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评价流域生态承载力及生态系统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九龙江流域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生态压力指数,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由540万hm~2增加至1 257万hm~2;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由260万hm~2下降至254万hm~2,这导致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和生态系统压力不断增加;(2)不同区域差异方面,生态足迹由高到低依次为市辖区、县级市和一般县,而生态承载力分布规律与之相反,导致3类区域生态赤字差异不断扩大;(3)不同地类方面,6类土地类型中,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是流域生态足迹的主要贡献因子。其中,化石能源用地是影响流域生态足迹快速上升的关键驱动因子;同时,各地类生态承载力贡献率也在不断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下降和建设用地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代表之一.1978年以来,全省总生态足迹以40.2万hm2/年的速度增长,各类生态足迹也不断增长,化石能源增长速度快,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4832 hm2/人增加至2010年的1.905 7 hm2/人,增加0.422 5 hm2/人,上升28.49%,对生态足迹贡献率排序: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林地;生态承载力78年时为7 995.23万hm2,2010年达7 726.37万hm2,2010年贡献率排序为林地>耕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草地>建设用地;1993年后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从单项土地类型来看,水域和林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产量法测算的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生态足迹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区域实际,文章对生态足迹模型中的计算项目做了较大改进。首次计算了肉类的耕地生态足迹和人畜排泄物污染生态足迹。新建了纳污土地、CO2吸收林地、水资源地三种生态足迹类型以强调农业污染的严重性和土地、林地的多重生态功能;将化石能源地并入CO2吸收林地;剔除牧草地类型,将肉类耗粮生态足迹并入耕地类型;将污染源从化石燃料扩展到人畜排泄物、化肥、农药领域,计算了CO2、N、P和农药等污染物的生态足迹。用福建省最近5 a的平均产量测算了2007年福建农业生态足迹,包括农业投入品生态足迹、农业劳动力消费生态足迹和农业污染物排放生态足迹三部分,然后与生态承载力分类比较以测度农业生产的生态占用情况。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福建省农业生态足迹中,林地、水域、建成地、纳污土地占有实际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4%、1.2%、13.4%和24.6%;而耕地占生态承载力的比例达到了94.2%;水资源地是实际生态承载力的2.2倍,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旅游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表明:2009年桂林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367.823m2,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旅游交通高达268.461m2,占72.99%;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化石能源地,为270.65m2,占73.58%。通过桂林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承载力的对比,发现桂林市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84.326m2。为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倡导节能出行方式,发展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高州市根子镇1995~2005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根子镇1995~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旨在为制定政策,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11a来,根子镇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先升后降态势,其中耕地是生态足迹占用最大的土地类型,平均占用达57.41%,其次是化石能源地和林地;人均生态赤字从1995年1.3795hm^2增加至1.5931hm^2后降至2005年1.2399hm^2,表明根子镇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较高。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并结合根子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利于根子镇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矿产资源的开发,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发,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一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揭示陕西省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定量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能力及可利用空间.经过计算,2014年全省人均生态足迹1.340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1.9286 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0.3569 hm2.结果表明,陕西省生态承载整体还有盈余,但草地、茶园和化石燃料用地均出现生态赤字,最后分析了产生生态赤字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应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开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有效避免传统生态足迹评估方法的不足,更准确地反映地区生态安全状态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国家“两山”基地——浙江省宁海县为例,利用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安全评价模型,通过测算2003—2017年宁海县不同账户/用地类型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的变化及演变趋势来研究可持续发展潜力变化,旨在为国家“两山”基地生态安全评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结果表明:2003—2017年宁海县能源账户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变化幅度远大于生物资源账户,各用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占比大小表现为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建设用地>草地>耕地>林地.2003—2017年宁海县人均生态承载力介于2.293~3.571 hm2之间;人均生态足迹介于1.148~4.070 hm2之间,并呈逐渐下降趋势;除2007—2010年外,研究期间其余年份均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宁海县生态系统处于轻度不安全至较安全状态和弱可持续状态,表明近年来宁海县生态状况总体处于安全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给当地资源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但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因此,下一步应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建立统一的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和绿色生态价值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地区生态经济政策,促进生态价值的市场化;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提高产业化绿色水平,切实提升宁海县等国家“两山”基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巴彦淖尔市统计年鉴》生物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情况,计算和分析了巴彦淖尔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存在生态盈余。但需发展循环经济,以便更好的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设定三级分析指标,对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定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1999年-2009年间内蒙古经济发展和环境现状。结果表明,近十年间内蒙古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高耗能工业占主导地位,能源消费支撑了经济发展,二氧化硫减排压力依然艰巨。通过生态承载能力分析,内蒙古区域生态赤字呈逐年增加态势,生态压力指数加大,但处于可控状态,对地区生态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农耕、农牧经济,化石能源和建筑用地人均生态足迹增幅最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能源足迹变动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分解分析模型,定量核算了1990-2005年北京市能源消费的生态影响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5年来,北京市能源足迹在区域生态压力中的贡献份额高迭80%,且99%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北京市能源足迹总量与人均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值分析的河南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方法,对河南省1978年-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动态研究。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耕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更真实反映人类活动对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河南省的耕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比较,得出:河南省耕地由1978年开始生态承载力缓慢降低,生态足迹则呈持续增长,耕地生态系统逐渐变的不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生态承载力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提出按照各类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态服务功能计算各类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将消纳污染和水资源的供给功能纳入区域自然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并简称该方法为"实际供给法"。依据海南省统计年鉴资料和生态调查资料,应用"实际供给法"计算和分析了海南省1952~2004年自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①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长期持续增长,由1952年的7.0804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8.5984hm2/人,增加了1.5180hm2/人,年均增长0.4%;②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占总生态承载力的绝大部分,1952年和2004年分别占98.6%和92.3%,而不可再生资源生态承载力仅分别占1.4%和7.7%;③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跳跃式下降,从1952年的6.8165hm2/人下降到2004年的0.4473hm2/人;耕地、海域和淡水水域的承载力呈上升趋势,分别从1952年的0.1277、0.0057和0.0001hm2/人上升到2004年的2.6066、3.1192和1.1468hm2/人,其它土地类型生态承载力变化不明显;④在生态承载力组成中,水资源比例由大到小变化显著,从96.3%下降到5.2%,耕地、海域的比例由小到大变化显著,分别从1.8%、0.1%上升到30.3%、36.3%,其它土地都由小到大,但所占比例较小;海域、耕地和水资源是海南生态承载力的主要贡献因素,三者之和占到总量的71.8%~98.2%。并分析了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怀来县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组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种用来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论文基于对河北省怀来县生态足迹的测算,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定量分析了怀来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①2001年怀来县人均生态赤字0.7245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②怀来县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供给以耕地为主,需求以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③人均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④万元GDP生态足迹需求的区域对比表明,当前怀来县资源利用效率还较低。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方法:辽宁省2005—2007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威  张恒庆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6):150-153,156
如何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足迹分析法即是一种用于定量研究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文章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以辽宁省2006年-2008年统计年鏊资料为依据,对2005年-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研究,纵向比较分析了这3年辽宁省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2005年-2007年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2.718hm^2,2.8942hm^2,3.1348hm^2,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生态赤字表明辽宁省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承载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其影响因素为化石能源消耗大、耕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逐渐增加等。最后提出了减少辽宁省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为例,分析《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零规划期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赤字盈余情况,是否在区域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承载力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及原因。研究表明:(1)零规划期(2012年),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的生态需求是生态供给的63倍,已经远远超出地区生态承载力的范围;(2)未来《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尤其是耕地的大面积减少,区域生态承载力降低了7 733.816 hm2。建议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开发尽量减少对生产力能力较高的土地占用,同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天然屏障进行团块分割,同时也要对原有乡镇工业进行整治,通过功能置换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和对乡镇经济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阿尔山市2011年-2015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该市五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阿尔山市2011年-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2.9223~4.0030 hm2·cap-1)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趋势,以耕地占比最大;(2)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以林地贡献最大;(3)五年来总体表现为生态盈余,但牧草地及耕地出现生态赤字;(4)当地万元GDP生态足迹先减后增,资源利用率较低.阿尔山市目前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供给大于需求,基本维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山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本文在论述生态承载力内涵和计算方法的基拙上,以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2008年《重庆渝北统计年鉴》以及2007年渝北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对重庆市渝北区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山地区土地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包括人口多,坡地多,土壤和大气污染严重等,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质量、大力发展山地区生态农业、优化能源结构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