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宝鸡12个县区1961—2016年的降雹资料、防雹炮点分布和耕地防护资料,结合宝鸡市DEM高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分布等地理信息基础数据;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各县市农业人口占比、耕地面积占比、农业生产总值占比、人均GDP等社会经济资料;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3个评价因子,利用ArcGIS的空间栅格计算、自然间断分类和图斑合并等功能进行宝鸡市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宝鸡市冰雹灾害风险以中、高度风险区为主,多出现在北部低山区和台塬区,其中陇县雹灾风险指数最大,城市中心区以及南部高山区以低风险区为主。  相似文献   

2.
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当前灾害研究领域的主要难点之一。以经济发达、灾害频繁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选取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分析单元,以人类生命体作为受灾对象,尝试进行了区域多灾种综合风险度分析。致灾因子方面选取地震、台风、洪水;选择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交通状况、通信设施和医疗状况等构建脆弱性评价指标,以人口密度作为承灾体暴露性指标。以历史上各致灾因子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为权重依据,将各致灾因子进行加和得到多致灾因子的危险度指数;使用熵值法对脆弱性的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出脆弱性指数。将得到的多致灾因子危险度指数、承灾体脆弱性指数和暴露性指数合并,得出各县的人类生命多灾种综合风险度指数。结果表明:高风险度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台州市的南部。所得风险度指数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内各县区人口受到多灾种综合影响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旱灾的形成是降水不足或不均与农业生产系统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承灾体脆弱性的高低会起到“放大“或“缩小“灾情的作用,因此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是抗灾减灾的主要和有效途径.选择湖南省鼎城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灾前期-灾中期旱灾的形成过程及其与承灾体脆弱性的关系,分别针对轻度干旱和中重度干旱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法对水田-水稻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的承灾体脆弱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脆弱度由高至低排序为西北岗地区、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平原/岗地区、东北湖/平原区,这一分析结果与实际灾情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通过分析脆弱性分布规律和变化原因,发现地形和灌溉分别是影响灾前期和灾中期承灾体脆弱性的最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减灾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震灾害风险是指破坏性地震(Ms≥4.7)对生命财产和经济活动造成的风险期望值。在搜集辽东半岛地震地质和震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地震危险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角度,从地震强度,地震频率,人口,经济暴露性,断裂带敏感性等5项指标,对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辽东半岛地震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海城-大石桥、丹东-东港、普兰店-金州3个区域。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四个维度遴选21个指标,构建县城抗涝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运用熵权TOPSIS法构建县城抗涝韧性评价模型。通过OAT法对指标权重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指标权重的合理性。进一步地,定量评价2009—2020年江苏省41个县城的抗涝韧性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江苏省县城抗涝韧性表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2)江苏省县城抗涝韧性呈现“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格局;(3)江苏省县城抗涝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其中热点地区集聚在苏南地区,冷点地区出现在苏北地区,并且冷点地区在研究期内呈现“沿海—内陆—沿海”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区域,但附近海域存在有多个潜在海啸源,海啸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本文应用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PTHA)模拟沿海地区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最大海啸波幅分布。同时构建了东南沿海地区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海啸危险性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分析结果作为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方案。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城市处于海啸高风险,如香港、澳门,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接近3 m,承灾体的暴露性属于最高水平,脆弱性水平较低。靠近台湾海峡的福建省区域部分城市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如泉州、厦门等,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超过2 m,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都属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承灾体的社会属性两方面出发,选取降雨量、水系及地形作为洪灾危险性评价因子,人口密度、平均GDP及平均播种面积为洪灾脆弱性评价因子,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研究区洪灾危险性区划图、洪灾脆弱性区划图及洪灾风险综合区划图。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江苏片大部分地区的洪灾危险性较大,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洪灾危险性程度明显大于湖西区,尤其是阳澄淀泖区;经济发达的阳澄淀泖区、武澄锡虞区的洪灾脆弱性比湖西区大;洪灾风险程度较大的地方分布在地势低平、河网密集的阳澄淀泖区及武澄锡虞区的东部,随着湖西区经济迅速发展,洪涝灾害的风险也将增大。  相似文献   

8.
建议了一个较简单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福建台风灾害危险性、脆弱性和风险进行评价,应用Mapinfo7.0软件,编制了福建台风灾害风险分布图。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这一地区应该采取预留高风险区,与“台风灾害风险”共存的对策,提高台风预报准确性;承灾体脆弱性高值区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厦门、泉州、福州、莆田和漳州等地,还零散分布在三明、龙岩等地级市,这些地区应该采取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防御台风灾害能力和人口素质等对策,以降低承灾体脆弱性;风险高值区位于闽南沿海的漳州、长泰、龙海和厦门市,闽中的泉州东南沿海、莆田市和福州东南沿海,这些地区应该成为福建省防御台风灾害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9.
承灾体的暴露度水平是影响灾害风险和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历史热带气旋风场、降水、风暴潮和海浪四类致灾因子的网格数据计算重现期表达致灾因子危险性,以沿海县为研究单元,分析1980—2015年中国沿海10 km范围的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GDP的变化。基于危险性变化和海岸线变化,研究1980—2015年中国沿海10 km范围的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GDP在不同危险性等级下暴露度水平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灾害危险性总体上风雨综合危险性大于潮浪综合危险性;1980—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灾害暴露度水平在时间范围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承灾体受热带气旋大风、降水的影响大于受风暴潮、海浪的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危险性在0.99置信水平下除了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海浪危险性有上升趋势,海南省南部沿海地区海浪危险性有下降趋势,其余地区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由于总体危险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因而承灾体量的变化是暴露度水平变化的关键,也是造成中国沿海地区因热带气旋损失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HOP模型及其方法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宜昌地区为案例,依据该地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资料、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对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地质灾害暴露、社会脆弱性及区域综合脆弱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点状分布特征的地质灾害不同于呈面域发展的其它类型自然灾害,灾害暴露水平不完全由地质灾害发育水平所决定,人口分布特征对灾害暴露有显著影响,其区域脆弱性的高低主要受灾害暴露水平控制,同时受到社会脆弱性的影响。地质灾害区域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宜昌地区的防灾减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从技术减灾角度分析,应综合比较分析工程防治、资产转移与人口迁移这三者的技术可行性与技术经济性;从政策减灾角度分析,应更加关注区域脆弱性更高的地区,防灾减灾的政策制定、资金投向与人力资源配备等需根据区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做出规划与调整。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宝鸡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研究对于减轻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损失和提高应灾恢复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选取涵盖自然灾害暴露性、敏感性及恢复能力的社会经济指标,利用组合赋权法对陕西省宝鸡市各县区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区域人口、经济密度及财产数量是影响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区域的人口结构及社会结构决定了其对自然灾害的敏感程度;宝鸡市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辖区范围的金渭两区,而陈仓区和凤县是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较低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根据灾害系统理论,以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干旱灾害为例,分别从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载体的脆弱性3个方面,选取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类型、水资源、降雨量、人口密度及耕地面积等指标为旱灾风险评估指标因子,利用熵权法确定各因子权重,建立武陵山片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风险区划,为武陵山片区区域防灾、减灾和区域扶贫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区域整体处于中、高风险区,空间分布呈东南-西北向条带状分布;东南区域处在干旱灾害高风险区,西北区域处在干旱灾害中等风险区,而东北区域处在相对较低的风险区。  相似文献   

13.
陈香 《灾害学》2007,22(4):66-70
根据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福建省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和M ap info技术,重建了1980~2005年福建台风灾害时空动态格局。研究表明:福建台风灾害年际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内80%左右集中在7~9月份,群发性强。空间上集中在沿海地区,灾情明显存在3个高值中心,即闽中的莆田、福清、长乐和平潭,闽南的漳浦、云霄和诏安,闽东北的霞浦和福鼎;致灾因子与灾情灾次比空间分布错位,体现承灾体脆弱性对台风灾害的影响。分阶段研究表明: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变化不太明显,但灾情呈明显增强趋势,进一步反映环境不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对台风灾害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孙忠  庞磊  卢钖钖 《灾害学》2024,(1):89-95+1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成环境变化较大,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不足,为提高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从灾害构成要素“源头——根本——基础”及形成机理出发,对孕灾环境、承灾体及致灾因子协同考虑,对灾害风险评价,因此构建了“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及致灾因子危险性等多维空间耦合模型”,并建立了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法的灾害风险测算新方法,并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灾害风险总体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不同区域灾害风险差别较大,不同时期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孕灾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均有较大影响,灾害风险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世界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包括人口死亡风险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以50a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世界致灾因子强度的指标,利用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建筑物易损性和建筑倒塌造成人口死亡的可能性,构建了各个国家的地震灾害人口死亡易损性表,并以人口密度作为承灾体暴露度,进行人口死亡的风险评估。将GDP数据通过投资率转化为社会财富,以此代替GDP作为社会经济承灾体,计算不同致灾因子强度下的经济损失率,进行地震灾害经济—社会财富损失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世界地震灾害人口死亡和经济—社会财富损失风险的分布总体格局与致灾因子的空间分布一致,但局部与承灾体的总量分布及其易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候变化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以青海东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海东部农业区22个县区的20个气象、农业、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等级化等数学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的评价,再通过分析承险体的内在脆弱性,将气候变化和内在脆弱性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了青海东部干旱脆弱性等级。结果表明:在目前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脆弱性最高的是民和、化隆,较高的是城中、城北区、湟中、大通等四县区,门源、互助、同仁、同德的干旱脆弱性中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旱灾的风险管理模式、倡导节约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干旱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选取淮河干流区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的9种脆弱性指标,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体系,运用Arc GIS与Mat Lab软件实现面积权重法、面积占优法、中心点法和长度占优法对各脆弱性评估指标的格网化表达;利用熵值法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值并进行4种算法下的脆弱性评估。结果表明:(1)面积权重法是单指标格网化过程中的最优算法,格网化结果与源数据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小。(2)4种算法得到的格网化结果均无面积损失,面积权重法对所得评估结果的极值有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所得脆弱性评估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与实际灾损情况一致。(3)淮河干流区暴雨洪涝灾害承灾体脆弱性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中高值区域主要沿高值区的两侧向东西扩展,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两角。  相似文献   

18.
利用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法构建了气候变化对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脆弱性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的定义及灾害风险的理论建立了马铃薯脆弱性综合指数评估模型,通过分析主产区的敏感性、适应性来评估脆弱性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马铃薯生产脆弱性分布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分布特点.以乌兰察布市中部、呼和浩特市南部、包头市南部及锡林郭...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森林资源丰富,旅游经济特征突出。本文采取实地调研与数据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神农架1978年至2016年人口、农作物、房屋、直接经济灾害损失的年际趋势,及区域内各乡镇人口、农作物、经济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研究发现,该区灾害损失呈现逐步平稳、降低趋势,极端气候导致多灾并发、交替呈现,承载主体暴露度与脆弱性具有一定关联性,但乡镇之间存在灾损差异、不均衡状态。当地政府应加强监测分析预警;结合长期成本效益,降低易灾区域人口暴露度;结合神农架退耕还草、还林工程,在风险隐患较大的区域进一步增加植被覆盖度;发展旅游经济、拓展碳汇存储经济价值,增加灾害应对和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重庆地区不同季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重庆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结合相关气象、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完成重庆不同季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结果表明:(1)重庆各类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均表现在重庆西北部和东北部偏东地区较高,其中东北部的巫溪均为高危险区,而重庆东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的危险性较低。(2)干旱孕灾环境脆弱性的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重庆东北部的城口、巫溪、巫山、奉节和西南部的綦江、南川、武隆、丰都、石柱,而西部和东南部的彭水、黔江、秀山大部地区脆弱性较低。(3)干旱承灾体暴露性在东南部的彭水、黔江、秀山大部地区较低,而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大部地区为高暴露区。(4)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在主城区及涪陵、万州城区周边为次高和高能力区,而重庆东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地区为低能力区。(5)重庆不同干旱灾害风险在东北偏东地区的风险性均较高,其中巫溪均为高风险区,而东南部和中部偏北地区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