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目前土地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工作的过程和修复的技术方法以及修复的制度都需要不断的予以完善。本文在简要介绍当前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工艺流程和修复技术,以及加强污染场地监管、明确修复责任主体、完善场地污染修复审批等制度建设,旨在更好地推动污染场地和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是一种新兴的、经济高效的修复技术,是对生物修复的一种补充.异位淋洗修复有望促成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系统化.本文讨论了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的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砷污染土壤复合淋洗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土壤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淋洗法是修复砷污染土壤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以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振荡淋洗实验,将5种常用淋洗剂进行组合复合淋洗,探索最佳复合淋洗组合,对淋洗前后土壤进行形态分析,并通过3种不同污染程度土壤的修复效果比较,研究复合淋洗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复合淋洗效果优于单一淋洗效果,能够很好地提高砷的去除率.当采用4 h 0.5 mol·L~(-1)Na OH+4 h 0.1 mol·L~(-1)EDTA进行复合二步淋洗时土壤砷的去除率从66.73%提高到91.83%,砷含量由186 mg·kg~(-1)降至15.2 mg·kg~(-1),为最佳淋洗组合.其次,研究结果还表明,淋洗前后土壤中砷的形态发生改变,有效态比例得到有效降低,0.5 mol·L~(-1)Na OH+0.1 mol·L~(-1)EDTA适用于铝型砷含量较高的砷污染土壤,0.5 mol·L~(-1)OX+0.5 mol·L~(-1)Na OH适用于铁型砷含量较高的砷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对土壤环境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污染土壤成因、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流程以及目前土壤修复技术分类,为推进土壤修复事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宜的地下水中1,2-DCA(1,2-二氯乙烷)污染的修复方法,本文开展原位修复包括化学氧化清除技术、监测自然衰减技术及其集成技术的有效性研究.首先通过室内实验,研究高铁酸钾和过氧化氢这两种不同氧化剂对1,2-DCA化学清除的效率以及清除过程中对地下水化学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和过氧化氢均能有效的进行化学...  相似文献   

6.
刘宝蕴  闫永旺 《环境工程》2014,32(10):161-164
土壤污染不仅引起场地内土质的劣化,还严重影响场地上及场地周边地区整体环境的安全,需通过多种工程手段进行控制和修复。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介绍了典型炼焦煤气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技术方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项目实施要点,提出了覆盖全面的工程方案、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以及阶段检测动态施工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在污染土地防治以及污染土地再开发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尚不完善,亟需出台土壤污染防治专门法,本文对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以铬渣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土柱淋洗法研究柠檬酸、草酸和盐酸单一淋洗以及复合淋洗对铬去除动态和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对淋洗前后土壤中铬形态进行分析,探讨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各淋洗方案中,以10体积0.5 mol/L草酸溶液为淋洗剂时的修复效果最好,总Cr累计淋出量为2 304 mg/kg,上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Cr去除率分别为79.6%、78.1%和69.6%,Cr(VI)去除率为87.8%、86.2%和75%,且土壤Cr(VI)和总Cr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升高,有在底部积累的可能;淋洗后土壤明显酸化,p H值从10.5降至3左右;以酸作为淋洗剂能有效降低土壤可氧化态铬含量,将其转化为移动性较强的酸可提取态,这有助于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六价铬污染主要来源于铬化工、电镀和制革等行业。简述了我国涉铬行业概况,铬污染土壤的来源及铬特性,重点综述了国内外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了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并列举分析了国内外的修复工程案例。我国是铬盐生产大国,铬化工场地污染尤为严重且复杂。电镀类铬污染场地呈现铬、镍、铜、锌多重金属复合污染特点。制革类铬污染场地具有铬有机物复合污染特征。目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是基于六价铬的还原稳定化原理,具体包括化学还原、化学淋洗、电动力学修复以及生物修复技术等。考虑到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目前铬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绝大部分采用化学还原的修复技术。开发经济、环境友好型修复材料,探讨其修复机理和长期安全性是未来铬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土壤理化特性、污染物分布情况、污染物存在形态和淋洗剂类型均为影响异位淋洗技术的关键因素。针对两种类型的铬污染土壤开展了异位淋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污染土壤中粗颗粒物料(砾石、砂砾、粗砂和中粗砂)质量分数超过70%,总铬和六价铬在细颗粒物料(细砂和粉土)中含量大于其总含量的60%,且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铬占比超过50%时,仅以去离子水作为淋洗剂,粗颗粒物料的六价铬去除率即可达到70%。  相似文献   

11.
以Cu和Ni等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Na_2S、铁粉、Fe S、高岭土、nano-HAP、油菜秸秆生物炭和石硫合剂对其进行稳定化研究,以重金属浸出浓度下降率和单位成本的重金属浸出浓度下降率综合评价各材料单独添加时的修复效果,并进一步选取铁粉、Fe S和石硫合剂进行混料设计实验和添加量梯度实验,分析修复药剂的最佳配比和用量。研究结果表明:1)单一材料修复实验中,石硫合剂的修复效果最佳,综合修复效果评价值顺序为石硫合剂>油菜秸秆生物炭>铁粉>FeS>高岭土>nano-HAP>Na_2S; 2)混料实验中,使用高岭土和石硫合剂按照质量比为0. 76∶1. 24配制稳定化修复药剂,药剂添加量为土壤质量的2. 0%时,综合修复效果最优,污染土壤中Cu和Ni的浸出浓度分别可由7. 01,2. 06 mg/L降至0. 94,0. 47 mg/L。  相似文献   

12.
针对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焦化类污染场地,开展原位燃气热脱附试验.创新性地将燃烧和抽提结合,通过加入小抽提管设计形式,将有机污染气体二次回燃的处置效果和能源消耗达到最佳状态,在尾气、尾水模块化设计中采用了"二次燃烧+活性炭吸附"和"油水分离+活性炭"的组合工艺,既强化了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又降低了废气活性炭产生量.通过在1...  相似文献   

13.
工程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工程措施将污染物封存在原地,限制污染物迁移,切断暴露途径,降低污染物的暴露风险,保护受体安全。工程控制技术在国外污染场地的应用比例逐渐提高,而国内的污染场地修复处在初期阶段,存在过度修复等问题,根据超级基金制度发展的经验,中国污染场地问题亟待发展经济合理的工程控制措施。以某化工厂搬迁场地风险控制为例,从实施的可行性、成本、时间、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工程控制技术应用研究,以期为工程控制技术在国内的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原位热脱附技术(ISTD)作为一种物理修复土壤技术,具有污染土壤原位处置、二次污染少、工艺原理简单、高效灵活等优点。针对实际修复土壤过程中不合理的排布方式和对保温措施的忽略造成的脱除率低、能源浪费等问题,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污染土壤1000 h的加热过程,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排布方式、不同加热井间距和保温措施对土壤升温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处理200℃以上沸点的污染物时,选用1.5 m间距下的三角形排布方式能够达到最优的修复效果,并且耗能相对较低。土壤表面施加保温措施,不仅可以防止污染气体泄漏,还可以有效提高加热土壤过程的热效率,采用2.0 m间距下的三角形排布方式施加保温措施后,热效率可相对提高11.667%。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地诊断出存在的环境问题,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重点生态功能区雷山县为例,结合地形、地貌与气候等数据,以格网为评价单元,构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区域综合法及格网GIS技术,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0 m×10 m尺度下的格网化表达,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及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模型,综合评价雷山县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雷山县生态系统敏感性较高,其中非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面积较小,仅占总面积的5%和13.4%;其次是中度敏感区和极度敏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6.3%和17%;高度敏感区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8.3%。  相似文献   

16.
张若诗  田永强 《环境工程》2020,38(11):187-195
工业废水、废渣中铬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有着潜在危害。生物吸附修复技术因为其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特点,成为从污染场地中去除有毒金属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介绍了铬污染来源、铬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毒性,同时对铬吸附机制进行了分类讨论;分析了细菌、真菌、藻类、植物以及其他改性材料对铬的生物吸附特性,分别阐释了其吸附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生物吸附机理的研究、生物吸附参数的优化、生物吸附剂的化学改性是实现生物吸附修复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大量污染场地,是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来源。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起步较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体系尚不健全。通过北京市污染场地案例调研,分析了北京市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以及监管概况,探讨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标准缺失、原位绿色修复技术缺乏和监管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并从技术标准支撑体系、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和全过程监管框架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北京市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化工厂污染场地的修复问题,采用土壤气相抽提原位修复技术将包气带中的挥发性和某些半挥发性污染物抽出,使污染场地得以修复。根据场地条件及污染特性,确定修复系统的组成、运行。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修复8个月后,对主要污染物苯,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达95.2%~99.9%,在土壤有机废气中的去除率达80.7%。从实际工程应用说明土壤气相抽提技术是一种效果较好的修复技术,为类似污染场地原位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复合淋洗剂土柱淋洗法修复Cd、Pb污染土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三氯化铁和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复合淋洗,采用土柱淋洗的方法对Cd、Pb污染土壤进行淋洗实验,研究了复合淋洗剂浓度配比、淋洗剂用量和淋洗次数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土壤淋洗前后Cd、Pb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三氯化铁浓度为10 mmol/L,有机酸浓度为20 mmol/L时,淋洗率Cd为72.15%,Pb为30.26%,与使用单一淋洗剂相比均有大幅提升。复合淋洗剂能有效地去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而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作用效果不明显;Cd比Pb容易去除是由于污染土壤中Cd的存在形态主要是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而Pb的存在形态主要是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淋洗后土壤中Cd和Pb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0.
王澎  王峰  陈素云 《环境工程》2010,28(6):108-112
SVE是一种针对挥发性和某些半挥发性污染物的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介绍了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用SVE法修复污染场地所需的工艺参数,包括最佳真空度、抽气井有效影响半径、土壤气流量等,为类似的场地修复问题提供工程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