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灾害学》2019,(1)
在地球工程对中国极端降雨致灾因子危险性影响的研究基础上,采用BNU-ESM模式的地球工程(G4试验)和非地球工程(RCP4. 5)日值降雨数据,以日均值降雨量的95%分位数定义极端降雨事件。同时结合IPCC SSP3情景下的中国分省人口数据,评估了中国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并对两种情景下的风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球工程能够有效降低中国整体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且实施期间的降低作用高于实施结束期。两种情景下中国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的区域差异增大,地球工程未能改变中国极端降雨灾害受影响人口风险的相对格局,表明在当前Geo MIP模式设定的地球工程实施当量下,人类能够有效降低气候变化风险,且不影响区域气候相对格局。  相似文献   

2.
非常规突发极端洪水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性政府、保险市场和公众合作的我国极端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模式,从服务供应链的角度,提出非常规突发极端洪水灾害风险应急金融保险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结构,建立经营性政府主导下的Stackelberg博弈协调优化模型及其数值仿真,有效地解决非常规突发极端洪水灾害风险应急金融服务供应链的协调与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使用度值定性分析灾害演化网络的局限性问题,为了使灾害演化风险分析结果更准确,提出了一种将灾害演化网络与风险矩阵有机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灾害演化网络结构特征和风险组成的理论基础上,考虑节点自身风险水平和灾害演化系统的综合风险水平,基于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两大因素引入风险矩阵法,对灾害节点风险水平进行量化分级,并通过...  相似文献   

4.
我国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区域广、易灾区高度重叠等特点。传统设计方法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仅考虑单一灾害作用,忽略了多次、多种灾害间的耦合效应,这势必对基础设施安全性、区域城市韧性等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开展多种灾害间联合概率分布研究及结构抗多种灾害联合作用下的全寿命风险评估和设计方法研究,对提升我国工程结构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区域广、易灾区高度重叠等特点。传统设计方法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仅考虑单一灾害作用,忽略了多次、多种灾害间的耦合效应,这势必对基础设施安全性、区域城市韧性等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开展多种灾害间联合概率分布研究及结构抗多种灾害联合作用下的全寿命风险评估和设计方法研究,对提升我国工程结构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适应性的发展阶段、适应性定义的多重属性和解析、适应性分析的模型和方法及国内外自然灾害适应性的研究进展。适应性的研究方法一般归为案例分析和数学模型两种。研究表明:国内外自然灾害领域的适应性研究主要侧重于社会经济的响应,尤其是农场(农户)尺度的适应决策和风险感知,然而,从自然灾害系统角度的适应性评价研究比较少。适应性在灾害领域的评价案例多作为脆弱性评价的一部分而存在。适应性研究首先要明确空间尺度,不同尺度所使用的适应性指标各有不同。适应性是局地具有的特征,尺度过小数据制约就越大,尺度过大需要考虑基本单元之间比较所用到的适应性指标灵敏程度。  相似文献   

7.
顾湘  周灵 《灾害学》2024,(1):152-157
气象灾害治理往往涉及多部门主体应急联动,当前治理环境复杂多变,如何提升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效能成为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基于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效能提升的质性研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我国2008-2022年间的21个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不构成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效能提升的必要条件;(2)高水平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效能提升路径可以归纳为“法制—资源双重驱动型”“法制—主体全面驱动型”和“法制—资源全面驱动型”3种类型;(3)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信息共享和主体协调构成的条件配置可以与事件影响和主体协调构成的条件配置通过等效替代的方式提升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效能。  相似文献   

8.
边坡滚石运动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边坡滚石是在山区基本建设中常遇到的一种工程灾害,其防护结构的设计依据主要是边坡滚石的运动轨迹,因而要对这种灾害进行防治,首先要确定滚石的运动轨迹。分析了几种主要形式的边坡滚石运动,考虑控制滚石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工程的角度建立了一套计算边坡滚石运动轨迹的计算公式,并对影响滚石运动的碰撞恢复系数、滚动摩擦系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灾害应对能力现有理论基础,构建基于"认知-响应-备灾"的KRP模型,采用熵值法评估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采用二分法,将受访者分为高、低水平灾害应对能力组,运用对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结合居民个体特征探讨灾害应对能力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区域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处于中低水平,日常备灾能力是影响居民灾害应对能力的关键因素;(2)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呈现个体差异性,学历、年龄等因素对个体差异性影响较大,其它个体特征因素影响较小;(3)高、低水平组居民的灾害应对能力整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特征,其能力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常备灾能力,其中住宅防灾和应急物资准备情况为关键影响因子。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结果,为我国宏观防灾规划管理和居民灾害教育提供政策建议,有助于区域居民灾害应对能力及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寇龙斌  赵晗萍  薛莹 《灾害学》2023,(4):204-210
灾害事件发生后,区域内应急物资运转能力易受打击,各城市应急物资保障性能出现波动甚至失效,严重阻碍应急救助与灾后恢复。有效评估区域内应急物资保障能力,需要充分考虑受灾区域与周边区域的物资动态调配效率。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资调配网络韧性的区域应急物资保障评估模型,用于分析灾害打击后城市应急物资保障的时间—性能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西藏地区的物资和交通现状,构建区域协同与自上而下两种物资救助模式下的应急物资调配网络,对不同网络结构下西藏地区物资保障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探索最适合西藏地区的应急物资救助模式,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生计维度研究种植户对猕猴桃物候期内气象灾害的感知及适应策略的影响因素。物候期内气象灾害的感知对种植户适应能力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别生计资本对于种植户采取适应策略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自然资本通过提升家庭生计基础显著影响种植户采取越冬期冻害、芽膨大期冻害适应策略;物质资本通过改善家庭生产物资形式影响种植户采取越冬期冻害适应策略;金融资本通过拓宽家庭金融收入渠道等方式显著影响种植户采取越冬期冻害、芽膨大期冻害、高温日灼灾害适应策略;社会资本通过丰富家庭同质性和异质性社会资本显著影响种植户采取夏季干旱适应策略;人力资本则通过提升家庭整体教育质量并推动再生产能力显著影响种植户采取芽膨大期冻害与秋季连阴雨适应策略。最后,建议政府应通过提升种植户获取气象信息能力、加强举办农业培训等技能学习活动、完善农业组织建设等措施以提升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2.
《灾害学》2019,(2)
传统的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灾害预警平台通过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时采集环境数据,数据由GPRS网关节点传输到远程监控中心,并进行数据分析与预警,没有对数据进行汇聚处理,无法解决数据间的规约问题,预警效率和准确率等性能均较低。设计基于数据挖掘的灾害预警云计算平台,平台整体结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平台通过数据汇集调度模块对实时环境信息数据进行汇聚,解决不同数据间的规约情况;利用灾害事件触发模块根据各环境信息监测站获取的实施环境信息对比标准信息得到的灾害情况,将灾害预警等级划分为五级。平台软件中设计灾害事件触发检验流程,并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并行化技术缩短数据挖掘时间,提升灾害预警时效性。实验证明,所设计平台在保障有效进行灾害预警的同时,平均传输速度为7.97 byte/s,平均传输时延为13.13 ms;CPU占用率为28%~34%,内存占用率为9%~19%,且准确率较高、稳定性佳。  相似文献   

13.
陕西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修正了陕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农作物气候适应性域;利用Delphi、VC 、VB与SQL Server等开发工具,开发了一套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管理、农业气象成灾条件分析、农作物全程气象适应性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组成.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21,(3)
针对目前在设计洪水灾害易发性评价系统时由于没有分析洪水灾害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导致洪水灾害易发性评价准确率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洪水灾害易发性评价系统设计。首先设定系统的整体框架,并对其框架中的功能模块进行具体描述,再将获取的洪水灾害信息数据进行离散化计算,构建洪水灾害的数据训练集与数据验证集,将构建的数据集输入系统中利用关联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关联性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排列,以此完成对洪水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系统在对洪水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时Kappa系数、正确率及AUC的值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该系统对洪水灾害易发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如何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稳健的灾后应急救援策略十分必要。基于此,将惩罚成本和恐慌心理新概念纳入灾后应急救援决策研究,构建政企协议应急救援决策模型,剖析政企合作灾后应急救援的效用机制与策略选择,并借助数值算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惩罚成本分担行为和灾后民众恐慌心理程度对灾后应急物资救援效率均存在显著性作用关系。其中,惩罚成本分担行为在分散决策下强化政府统筹调控功能,驱动协议企业完善升级,是促进应急救援系统发挥整体效能的能动因素。而民众恐慌心理程度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情形下均表现为消极制约作用,缩减应急物资服务需求,阻碍应急治理体系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影响山区民众台风灾害避灾行为的因素,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浙江南部山区丽水台风灾害易发地区的人群,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影响因素和避灾行为的相关性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响山区民众台风灾害避灾行为模式的因素有信息接收、灾害知识和社会支持。影响因素与避灾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得到了以影响因素自变量和避灾行为模式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说明通过干预和改善民众的信息接收、灾害知识和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利于引导民众采取适应性的避灾行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政  孙昭民 《灾害学》1998,13(1):88-91
在分析影响灾害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以具体灾害实例着重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指出社会因素影响灾害主要通过影响灾害源,承灾体的防、抗灾能力,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损失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是我国台风登陆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台风不仅直接对房屋建筑造成严重破坏,还可能会造成海面上涨引发风暴潮灾害,房屋在两种耦合灾害下易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为探究台风?风暴潮作用下房屋的物理脆弱性,对海南省遭受台风灾害最严重的东海岸村镇砌体房屋进行了调研。首先基于受灾房屋资料的分析,确定了砌体房屋的建造特征和主要的破坏模式,并以风速和潮水淹没深度表征灾害强度,随后基于力学性能分析了砌体房屋的台风物理脆弱性,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建立了台风与台风风暴潮灾害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定额清单法建立了台风?台风风暴潮灾害作用下房屋经济损失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砌体房屋在台风?风暴潮灾害下屋盖和墙体破坏严重,其中台风经济损失占主要部分,台风?风暴潮经济脆弱性曲线呈两段屈服平台分布。通过该地区砌体民房物理脆弱性分析,旨在为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Palmer旱度模式的建立——2010年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春季云南省发生了特大干旱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按照Palmer旱度模式的思路,利用云南省的气象和土壤数据,建立了云南省的Palmer旱度模式。通过将计算得到的Palmer指数值与云南省的实际旱涝灾情历史记录进行对比,发现所建立的Palmer旱度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云南省的旱涝情况。基于该模式对2010年云南特大干旱灾害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干旱灾害是云南省30年来干旱变化过程中的一次突变。而且结果显示,在2010年的云南干旱灾害中,严重干旱地区整体呈现东西走向的空间分布,极端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20.
陈香 《灾害学》2007,22(3):6-10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脆弱性的诊断思路。通过分析,建立了台风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害发生以后的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构建了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并以福建县域为单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过程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系统脆弱性呈上升趋势,空间上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有从东部沿海向西部扩展的趋势。反映台风强度和福建人口、经济地区差异显著,建议应该制定区域综合减灾模式,逐步降低脆弱性,提高防御台风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