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是“贼”?     
<正>"我不是‘贼’,真的不是我呀!"刘世博尖叫着抗议。"不是你,还是我吗?"蔡雨锐反驳。"我看是刘世博贼喊捉贼!"周婉婷大声道。不要误会,我们是在玩"官兵捉贼"的游戏呢!这个游戏的规则如下:每组四人参加,抽签决定角色。"捉"负责从其余三个人中找出"贼"。"官"负责惩罚被找出来的"贼"或找错"贼"的"捉"。"兵"负责执行"官"的命令。当然,在"官"和"兵"的掩护下,"贼"要努力蒙混过关,这就增加了游戏  相似文献   

2.
幸福的家庭     
<正>在家里,妈妈是至高无上的"王母",我是骄傲的"小王子",爸爸呢,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每天,"王母"一声令下,"老百姓"就开始"服务"——为"王母"和"小王子"端茶倒水。表面上"老百姓"很顺从,其实一转身就说"王母"的坏话:"你看看你妈妈,总说减肥,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机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本文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梳理,从效用论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发展各阶段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种财富的认识转变,指明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条件,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存在的障碍进行剖析,提出了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乐学思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之一,是儒家思想特别是"乐"的境界文化和人生哲学在学习上的表现。"乐"是"著于心"的"内乐"或"本心之乐","学"是基于"知之""好之"上的"己有"之物、"自得之学"。乐学思想认为,学习可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乐学是学业成功的要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还是评价教学成效和良师庸师的一个重要指标。乐学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启发诱导、"学""习"结合、"兴其艺"、"见意趣"、知之好之、"乐""勉"相济、"乐教"感染等。  相似文献   

5.
流行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根本对立,但人们从未探讨这一对立的深层认识论意义。实际上,这一对立不过是人类认识两种理路的区别,即哲学与科学两种研究路径的分化。"辩证法"具有逻辑思维的内在本质,这种本质并不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而改变,因而把"辩证法"区分为"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并不具有本质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也是把哲学辩证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但这种应用也不改变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本质在于"反思"而不在于"反映",辩证法本身即具有"颠倒"性质,由此才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认识论与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教师编写"导学案"要充分"吃透"教材,"灵活"使用教材,要学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知识的"讲授者",变成了课堂的"引领者""倾听者""帮助者"。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关于"印香"、"至公"、"素华"、"鱼须"、"鱼鬚"、"鱼须笏"六个词条的解释,或不准确,或有疏漏,或错误,有些书证也欠当。文章以文献为依据,一一予以辨析,并提出商补意见。  相似文献   

8.
鱼脍兴起于先秦,盛行于汉魏至宋元,衰微于明清,其本质是生食,与中国主流饮食中的熟食相对。以结构人类学中"生"与"熟"的二元关系为分析框架,对鱼脍兴衰流变进行"生/熟"汉文化社会深层次的探析。生食的"脍不见血"曾让鱼脍无限接近熟食文化,受到古代各阶层民众的追捧。然而,生食始终难以克服"自然"和"他者"的历史局限性,如今中原地区鱼脍的祭祀和饮食功能已被弱化,鱼脍发生"中心——边缘"转移,表明"生"与"熟"从并存走向对立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野"最早起始于先秦儒家时期,与"文"、"礼"相对;后受庄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历代文艺作品及其批评领域,逐渐发展出"疏野"、"野趣"、"野逸"等子范畴,蕴涵着丰富而多元的内涵维度。历代文人对"野"范畴的审美偏好体现在绘画领域,形成了笔墨技法方面简洁淡雅的"疏野"技巧、艺术风格方面涵韵丰赡的"野趣"追求以及艺术追求方面的"野逸"品格,呈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特有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崇野尚野,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文化内核之一,也成为文人画作为东方艺术区别于西洋画作的主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既是"无废城市"建设的试点探索期,也是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无废城市"建设的过渡时期。"十四五"时期,如何进一步做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全面总结了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根据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固体废物治理能力等新要求,从深度、广度和融合度三个方面提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的发展方向。最后本文提出制定《"十四五"无废城市试点实施方案》,谋划启动第二批"无废城市"试点,建立国家级"无废城市"试点交流平台等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声音广场     
《环境》2014,(11)
正《南国早报》:退出"倒数第一"实在不值得"喝彩"如此所谓的"喝彩",委实太过雷人。仅仅为退出"倒数第一"这样一个"目标"而"喝彩",显得"没有追求"、"没有出息"——即便退出"倒数第一",但邢台的空气质量依然不容乐观。在这种背景下,邢台市环保部门依然要为退出"倒数第一"喝彩,甚至有一种"沾沾自喜"的心理,无疑显得可笑,甚至会为当地空气质量的真正改进、雾霾的有效治理带来阻碍。这不,环保部公布的最新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数据显示,10月10日,邢台市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崛起日益重塑受众的收视习惯,人们从客厅逐渐转投PC、移动终端。网站自制剧进一步瓜分影视剧市场,其中代表作《万万没想到》凭借其"草根"立场、"自黑"叙事和"吐槽"表达,赢得了5.6亿播放量和大批"死忠粉"。同类影视剧的爆红表面看来是"屌丝"的胜利,但背后主创和营销团队都带有明显的"精英"色彩,实为"精英"对"草根"文化的征用。  相似文献   

13.
陈宇 《环境保护》2012,(15):53-55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关于噪声侵权的投诉案件也日渐增多。通过对噪声侵权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区别"噪声干扰侵权"与"噪声污染侵权"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噪声侵权"从形式上看仅仅是被冠以"噪声"之名,是对"侵权"加以形式限制,但实践中绝不能忽视这一限制对"侵权"行为性质的影响。我们通常将"噪声侵权"归于"环境侵权",然而"噪声侵  相似文献   

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是绿色发展的真正要义。"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关键是实现有效率、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换,应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基础和方向,构建绿色生态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绿水青山"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教法"环节的指导,把"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由"学"体现"教"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16.
<正>"绿色作文"来源于"绿色食品"的概念。"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在自然状态下生成的健康食品。从这个概念延伸开来,"绿色作文"意味着没有矫饰,没有大空,没有各种条条框框。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化,放松学生的精神,使学生的作文充满活力,让学生的各种情感和思路自然地流露出来。这是"绿色作文"的本身意图和真实意义。"绿色作文"追求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个性。"绿"的实质是"真",这种"真"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来源于对书籍阅读的  相似文献   

17.
<正>在"异宠"界,有一句话特别有名:玩得就是心跳!不信你去搜关键词,保证看到大部分"异宠"的图片,绝对会"当下一惊""心头一跳"。因为那些被简称为"异宠"的异域宠物,大部分都外形奇特而又少见。可是,偏偏这些"怪异"动物,被少部分人当作猫、狗一样的宠物来饲养和观赏,难免会让人"敬而远之"。其实,不怪大部分人拿着"有色眼镜"看"异宠"以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生态保育严重滞后,亟需确立"生态立国"战略,全面推进生态保育的主流化。为此,建议在"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增列建设"生态健康型"社会的内容;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上增设"改善生态"的基本国策;在法制保障上制订"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生态保育法"和"湿地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法律体系的生态化;在监管体制上组建"生态建设部",革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不能把握自如。"喜欢"触及感情,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学习不累。  相似文献   

20.
朱熹和王阳明对《春秋》的评价大致相同,他们都肯定《春秋》的价值,认为其中蕴含圣人之道。换言之,朱熹和王阳明都将《春秋》中的"大义"视为"天理"。但是,朱熹和王阳明对《左传》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朱熹认为《左传》是理解《春秋》和探知"天理"的必要文献;王阳明认为《左传》所载的内容尽是"人欲",不值得提倡。他们之间的差异源自于对"格物致知"理解的不同。朱熹倡导"即物穷理",《左传》即是"物",《春秋》中的"大义"则是"理";王阳明推崇"致良知",《春秋》中的"大义"作为"良知"应当向内自求,而非在《左传》这种"外物"上做工夫。他们"格物致知"论的不同也影响其解经方式,朱熹强调从礼法入手,王阳明则以正心为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