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深。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正呈现“主角”形象。中国领导人频繁出访世界各国,加深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同时在各种联合国及区域性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在中国本土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也极大地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特别是去年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以及中国的成功“入世”更是在中国人政治生活中掀起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低碳经济中中国发展物流业的途径研究,首先介绍了在低碳经济中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在低碳经济中中国物流业存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物流业成本问题、中国物流业信息化问题、中国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问题和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问题,提出在低碳经济中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途径是中国物流业信息化程度的发展、中国物流业效率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物流业设施和技术装备发展和专业物流业人才的发展,为中国发展物流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销售规模大幅度提高,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交易日益多样化,移动网络成为交易平台,探讨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低碳经济的作用,由于B2C小订单零售模式,小企业电子商务基础差,效率较低,因此建立科学的电子商务问题,促进电商低碳发展,提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低碳经济的作用,主要是电子商务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采用公车模式,鼓励电子商务大订单交易,电子商务交易不断优化创新,提高中国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茶座”栏目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三期,刊登文章述评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在中国科学史乃至更宽泛的中国历史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颇具规模的四大学科(天、算、农、医)之一,而明末清初又是中西交通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对这一段时间中国天文学的述评,我们期望可以大致说明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也期望能从大尺度的范围内阐述一门学科的“创新”所要应对的“自主”、“外部冲击”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方方面面。这三篇文章分别是:“明末的中国天文学”、“耶稣会士来了”以及“中国天文学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外商在中国投资密度的增大,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不能只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的正面影响,还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保护中国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环境监测背景及发展的介绍,和对中国企业生存现状的了解;浅析环境管制对中国企业生存现状的限制,以及探究中国企业在环境管制下的对应战略,呼吁中国企业将当下环境技术劣势转化为未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在国际潮流中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7.
世界自然保护香港基金会,于今年五月底六月上旬,邀请了中国国家环保局、中国国家教委、英国、马来西亚自然基金会在香港米埔举办初中环境教育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中国国家环保局任耐安同志介绍了《中国的环保事业》、《中国的环境教育》、《中国环保部门在环境教育中作用》的议题;沈健同志作了《中国环境教育成功经验的介绍》.中国国家教委李树海着重介绍教育部门如何抓好环境教育工作一些理论和经验的介绍.英国、马来西亚也分别在研讨会上,介绍本国开展环境教育的成绩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近些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世界舆论的热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认识逻辑是一致的,包含了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主要关系范畴,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与全球治理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广泛传播现实,中国可以在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论研究中增强中国全球治理学术话语权、在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议程中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实践中构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林霖 《环境》2012,(6):15-17
中国丹霞是中国的骄傲,虽然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也分布有丹霞地貌,但其类型都不及中国之多之全.如何让世界见识中国丹霞的惊世美貌,使其成为举世皆知的人类宝藏,是近年来很多中国人共同的祈望. 丹霞走向世界的足音 2004年,广东丹霞山与福建大金湖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喜获成功,这是中国丹霞地貌迈向世界的一大步.自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站上,终于出现了丹霞地貌的英文专有名词"Danxia Landform"和"Danxia Geomorphology".  相似文献   

10.
水是中国最匮乏的资源之一.中国的人均可循环水资源获得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中国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大多数的水资源集中在南方,而中国人口的40%居住在北方.因此,中国北方大量人口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728立方米,相比之下,日本和泰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380立方米.在水资源丰富的美国、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更高.管理好中国稀缺的水资源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水资源紧张将成为阻碍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建设和实行水权、水市场制度,是中国更好地管理水资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美丽中国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行动的落脚点和基石。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意义,从一个关键、两个基点、三个层次、四个特性等维度分析了美丽中国的内涵特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要求,基于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分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内涵研究,提出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战略框架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英国及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状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英国的环境教育经验,提出中国学校环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水平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特点以及巨大燃煤量也导致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决定了中国必须向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中国应通过提高能源使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途径,削弱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虽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现状使中国向低碳经济发展转变的难度较大,但是发达国家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实践活动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使中国向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丽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的提出是迎接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战略选择。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把我国建成天蓝、地绿、水清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英国及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状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英国的环境教育经验,提出中国学校环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参加了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并积极履行这些条约规定的义务。履行这些国际条约需要中国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在此从中国签署的国际条约出发,分析中国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和资金机制,为探讨中国POPs行动计划的企业投融资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促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环境保护》2008,(9):14-15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基本事实.是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也是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杨朝霞 《环境保护》2013,(17):65-66
首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调侃中国的环保部是世界四大尴尬部门之一。一石激起千层浪,"尴尬环保部"一跃成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词。中国的环保部门到底面临怎样的尴尬,为何遭遇这种尴尬,又该如何走出这种尴尬?  相似文献   

19.
尽管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还有争议,但与其他领域社会力量的严重滞后相比,中国环保NGO在最近10年成为中国最活跃、最有影响的一种民间组织已是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前,NGO、民间组织等词语对中国人而言还相当陌生.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有无民间环保组织,中国代表团竞不知如何作答.而在十余年之后的2009年,中国环保NGO已逾3500家,成为目前中国民间非政府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群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林复合系统的经济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农林业资源的持续性正受到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严峻挑战。中国的经验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能够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林复合系统经济评价方法的评述,揭示出目前农林复合系统经济评价主要局限于财务效益方面,这是必要的,但考虑到农林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性,就显得很不够。最后,探讨了中国农林复合系统综合经济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