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灾害学》2016,(3)
在理论分析、文献查阅和救灾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地震应急救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然后采取问卷调查的手段,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设计了影响因素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并在全国10省28个县(市)的地震、民政、应急办等部门开展了贡献率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认知的角度,在4个一级指标中,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加强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建筑物抗震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在应急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专业救援队伍和基础医疗能力是最重要的二级指标;在专项能力和专项经验方面,民众自救互救能力、抗震救灾指挥协调机构、现场灾情获取能力、应急通讯设备、地震应急预案覆盖度、地震应急演练与培训等比较突出;在基础环境背景方面,人口密度、岩性条件、地形起伏度影响比较大。在综合排序中,建筑物抗震能力、危险源控制水平、疏散场地面积、公路密度、手机普及率、人口密度、岩性条件、专业救援队伍、是否通铁路和基础医疗能力是最重要的10个影响因素,应当作为应急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张勤  高亦飞  高娜  郭建素  王宝坤 《灾害学》2009,24(3):133-136
城镇社区是构成城镇的基本单元,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主要依托,也是城镇防灾减灾的基本单元.城镇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是地震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社区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社区地震应急能力、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和促进城镇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减灾短讯     
《防灾博览》2007,(3):45-46
山东省枣庄市拟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近日,枣庄市地震局、市建委、市民政局为加强全市地震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破坏性地震应急和综合反应能力,在完善乡镇(街道)防震减灾“三网一员”网络体系的同时,联合印发了《关于拟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意见》。  相似文献   

4.
为规范地震应急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确保地震应急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开展,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根据国务院颁发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和《山东省地震应急预案》的规定,枣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修订后的《枣庄市地震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5.
震后人员死亡快速评估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十分重要。基于震级、烈度和发震时间三个影响地震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构建三级地震应急基础情景;考虑地震人员死亡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我国1970-2015年183次破坏性地震为样本,运用信息扩散理论估算各地震应急基础情景下人员死亡率期望值及死亡率区间概率值,基于地震烈度分布图与人口密度数据评估受灾人口,进而建立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该模型对近几年发生的地震进行死亡人数及区间评估,验证模型的精度,并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模型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精度更高,且死亡人数区间评估形式使模型适用性更强,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启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GIS在山东省震后早期应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震后早期地震形势判定,地震灾情快速了解,地震监测能力汇总显示等地震应急工作,建立了山东省震后早期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实现以历史地震活动信息和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为基础,以最大概率法给出地震早期形势的判定。同时快速给出震中附近各种历史地震特点,快速给出灾害的影响范围和震区地震监测能力的统计分析结果,为地震早期应急工作提供高显示度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震应急地区系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砚  苏桂武  聂高众 《灾害学》2008,23(1):140-144
首先探讨了地震应急地区系数的概念,认为地震应急地区系数是描述各地区在遭受同等强度地震打击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紧迫性、应急重要性和应急救援强度的大小的指标;然后提取了影响地震应急地区系数的因素;继而建立了地区系数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最后,以地市级行政单元为例,计算出全国各地市的地区系数,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市地区系数的地域差异明显,东南部地区明显高于西北部地区;高值主要集中于华北平原、东南沿海和四川盆地等地区的地市。  相似文献   

8.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迅速应对这种突发性事件。开展应急演练培训,能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置和科学决策能力。应用虚拟仿真应用技术构建了虚拟地震应急演练平台,提出了系统体系结构、想定编辑器、演练控制的设计思想以及虚拟应急演练的组织方式。虚拟地震应急演练平台使演练者能够通过看地震灾害现场,做出相应决策,从而增强受训者的临场感觉,提升地震应急管理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9.
《灾害学》2007,22(3):F0003-F0003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事件,提高政府处置地震突发事件的水平,增强民众应急避险的能力和意识,陕西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6月26日在宝鸡市成功举行了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演练,这是陕西省首次举行大规模的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演练。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省政府常务副省长赵正永  相似文献   

10.
以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覆被作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利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计算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将获得的综合信息量图划分为:极高度、高度、中度、低度和极低度5级危险区。结果表明,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地区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并且具有与构造带、地震活动带展布相一致的特点,灾害点的分布与危险度分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运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为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乔波  郭建兴  贾宁  汪伟明 《灾害学》2024,(2):172-177
随着地震监测中心站深化改革,地震应急已经成为中心站的重要工作之一。面对复杂的震情形势,如何提升中心站应急能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中心站职责职能,提取应急各阶段核心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调研统计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由组织治理能力、资源保障能力、行动执行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组成的可量化中心站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发现中心站在应急培训和演练、实践经验、专业装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结合近三年地震应急事件进行分析讨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中心站应急能力建设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震后如何快速获取灾情,判定救灾重点区域,部署救援力量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根据历史地震应急处置案例,列举了地震紧急救援区域优先度判定应当考虑的主要指标,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德尔菲法筛选了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权重系数,构建了地震紧急救援区域优先度判定模型。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紧急救援优先区域与实际救援重点区域吻合,验证了模型可靠性和实用性,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的调配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严佩升 《灾害学》2021,(4):96-100
研究金沙江流域云南段地震灾害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办法,提升该地区地震发生时救援能力以及应灾、防灾、救灾能力。通过定量确定人口风险性分布多维度识别的风险性影响因子,其中人口易损系数着重探讨人口分布、人口老幼比例、人口迁移,获得地震灾区人口分布规律,确保该风险因子足够精准。赋权各风险因子构建风险性识别模型,使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获得地震人口风险分布结果。运用ArcMap软件,计算地震灾害中包含的人口因素,构建研究区域发生地震时的人口风险性分布图,在图中将人口高风险分布区划分出来,以便该地区有关部门使用该办法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4.
从总结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处置中的问题入手,结合一些大地震应急中的教训,提出了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应急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ESDA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中型城市热岛效应愈显严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计算各因子作用及温差,以长沙市为例,研究了城市热岛分布、热岛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城区人口密度、用地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热岛及热岛区域人口呈集聚分布;(2)地块间的温差与用地类型及人口密度有密切联系,商服公共设施用地上的人口密度与热岛强度呈正相关性,工业热源地区该关系则呈二次方程曲线形式;(3)人口密集、建筑紧凑的街道在人口密度超过200人/hm2后将有可能形成新的热岛。(4)商服公共设施和工业热源因素对城市下垫面热量有互生性及放大性。  相似文献   

16.
街道社区既是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危机治理的基本单元。加强街道社区地震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尤为重要。北京市街道社区地震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许多方面具有示范效应,但在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以及恢复重建等方面仍存许多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在分析地震应急管理机制现状基础上,对街道社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以便促进我国街道社区地震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曾穗平  杨帆  田健 《灾害学》2023,(2):134-140+162
选取天津高密度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Modis遥感影像的气溶胶反演,构建空气污染“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性”的评价框架,解析承污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规律。结果表明:暴露度分布整体呈现由中心到外围“圈层递减”的空间格局,高暴露度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内六区”;敏感性主要集中在南开、河西、和平三个区域,时空分布格局整体呈现“中心聚集,四区分散”的分布特征。适应性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及较高值区分布较为集聚,主要集中在和平、南开、河西、河东等核心区域;低值区分布在北辰、东丽、津南、西青等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研究区的承污脆弱性具有空间分异现象,表现出从中心到外围“低-中-低”的分布特征;暴露度等级、敏感性、适应性分别与人口密度及城市路网密度、老年人口及女性人口密度、医疗服务及社会教育经济资源拥有度有关。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不同脆弱情景,针对性提出调整土地结构、确定生态安全距离、控制开发强度、优化绿化系统、调配公共配置、增设应急场所等韧性策略,旨在为空气污染韧性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地震应急宣传是防震减灾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现场应急宣传因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时效性,在灾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实际意义,尤其是在安抚灾民情绪、传播科学知识、减轻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和缅甸7.2级地震为例,对地震现场应急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讨研究;从方案编写、流程设计、模板化宣传单制作等几个方面规范和强化了现场应急宣传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对云南地震现场应急宣传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现场应急宣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20.
依法做好地震应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廷宏 《灾害学》1995,10(2):94-96
本文结合当前地震形势及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社会性、广泛性,对《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作了阐述,进而论证了依法搞好地震应急总工作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