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分监测是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考虑到现有监测方法不容易得到垃圾内部的水分分布情况,本文将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ERT)用于监测生活垃圾在厌氧填埋初期的水分分布和运移过程研究.通过建立室内厌氧填埋模拟柱,应用取样分析、时域反射传感器(TDR)、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等方法对生活垃圾在厌氧填埋条件下初期两个月的降解和水分变化过程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生活垃圾处于好氧降解过渡至厌氧降解的阶段.随着垃圾的降解,含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在第30d之后,柱体内部存在明显的水分运移现象.在柱体下部单元层中,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得到的垃圾电阻率值与时域反射传感器(TDR)测得的体积含水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根据电阻率与体积含水量的拟合公式,得到了柱体下部单元的含水量分布和储存水量的变化过程.储存水量的变化过程与质量含水量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两者之间的可决系数达到0.9488.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在厌氧填埋初期,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可以用于监测垃圾堆体内的含水量分布和水分运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开展卫生填埋场中的黏土衬层密实性试验研究对填埋场的工程设计和后期运营具有现实意义.黏土压实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孔隙率的减小,并改变黏土的电阻率,为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衬层密实性中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理基础.文章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三种装置(测深、温纳、偶极-偶极)进行对比测量,通过电阻率成像技术对压实黏土的电性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天然状态下,盐渍土为较好的地基,一旦因自然条件的改变就会产生严重的溶陷、膨胀和腐蚀,使建筑物裂缝、倾斜或结构被腐蚀破坏.本文主要从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法的探测精度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瓜州干河口风电场盐渍土所进行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和地质雷达法无损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对比,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对盐渍土的检测效果较地质雷达法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垂直柔性防渗帷幕的电学破损检测的可行性,该文通过系统分析垂直防渗帷幕的结构特征和漏洞特征,得出漏洞对其附近介质电势的影响,并分析漏洞检测方法,基于现场实验数据对模拟漏洞和实际漏洞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验证后的数据结果讨论了电法在垂直柔性防渗帷幕渗漏检测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该电法可以清晰地通过判断数据异常点(极大和极小值点)对漏洞位置进行定位,适用于垂直柔性防渗帷幕HDPE膜铺设过程的完整性检测,文章分析了检测传感器间距、供电电极到HDPE膜的距离、检测传感器到HDPE膜的距离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但场地介质不均匀性和地形差异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因此该方法无法完全克服上述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依据垃圾填埋场渗漏污染特点和高密度电阻率的技术原理,能够为人们准确探知渗漏点位、污染程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为垃圾填埋场防渗和节能环保措施的选择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何思远  郑军  金琳  陈晴  韦林  李伟  李永涛 《环境科学研究》2018,31(10):1803-1810
城市垃圾填埋后,降水或地下水往往对垃圾产生淋滤作用,使得垃圾中的污染物溶解或悬浮于渗滤液中,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检测渗滤液污染范围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武汉市长山口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特征,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测深法监测受污染区域范围及扩散规律,利用化学元素分析方法探究产生电性差异的原因,开展不同时空的渗滤液迁移监测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同体积的不同液体(填埋场渗滤液、自来水)在迁移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相同位置渗滤液污染的土壤视电阻率明显比自来水浸入的小得多,其量值为自来水的1/5左右.②通过对渗滤液样品的导电粒子分析发现,污染土壤出现的较低电阻率主要是渗滤液中存在的多种导电粒子所引起.③渗滤液扩散过程可以分为2个阶段.渗漏初期,污染液主要是作横向迁移,此时采用电阻率测深法可有利于快速检测出渗漏点位置并加以防治,从而减少损失;渗漏中后期,渗漏点周围土壤含水饱和,渗滤液加速向下迁移并扩散至深部原始地层.研究显示,电阻率测深法可有效地监测渗滤液迁移、划分和评价土壤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7.
地球物理的方法是检测环境污染场地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该类方法存在检测灵活性差、时间间隔长、检测效果差等缺点。论文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分布式电法系统来检测环境污染场地。从分布式电法系统原理入手,通过硬件设计及实现,同时结合现有成熟软件,对设备系统进行研发及试验。该新型分布式电法系统采取全通道、多极距的数据采集方法,通过三维数据采集、管理、反演及解释精确反映出污染场地污染范围。通过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分布式电法对污染导电模型电势反应灵敏,三维观测法可从不同角度、方位和距离观测污染渗漏带,保证无论污染渗透发生在何处,都能获得多个最佳观测值,且一次供电所有电极进行数据采集,可有效避免电源不一致性问题;野外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分布式电法采集系统可快速、直观、准确地反映出试验浇灌电极点,反演结果能有效突出地质体电阻率变化情况,异常体位置明显。反演结果是复杂地表和地下三维构造体的综合反映对复杂地表条件适应性更强;观测数据能准确地反映地下介质三维空间电阻率分布,提取到的信息完整、真实准确,成像结果更有利于三维地质构造体的准确定位,利用三维数据体可任意切片提取重点区域的电阻率信息。通过多次检测可实现对环境污染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环境岩土污染调查及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传统检测技术存在磁化率和电阻率变化不明显等问题,导致检测效果差,提出基于地球物理方法的垃圾处理场污染物检测技术。构建非预先处理三维在线检测系统,实时采集电阻率,对电性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检测,获取物理土壤物性,根据垃圾处理场的地理结构,将垃圾场分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分析地质剖面结构图;采用地球物理法对测线进行布置,并对电性和土壤磁性变化展开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污染物进行检测。通过实验验证,该检测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磁化率和电阻率变化明显,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填埋场渗漏检测偶极子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偶极子法属于高压直流电法的一种,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可操作性强,并能对防渗层进行百分之百的无损检测,已成为防渗层施工验收采用的主要方式.分析了影响偶极子法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在回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膜上介质电阻率、膜上介质厚度、偶极子与HDPE膜的距离、偶极子间距等因素皆可对偶极子法的灵敏度产生影响.结果表明:①膜上介质电阻率越大,偶极子检测灵敏度越高.②膜上介质厚度越大,偶极子检测灵敏度越低.③偶极子与HDPE膜的距离越小,偶极子检测灵敏度越高.④偶极子间距越大,检测灵敏度越高.但偶极子间距过大,会有漏检情况发生.⑤对于多漏洞情况,当漏洞之间的距离大于偶极子的间距时,偶极子法可准确分辨出多个漏洞.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密度电法研究海水入侵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但目前在国内外应用较少。该方法依据水中Cl-浓度增加视电阻率降低的地球物理前提,在莱州湾地区不同地质条件区域,选定典型剖面进行测试,确定了Cl-达到250 mg/L时的视电阻率特征值。基于以上条件,在莱州湾地区布设16条高密度电法剖面,成功的划定了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界面,说明高密度电法可作为检测海水入侵的方法之一,为环评、灾害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国内外监测分析方法中运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气体中挥发性卤代烃在采样方法、检测器、检测范围和目标化合物等方面的区别,给出高温高湿条件下污染源废气的样品采集方法。针对污染样品和车间空气样品应使用FID检测器,环境空气样品应使用ECD检测器,同时进一步提出应尽早制定污染源排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的检测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水质安全不仅关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更与人类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对水体进行毒性检测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从生物种类出发,总结了鱼类、藻类等受试生物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综述了在不同生物学层面上毒性的表征指标,其中以细胞水平为基础的检测方法可实现快速、在线的毒性检测。并对毒性检测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垃圾填埋场污染土的电性与磁性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市二妃山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运用污染土的电性、磁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借助多元统计方法,研究土壤剖面电性、磁学参数与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土壤电阻率法和环境磁学方法在城镇垃圾填埋场污染土快速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电磁法测深技术可获得污染土壤地层的垂向电阻率分布情况,污染后的地层电阻率呈现阶梯变化,具有明显分层现象.说明了电阻率法在污染区域划分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根据电阻率垂向特征,对剖面进行了环境磁学和重金属分析的样品采集和测定分析,发现土壤的磁学参数与电阻率、重金属含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污染后土壤具有电阻率减小,磁化率增大,重金属含量升高等特点,证明了电阻率和磁化率都能较好反映出土壤的污染程度.污染土典型样品的热磁曲线表明,污染后的土壤比未受污染的土壤含有更多的铁磁性矿物.由此表明利用土壤电性和磁性对污染程度的指示作用都具有良好的响应,可替代繁琐的重金属检测.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密度电法探测北京南口-孙河隐伏断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举例说明了高密度电法在北京南口-孙河活隐伏活动断层勘测中的应用,展现高密度电法在断层定位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简单介绍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视电阻率异常剖面揭示南口-孙河断裂为正断层,北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推测断裂倾角60°~68°。视电阻率异常剖面与钻孔资料对应较好,并与钻探资料分析的断裂活动特性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有效涂层防护措施,以减缓Vectran纤维在强光辐照下的老化降解。方法采用苯并三唑类紫外吸收剂、三嗪类紫外吸收剂和受阻胺类光稳定剂,与端羟基超支化聚酯改性Ti O2进行复合,并通过超声浸渍法制备纤维涂层。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单丝拉伸实验、紫外透射光谱和涂层附着力测试等表征手段对复合涂层进行研究。结果超声浸渍法有效改善了复合涂层与纤维的附着力,复合涂层能够保证200~380nm波长范围紫外线零透过率,涂层后纤维经336h光辐照后,保有强度比纯纤维增加了49%。结论无机/有机复合涂层极大地减轻了光辐照对纤维本体的损伤,有效地减缓了Vectran纤维的降解,可提高Vectran纤维在平流层环境的紫外防护能力,延长其作为平流层飞艇蒙皮增强材料的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16.
锚杆锚固质量安全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高速公路坡锚杆的无损检测效果分析,锚杆无损检测是公路系统对锚杆锚固安全检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今后应用的增多,锚杆的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接近无损检测条件,声频应力波法将对锚杆锚固质量的无损检测及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更可靠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建立自然环境试验智能巡检系统,使用机器人替代部分人工巡检工作。方法 通过分析巡检作业环境和巡检任务,确定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功能要求和技术参数,进而开展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融合控制后台、远程数据库等设备,实现智能巡检系统构建。结果 开展了智能巡检数据采集的使用验证,巡检机器人采集的样品图像对焦清晰、分辨率高,样品在图像中的位置大小合理,腐蚀特征展示清楚。巡检系统可对样品图像进行自动分割和智能识别,对蚀点、流痕等损伤特征识别准确,精度可达0.1%。结论 智能巡检系统可以满足自然环境试验的巡检要求,替代人工完成部分巡检工作,智能巡检数据便于入库和使用挖掘,对于自然环境试验的数字化转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重金属污染场地电阻率法探测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玲  能昌信  王彦文  董路 《环境科学》2013,34(5):1908-1914
为了分析重金属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法探测效果,建立典型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电阻率法探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电阻率法探测的典型装置———温纳装置对于不同污染程度和污染区域的探测效果.模拟结果表明,电法装置的探测效果受到污染程度和污染区域埋深的影响,污染程度越严重,探测得到的低阻异常越明显,污染区域越容易识别;反之,污染程度较轻时(污染土壤与背景土壤电阻率比值大于60%),温纳装置探测无法得到明显的低阻异常,不利于污染区域判断;污染区域越靠近地表,则越容易被检测出,污染区域埋深较深时,视电阻率断面图异常不明显,不易污染区域判断.实际场地电阻率法探测结果也表明,电阻率法能够正确检测出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  相似文献   

19.
针对水质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与保证探讨这一问题,给出了水质检测的机构,主要介绍了需要对水质检测人员的选择、对水质检测设备的选择和对水质检测材料的选择,同时给出了水质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对水样本的确定方法、对水样的检测项目、检测质量的审核,在检测项目中,主要介绍了分析方式的选择、水样本二次检测及检测数据比对、对水样本测试得到异常值复检和对水样本校准曲线控制,这样得到的测试数据,才具有正确性与真实性,才能保证人类对水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穿过垂直防渗帷幕的渗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避免垃圾填埋场内的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填埋场常采用垂直防渗帷幕.目前,我国南方的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普遍较高,在高水头作用下污染物可能透过灌浆帷幕渗漏从而污染周边环境.分析了对流、扩散和吸附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规律,以苏州七子山填埋场为例,分析了高水头作用下渗滤液透过防渗帷幕的渗漏,通过现场测试进行了验证,研究了灌浆帷幕渗透系数和灌浆深度对渗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渗滤液水位下,对流对污染物迁移起主导作用.实际工况下污染物穿过防渗帷幕需 19.5a,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场底含碎石粘土层中,目前污染物尚未渗漏至防渗帷幕下游,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一致;若防渗帷幕渗透系数能达到标准,则穿过防渗帷幕的时间将延长至填埋场稳定化之后,从而大大降低污染周边环境的可能性;但若帷幕灌浆深度不足,这一时间又将缩短至7a.防渗帷幕渗透系数和灌浆深度的控制对防止污染物向下游地区渗漏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