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风险场的区域突发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尺度空间,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是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难点.同时,现有评价方法很少关注风险因子的释放规律,释放后在空间中的分布格局,以及风险受体受到损害的途径和程度.本文应用风险场理论,分析描述风险场形成和对风险受体作用的机制.结合南京化工园区实例进行环境风险源识别,采用集对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各风险源产生的环境风险场,再分析处于风险场中的环境风险受体,最后得到区域环境风险水平分布,同时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位于风险源周围或河道下游的人口稠密、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环境风险值R≥6,风险水平处于极高、高等级,与园区现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建议依据环境风险水平的分级、分类结果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区域尺度上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探讨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以环境风险系统的组成及环境风险事件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的理论及方法.研究了环境风险区划应遵循系统性、一致性、主导性和动态性的原则,讨论了环境风险区划的步骤、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环境风险区划是开展区域环境风险预防性研究,降低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选取我国三大经济核心地区之一的长江(江苏段)沿江经济带为例,以该区域的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建立环境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区域环境风险,并提出相应防范措施,为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产业布局规划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相比单个项目的评价具有信息相对缺乏、风险因素多,风险叠加难度大等特点.信息扩散法可有效应对评价信息不足问题,通过构建和运行风险信息矩阵实现对多个环境风险源的风险值叠加,并最终形成风险分区图以指导区域布局优化和风险管理.本研究结合广州南沙地区发展规划,应用信息扩散法对区域现有及规划风险源进行综合评估,并得出区域综合环境风险4级分区.评价结果显示,规划的石化基地布局不合理,将大幅增加区域环境风险等级,提出放弃该产业规划或重新选址,该建议得到最终决策的支持.建议区域开发在规划的初始阶段就考虑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以此论证区域功能划分和产业布局的环境合理性,实现优化区域开发和加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环境风险综合评价对象、评价方法、风险管理与预警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趋势,重点开展环境风险作用机制、定量表征方法等研究,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能够指导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是防范和降低区域环境风险的重要方 法。文章分别从风险物质数量、风险诱发因素及风险防控能力角度,构建了化学品源、大气排放源、污水排放源、危 险废物产生源和累积性风险源等5类环境风险源风险表征方法,从复杂程度及社会敏感性角度构建了环境敏感受体风险 表征方法,基于单元划分—风险叠加—多元分析流程,构建了区域环境风险综合评估和区划方法。以沈阳市浑南区为 研究对象,开展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风险区划。通过主要环境风险源和敏感受体识别,得到了浑南区环境风险分布 图。基于主成分分析,将浑南区分为高风险、中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4个风险区域,主成分分析的得分图和载荷图 可直观表达各分区的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6.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是制定区域环境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和降低区域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安宁市是云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环境风险管控的重点区域。示范研究选取了安宁市市域范围内的11家典型化工企业,在企业环境风险源调查、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区域应急资源调查、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车木河水库水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的环境风险表征为R水0-L-S0V40M12,环境风险等级为低;安宁主城区大气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的环境风险表征为R气25-L-S12V40M31,环境风险等级为低;安宁市综合环境风险评估子区域的环境风险表征为R综合19-L-S6V44M25,环境风险等级为低。  相似文献   

7.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种系统方法-FCAP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Fuzzy原理,将动态聚类、综合评判和模糊概率相结合;在对总区域环境进行动态聚类区划的基础上,先行各亚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然后考虑各亚区域在总区域环境中的权重,综合给出区域环境内环境的“总”质量评价,三种途径相结合并互相补充,使评价方法系统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环境系统的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开展区域环境系统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对进行区域环境系统风险分析的安全政策、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等实施过程作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5):220-228
为开展区域环境风险分区研究,文章基于环境统计和基础地理数据,引入地理空间分析法和人口空间离散化方法,充分考虑水系级别及水质的影响,以1 km×1 km网格为基础单元,对石化产业密集型区域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环境风险场呈现以石化区为高值中心,向外辐射递减态势,环境风险受体敏感区与环境风险受体分布保持一致。(2)研究区以低风险区为主,其次为中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其中较高风险区面积为4.8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中风险区面积为42.6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6%;低风险区面积为244.5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3.7%,不同等级环境风险呈现以风险源和受体集中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递减趋势,且在下级行政单元的分布存在差异。(3)研究区环境风险管控的优先次序为Sr24(石化区)、Sr19、Sr20、Sr16、Sr17和Sr10,其中,Sr24和Sr19为较高风险区,属重点优先管控区域。文章旨在优化网格化环境风险分析法,为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宏观决策和环境风险分区分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灾害数据的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采用信息扩散技术弥补历史灾情数据样本小、资料不充分的缺陷,运用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值、综合评价。以贵州省近12年雷电灾害事故为样本、不同等级雷灾风险为评价指标,对全省雷电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毕节发生特重大、重大、较大雷灾事故的风险均高于其他市州,一般雷灾事故高发区出现在贵阳,≥45次的风险为0.0506,约为20a一遇;进一步进行综合灾害风险评价,应用自然间距断点法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毕节、黔南、铜仁属雷电灾害极高风险区,贵阳、六盘水、黔西南属高风险区,安顺、黔东南属中风险区,遵义属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1.
河南水旱灾害危险性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河南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水旱灾害频发。综合利用灾害数据资料及信息扩散模型,从致灾和承灾两个层面对河南省水旱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与时空特征研究,为加强水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1988-2007年间发生水灾的年份主要是2003、2000、1998、1996、 2005,旱灾年份是1997、2001、1999、1992、1988;②当降水距平百分率为20%、30%、40%时,发生水灾的概率分别为0.10、0.06、0.04,当降水距平百分率为-20%、-30%、-40%时,发生旱灾的概率分别为0.13、0.07、0.03;③水灾在5%、10%和15%受灾率时的风险概率分别为0.81、0.54、0.35,即1~3 a一遇之间,当受灾率大于20%时,风险概率为0.22,大约4.5 a一遇;而旱灾在5%、10%、15%、20%、25%受灾率时的风险概率分别为0.87、0.72、0.58、0.47和0.38,即1.2 a、1.4 a、1.7 a、2.1 a和2.6 a一遇;④旱灾发生频率大于水灾,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水旱灾害高风险区主要是驻马店、南阳、平顶山一带,旱灾大于水灾的区域主要是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安阳、许昌,水灾大于旱灾的区域主要是信阳、漯河、开封、商丘、周口、濮阳,水旱灾害均较小的是济源和鹤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跨界流域污染问题在我国越发严重起来.从国外解决跨界流域污染的实践经验来看,各个地区采取合作治理污染物的方式防治跨界流域污染,是解决跨界流域污染问题比较经济可行的方式.从国内外众多研究来看,现有研究仅限于利用博弈理论分析完全合作情况下的收益分配问题,并没有对收益分配后,各合作者所形成的合作是否稳定、收益分配是否公平进行讨论与深入分析.论文以此为切入点,利用跨界流域污染合作治理思路,以河南省贾鲁河流域的4 个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博弈理论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各个地区进行合作防治跨界流域污染的思路、方式,并对各个地区之间进行合作治理污染物时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合作治理污染物时,不同地区的边际污染物减排成本差异是各个地区能否进行合作防治跨界流域污染的关键,并且不同的收益/成本分担机制对不同地区长期、稳定地开展合作治理污染物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OMI卫星遥感资料对河南省2005~2018年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研究了2013年之后河南省NO2柱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为东北高、西南低,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别位于安阳-新乡-焦作一带(>18.0×1015molec/cm2)和洛阳-三门峡-南阳市交界(4.0~8.0)×1015molec/cm2.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NO2柱浓度高于春夏季,冬季高值中心的浓度较春夏高50%~70%.在2011年前,河南省NO2柱浓度不断上升,北部较南部增速快.2011年后全省NO2柱浓度明显下降,焦作-新乡-安阳一带下降最快,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浓度的下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与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城市相比,传输通道外的城市NO2柱浓度下降速度慢甚至略有增长,应进一步加大其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4.
运用OMI卫星遥感资料对河南省2005~2018年NO2柱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实施,研究了2013年之后河南省NO2柱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为东北高、西南低,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别位于安阳-新乡-焦作一带(>18.0×1015molec/cm2)和洛阳-三门峡-南阳市交界(4.0~8.0)×1015molec/cm2.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NO2柱浓度高于春夏季,冬季高值中心的浓度较春夏高50%~70%.在2011年前,河南省NO2柱浓度不断上升,北部较南部增速快.2011年后全省NO2柱浓度明显下降,焦作-新乡-安阳一带下降最快,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浓度的下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与位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的城市相比,传输通道外的城市NO2柱浓度下降速度慢甚至略有增长,应进一步加大其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风险系统理论的区域环境风险优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风险系统理论,构建区域环境风险区划的层次结构模型与指标体系,提出区域环境风险综合指数由风险源危险性指数、控制机制有效性指数、受体易损性指数组成。通过区域环境风险定量分析,依据区域环境风险综合指数数值,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地区及环节。同时对常州市新北区进行了实例分析,将春江镇确定为优先风险管理区域,明确了该镇进行风险管理的优先环节,并基于量化的风险分析提出风险管理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与精准治理的需求为导向,开展湖北省荆州市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分析.基于FLEXPART-WRF模式揭示了2008—2017年荆州市PM2.5周边源"影响域"的季节气候特征,估算了大气污染物区域传输和局地排放的相对贡献,确定出不同季节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传输通道.结果表明,荆州地区PM2.5主要"影响域"为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省.不同季节湖北省外源传输对荆州PM2.5"影响域"的贡献率分别为春季50.4%、夏季33.9%、秋季42.6%、冬季43.0%和年均45.1%.春季3条区域传输通道分别为北通道(沿南阳盆地-荆州)、东通道(沿长江航道-荆州)以及南通道(沿雪峰山-荆州);夏季主要为南通道;秋、冬季分别为北通道、东北通道(沿大别山低山丘陵-荆州)及东通道.针对荆州主要3类重污染天气型的典型个例"影响域"分析表明,高压静稳型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省内贡献率达87.8%;低压倒槽型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偏南输送和本地累积,省内贡献率达55.0%;冷锋输送型PM2.5污染主要来源于北路区域传输,省外贡献率达77.2%.对于冬季重污染期间,建议重点围绕荆州本地与省内荆门、襄阳、孝感、天门、潜江、武汉、随州、宜昌及省外常德、南阳、信阳等地开展协作,加强区域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该项研究可为区域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与靶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构建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参考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EPA)的化学品事故防范风险管理指南,提出了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并将企业风险分级的思想应用到化工区风险管理中,提出了三级风险管理方案。以河南省某化工园区为例进行风险识别,将园区内企业分为3个风险级别,结果表明,在该化工园区内的19家企业中,一级风险源有2个,二级风险源有1个,三级风险源有4个。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的企业,除了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还应该从环境受体调查、公众参与、完善应急预案编制等方面加大风险管理的力度,更好地实现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遏制在孕育期,有效预防环境风险事件、减轻环境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河南省人类活动净磷输入状况,基于河南省18个省辖市(县辖市)行政单元统计数据,利用人类活动净磷输入量(NAPI)模型,核算河南省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9年人类活动净磷输入量.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1990~2015年河南省NAPI整体呈升高趋势,2015~2019年略...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河南省长时间序列的ρ(SO2)变化特征,运用MERRA-2卫星遥感资料并结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对河南省2001—2018年ρ(SO2)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2001—2018年ρ(SO2)的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高值、低值区域分别位于焦作市-新乡市-郑州市北部一带和洛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交界一带;秋季、冬季ρ(SO2)高于春季、夏季,冬季ρ(SO2)比春季、夏季高50%~70%.②2011年前,河南省年均ρ(SO2)不断上升,北部较南部增速快,年均增速为3.5~4.0 μg/(m3·a);2011年后,西北部大部分地区ρ(SO2)呈下降趋势,焦作市-新乡市-安阳市一带下降最快.③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河南省北部ρ(SO2)呈递减趋势,濮阳市及其周边下降最快,降速超过0.4 μg/(m3·a);但中南部仍呈缓慢增长趋势,增速高达0.6 μg/(m3·a).研究显示,主要污染物总量的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ρ(SO2)的下降,但不处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的地区ρ(SO2)下降速度较慢甚至略有增长,应进一步加大非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0.
一种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信息扩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区域环境风险多源、多途径和多敏感目标的特点,基于网格法提出一种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信息扩散法.该方法基于模糊集理论,可对单个环境风险源的风险值进行有效扩散.通过信息扩散获得的区域环境风险值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风险分级标准下进行聚类分析,并得到环境风险分区图.选取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和南沙镇为案例应用该方法进行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为政府部门优化产业布局、制订风险预防措施和应急管理措施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