和减排成本最小的双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在PM2.5平均浓度近200 μg/m3的重污染天气条件下,为达到PM2.5浓度目标(75μg/m3),临汾市最大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为356.7t/d,最小减排成本为3.36亿元.NOx、SO2、NH3、VOCs和一次颗粒物的减排量分别为98.1,49.9,44.3,155.7和105.5t/d,减排成本分别为11.7,6.8,6.2,5.5和3.5千万元.对VOCs、NOx、PM2.5、NH3和SO2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分别为焦化源、移动源、扬尘源、农业源和民用燃烧源,分别占所有行业5种污染物减排量的21.6%、14.1%、11%、8.6%和3.8%.钢铁行业的减排成本最高(39%);襄汾县的减排量最大,减排成本最高(达7218万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火电企业在线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污许可及火电排放清单等,分析各统计口径下的海南火电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差异,并基于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海南省火电排放时间变化规律.分别设置现状、排污许可及超低排放3种情景,采用CALPUFF模型分析3种情景下火电厂对海南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统计口径下火电厂各污染物排放量差异较大,最大差值可达到5.65倍;在时间维度上,海南省火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月际分布较平稳,每月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年的7%~10%,24h变化呈现明显“两峰两谷”特征.在大气环境影响方面,火电企业大气SO2、NOx、PM2.5、PM10浓度分布总体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现状情景下火电企业对各城市年均浓度影响范围为SO2 0.001~0.015μg/m3、NOx 0~0.01μg/m3、PM10 0.001~0.006μg/m3、PM2.5 0~0.003μg/m3,最高浓度基本出现在东方市、临高县.火电厂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许可情景>现状情景>超低情景,执行排污许可时火电厂排放PM10和NOx对各城市均值年均浓度较现状情景分别增加50%和38%;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后,火电厂对大气环境影响有明显改善,SO2和PM2.5对各城市均值年均浓度较现状情景分别降低57%和69%.  相似文献   

15.
于2016年7~8月采集了陕西省西安市(城市)及蔺村(农村)夏季昼夜PM2.5样品,分析其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无机离子等化学组分的含量,探讨关中平原城市和农村地区PM2.5的化学组成和来源的差异.结果表明,采样期间西安和蔺村的PM2.5浓度分别为(49.7±22.8)和(62.6±14.2)μg/m3.西安PM2.5中OC和EC的浓度[(6.5±2.5)μg/m3,(3.2±1.8)μg/m3]与蔺村[(6.8±1.8)μg/m3,(3.8±2.3)μg/m3]相当.西安OC/EC比值白天(2.6)高于夜晚(1.9),蔺村反之(白天:1.6;夜晚:2.7),主要是因为夜间城市地区重型卡车运输活动增强导致排放更多EC,而夜间农村地区人为活动较少导致EC排放显著降低.西安和蔺村无机离子总浓度分别为(20.2±14.6)和(30.1±10.5)μg/m3,占PM2.5浓度的40.6%和47.6%.蔺村SO42-的平均浓度高达19.0μg/m3,占PM2.5浓度的30%以上,远高于西安(9.4μg/m3和18.9%),主要与农村固体燃料(煤和生物质)使用有关.西安NO3-和Ca2+的浓度及其对PM2.5的贡献、NO3-/SO42-比值均明显大于蔺村,表明城市地区受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的影响更大.西安K+与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而蔺村K+与EC的相关性显著强于西安,说明西安市区K+由粉尘源主导,而农村地区则主要来自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