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阐述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结合富营养化治理方法的比较,着重提出了生物修复技术,并对今后富营养化的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黄满红  李咏梅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7):1502-1506
研究了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去除特性.在厌氧-缺氧-好氧条件下,进行了相应的序批式试验,确定了水相和泥相中LAS降解的动力学参数,建立了LAS在厌氧-缺氧-好氧状态下的去除动力学模型(考虑吸附作用),并对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泥龄下,LAS 在AAO系统中去除率达到99%,出水中只含微量的LAS(0~20 μg·L-1).厌氧池、缺氧池及好氧池LAS污泥吸附量分别为490~710、280~390、69~109 μg·g-1.序批式动力学降解试验还表明,厌氧去除速率系数K、缺氧的去除速率系数K与好氧的去除速率常数的比值分别为0.67和0.71,说明在同一污泥系统的厌氧和缺氧条件下,LAS也能被较好的降解.模型得到的各池混合液出水中LAS的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误差<8%).  相似文献   

4.
张静霞  韩涛  朱建裕 《环境工程》2015,33(5):157-159
近年来生物法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已成为研究热门,其中生物淋滤技术逐渐得到诸多研究者的青睐。结合最新的文献综述了国内外生物淋滤技术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重点介绍了生物淋滤法采用的微生物以及影响淋滤技术的主要因素,如p H、ORP、有机质、硫添加量、含固率等,并展望了生物淋滤技术在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湖泊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结合富营养化治理方法的比较,着重提出了生物修复技术,并对今后富营养化的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探讨其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物理修复见效快,但成本高;化学修复成本较低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投入低,处理量大,但处理效率低,。将这三类技术联合使用,取长补短,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污染底泥修复研究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文章概括介绍了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及各自的特点,探讨了底泥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目前底泥修复主要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大类技术。物理修复见效快,但成本高;化学修复成本较低但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投入低,处理量大,但处理效率低,难以见效。将这三类技术联合使用,取长补短,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深圳某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和二沉池的污泥中分离得到2株通过共代谢机制降解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细菌L-2和L-15。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细菌L-2和L-15分别为Klebsiella sp.和Enterobacter sp.。研究表明:L-2和L-15以LAS作为唯一碳源时,对其降解率仅有1.1%和5.9%。当添加葡萄糖作生长基质,L-2在温度30℃,p H=7.5,m(葡萄糖)∶m(LAS)为20∶1的条件下,对50 mg/L的LAS的降解率可达94.2%;L-15在温度30℃,p H=7.5,m(葡萄糖)∶m(LAS)为16∶1的条件下,对50 mg/L的LAS的降解率可达92.2%。试验结果说明,筛选得到的2株细菌在共代谢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实现废水中LAS降解。  相似文献   

9.
胡兰文  陈明  杨泉  陶美霞  杨涛 《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
底泥是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地,底泥中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对底泥重金属修复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外各学者对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芦苇为原材料,FeCl3、AlCl3、MgCl2、KMnO4为改性剂,制备4种改性生物炭,以未改性生物炭、活性炭、锁磷剂(Phoslock)为对照修复材料,研究了7种修复材料对嘉兴市城市河网和湖荡2种污染底泥向水中释放氨氮(NH3-N)、硝氮( N O 3 - -N)、溶解性总氮(DTN)、正磷酸盐( P O 4 3 - -P)、溶解性总磷(DTP)及重金属离子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加入AlCl3改性生物炭后,2种污染底泥释放到水中的NH3-N、DTN、 P O 4 3 - -P、DTP与重金属Ni、As浓度最大可降低17.42%、18.61%、91.23%、77.04%与72.13%、46.21%;加入FeCl3改性生物炭后,2种污染底泥释放到水中的 P O 4 3 - -P、DTP、As浓度最大可降低91.23%、92.59%、95.80%,但水中DTN、Ni浓度有所增加;加入MgCl2和KMnO4改性生物炭后,2种底泥释放到水中的氮、磷、Ni、As污染物浓度不减反增。AlCl3改性生物炭能有效固定底泥中磷、Ni、As,可考虑作为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以某化工厂排污沟渠中受六氯苯污染沉积物为对象,选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为强化助剂,研究了电动力学修复后沉积物理化性质如pH、有机质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含水率和电导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电动力学处理13.5d后靠近阳极区域沉积物被酸化,而阴极区域被碱化;表面活性剂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导致靠近阳极处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其有机质含量最大增幅达到46%以上,而靠近阴极区域的有机质随电渗析流迁移使得其含量低于初始值;氧化还原电位与pH分布呈相反趋势;沉积物中含水率从阳极向阴极增大,靠近阴极处又降低;沉积物中大部分区域电导率值小于初始值。  相似文献   

12.
电动力和铁PRB技术联合修复铬(Ⅵ)污染土壤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瑞华  孙红文 《环境科学》2007,28(5):1131-1136
考察了电动力学方法对模拟铬(Ⅵ)污染土壤以及天津市原同生化工厂遗留下的铬渣山周边土壤的修复效果,并将该技术与铁可渗透反应格栅(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技术联用,找出了较好的联用方式,与单一电动修复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电动力学技术能有效地修复被铬(Ⅵ)污染的土壤,模拟污染土壤铬(Ⅵ)的去除率达98%~100%,总铬去除率在阳极室附近为80%左右,而阴极室附近则为90%以上,恢复到土壤背景值;铬(Ⅵ)去除的同时伴随着铬(Ⅵ)向铬(Ⅲ)的转化,修复结束时土壤中残留的铬90%以上为铬(Ⅲ);污染极其严重的铬渣山下土,由于含约28%的铬(Ⅲ),修复结束时铬(Ⅵ)的去除率达98%以上,而总铬去除率仅为75%~77%;阳极室附近土壤pH降低而阴极室附近土壤pH升高,处于两极中间位置的pH变化不大.电动力学与铁PRB原位联用方式能充分地利用这2种技术的优点,修复后,土壤任意位置的总铬去除率接近90%,阳极室附近尤为好于单一电动修复,对土壤pH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3.
镉污染高岭土电动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配置Cd2+初始浓度为500mg/kg的模拟污染高岭土,用电动技术对镉污染高岭土进行修复试验,研究了修复时间及阴极槽添加醋酸控制pH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分析镉的迁移变化特征及电动修复前后土壤中镉的变化.结果表明,去除效率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试验条件下,4天运行时间是经济有效的;控制阴极pH可以提高镉去除效率;在形态分布上,土壤中的镉以醋酸结合态为主,同时存在大量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电动修复后,醋酸可提取态存在的镉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4.
杜玮  张光生  邹华  朱荣 《环境科学研究》2016,29(8):1163-1169
为了解决常规电动修复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去除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向电解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控制阴极电解液为酸性的电动强化修复技术,以Cr和菲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电压和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曲拉通100)、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及阴极电解液pH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Cr(Ⅵ)以阴离子团形式呈现向阳极迁移的趋势,菲呈现向阴极迁移的趋势;随着施加电压的升高,污染物去除率也会相应提高,当电压梯度升至1.0 V/cm时,Cr(T)、Cr(Ⅵ)、菲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4.3%、76.9%、12.7%. 在电压梯度为1 V/cm的条件下,控制阴极电解液pH为4.00时,Cr(T)、Cr(Ⅵ)、菲的去除率分别升至45.1%、84.8%、23.1%;向电解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后能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其中,添加SDBS能够将Cr-菲复合污染土壤中Cr(T)、Cr(Ⅵ)的去除率由34.3%、76.9%升至39.9%、82.0%,添加TritonX-100能够将有机物菲的去除率由12.7%升至27.0%. 研究显示,修复处理后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充分表明电动处理时提高修复电压、添加表面活性剂以及控制阴极电解液的酸碱性可以明显促进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生物降解是去除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的重要途径,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可显著提高PAHs降解速度和程度。本文系统评述了表面活性剂增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23  
污染物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其中包括引入外源微生物的条件与原则,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适应性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污染物的浓度与生物修复之间的关系;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次生污染物问题;生物修复的现场放大技术;污染物的淋溶过程;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生态毒理诊断与评价等.本文旨在提高对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重要科学问题的认识,使生物修复技术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石油烃-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菌剂和花卉植物在花盆中对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和重金属镉的复合污染土壤进行了生物修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植物能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其中种植牵牛花优于紫茉莉;2个月后种植牵牛花的土壤石油烃降解率比对照提高13.0%以上,PAHs降解率提高22.0%以上;紫茉莉和牵牛花均能适应100mg/kg的镉浓度,牵牛花在土壤中镉浓度为100mg/kg时的富集效果是紫茉莉的6倍。  相似文献   

18.
试验分析双龙湖典型污染层底泥总磷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水动力)对底泥磷释放影响,计算出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磷释放强度,揭示双龙湖综合整治后主要内源污染——底泥不同环境条件下释磷规律,从而采取适宜措施保持双龙湖水质。  相似文献   

19.
络合剂对铬污染土壤电动修复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电动方法对铬污染砂土的修复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EDTA和柠檬酸的加入明显改变了电动过程中电流的大小和铬在砂土中的分配,柠檬酸因与C(rⅥ)发生明显的竞争吸附或与土壤中的C(rⅢ)发生较强的络合作用而增加土壤总铬的迁移率,迁移到阳极附近的铬占砂土中铬含量的78.4%,电动处理以后土壤中剩余的六价铬浓度均显著减少,尤其是加入络合剂后的迁移率比不加入约提高40%,充分表明电动处理时加入络合剂可明显增加对砂土中六价铬的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