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凋落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研究了川西地区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凋落物变化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0 a人工云杉林、40 a人工云杉林及次生林和原始林年凋落量分别为2.67×103 kg hm-2、4.38×103 kg hm-2、4.27×103 kg hm-2和4.77×103 kg hm-2,枯枝落叶层贮量分别为3.19×104 kg hm-2、3.64×104 kg hm-2、1.42×105 kg hm-2和1.45×105 kg hm-2,通过凋落物归还土壤的营养元素(N、P、K、Ca和Mg)的年归还总量依次为82.01 kg hm-2、129.04 kg hm-2、130.57 kg hm-2、170.55 kg hm-2,凋落物年失重率分别为24.35%、22.87%、36.96%和32.23%,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一半所需时间约为2.5 a,天然林约为1.6 a.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和养分含量大致表现为次生林≈原始林>30 a人工林>40 a人工林.森林年凋落量、枯枝落叶层贮量、养分归还量和年失重率与土壤自然含水率、有机质、N、P、K的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滞后于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缓慢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的重要因素.人工云杉林进入旺盛生长期后,凋落量增加,养分归还量增大,此时期森林对土壤肥力有较高的补给潜力;但凋落物分解过缓,大量养分元素累积于枯枝落叶层,不能及时进入土壤,造成土壤理化性质状况较差.图1 表6 参18  相似文献   

2.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性质变化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研究川西岷江上游高山针叶林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工云杉林地凋落物及其养分贮量和土壤养分及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人工云杉林的凋落物及其氮、磷、钾贮量、以60年代抚育成熟林最高,40年代抚育成熟林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34.1%及49.8%,70.5%,46.7%;(2)人工云杉林地表土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据典型土壤剖面资料,40年代比60年代抚育林土壤分别降低72.4%,78.6%,42.2%;(3)相应于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60年代人工云杉成熟林相比,40年代成熟林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总孔工、保肥力(CEC)和交换性盐某养分等均明显降低,表现出肥力退化的趋势,因此,当人工云杉林达到成熟林后,后采取诸如适当间伐等措施,以改善林地生态条件,避免土壤肥力退化,图4表6参11。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本文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宜宾高县来复林区选取三种不同林龄(5年生幼龄林、14年生中龄林、39年生成熟林),但立地条件相近、样地情况基本一致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中的C、N、P含量及 w(C)?w(N)?w(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C、N、P 含量均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且在三个库之间差异显著;(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的 C、N、P 及 w(C)?w(N)、w(C)?w(P)计量比均有显著影响。(3)土壤 C、N、P含量在成熟林中最高;针叶和凋落物的C含量在成熟林中最低,N、P含量则在中龄林中最高。(4)随林龄增加马尾松对N、P的利用效率降低,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的w(C)?w(N)与 w(C)?w(P)均表现为下降。(5)马尾松针叶w(N)?w(P)比值在14.37~15.53之间,说明该地区马尾松人工林受N和P的共同限制,但林龄对N、P养分限制的影响不显著。为提高该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力,建议在人工林的抚育管理中要适当增加N肥和P肥,同时也可在马尾松人工林引入豆科固氮植物以提高地力。该研究将马尾松针叶、凋落物及土壤结合起来探究随林龄增长C、N、P养分元素的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揭示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对指导马尾松人工林生产,调节和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系统的养分利用效率及林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闽西北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定位监测与取样分析,研究了41 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林木、林下植被、地被物及土壤等各组分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及分配特征.对林木的养分含量分析显示,除Ca元素外,针叶的养分含量最高,其次是枝、根、皮,树干的养分含量最低.林下植被层的养分含量比较高,其养分含量大小排列顺序为Ca>N>K>Mg>P;凋落物中各元素的含量与林木养分含量基本一致;土壤中K含量最高,其次是Mg,而Ca、N、P的含量则比较低.通过对林木生产力的分析表明,马尾松的养分年积累量为110.79 kg·hm-2·a-1,其中叶占34.47%,树干占22.56%,皮、枝和根分别占21.43%、10.91%和10.63%.马尾松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为187864.77 kg hm-2,其中土壤占98.70%,林木占1.18%,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养分元素总贮量较低,仅占总贮量的0.12%.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省黔西县境内选取14、26、33 a生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探讨它们随林龄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C和N含量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针叶土壤凋落物,ω(C):ω(N)比表现为针叶凋落物土壤,ω(C):ω(P)和ω(N):ω(P)比表现为凋落物针叶土壤,且3个库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林龄对针叶、凋落物、土壤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它们随林龄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随着林龄的增加,针叶和土壤中的C、N、P含量呈增加趋势;凋落物中的N、P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是C含量则逐渐降低。随着林龄的增加,针叶和凋落物中的ω(C):ω(N)和ω(C):ω(P)比逐渐降低;土壤中的ω(C):ω(N)比则逐渐增加,ω(C):ω(P)比先降低后增加。(3)不同林龄针叶的ω(N):ω(P)比均小于14,表明研究区内马尾松的生长受N限制较严重,特别是26 a生时最严重,且不同林龄间差异显著。(4)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生长过程中,针叶、凋落物、土壤中的P含量及ω(C):ω(P)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P比C和N在叶片、凋落物、土壤3个库之间的相关性更显著,ω(C):ω(P)比对3个库之间的养分转化关系最敏感。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养分特征,以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3种林龄(15年生、26年生、4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实测生物量的方法,测定乔木层不同器官、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营养元素积累量和年存留量及土壤营养元素(C、N、P、K)含量.结果显示: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总生物量由林龄从小到大的顺序分别为61.89、175.81、163.15/t/hm~2.各层生物量分配规律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树皮中的C含量最高,树根最低;N、P、K含量中树叶最高,树干最低.随着林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和全N含量逐渐减少,全P和全K逐渐增加.3)15年生、26年生和4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营养元素的总积累量分别为26.12×103、77.29×103、69.60×103 kg/hm~2;随着林龄增加,林下植被层的营养元素积累量先增加后减小,凋落物层逐渐增加.4)26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木营养元素年存留量最高.各器官中年存留量最高为树干,最低为树叶和树皮.综上,与15年生和40年生相比,26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积累量和年存留量较高,因此应定期对林龄较高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间伐,使林下生境条件得到改善,林下植被多样性增加,达到维持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连续年龄序列尾巨桉人工林养分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尾巨桉乔木层养分随林龄变化的趋势,对闽南山区连续年龄序列(2年、3年、4年、5年、6年)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y×E.grandis)人工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和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尾巨桉各组分中氮(N)的含量最高,其次是钾(K)、钙(Ca)、镁(Mg),最低的为磷(P).(2)尾巨桉养分贮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各林龄5种养分元素的总贮量依次为753.26、882.07、1 010.22、1 087.51、1 704.79 kg hm-2,其中树干的养分贮量最大,枝的贮量最小.(3)各年龄段人工林对5种养分元素的年净积累量分别为383.37、392.25、424.21、400.89、505.36 kghm-2a-1.(4)各林分养分年吸收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养分归还量则呈相反趋势.(5)林分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系数分别为0.51、0.44、0.42、0.37、0.30,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减小;循环系数分别为0.18、0.19、0.24、0.24、0.16;周转时间分别为8.76、9.75、7.58、9.39、17.47年.因此,尾巨桉在生长初期对养分的利用效率较小,中期归还给林地的养分多,到了后期对养分利用增加的同时,归还速率也变小,容易引起林地养分的匮乏,在尾巨桉生长初期和后期中应通过施肥、增加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来维持林地地力.  相似文献   

8.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凋落物的养分释放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关键过程。近几十年来,森林生态系统正受到氮沉降增加的影响,开展氮沉降全球化背景下凋落物养分释放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森林养分循环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以亚热带有代表性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福建官庄国有林场1992年造林)为研究对象,自2004年1月开始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4个氮沉降处理,分别为0(N0)、60(N60)、120(N120)、240(N240)kg·hm~(-2)·a~(-1),采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试验,将分解袋随机投放至林地表面,每隔60天取样1次,共持续660 d,探讨凋落物叶在分解过程中养分(P、K、Ca、Mg、Mn、Zn、Fe)的释放动态。结果表明,在模拟氮沉降初期,氮沉降总体上促进了养分元素的释放,相对于N0处理,氮沉降分别使K的周转期缩短22.14%-26.09%,Ca周转期缩短15.31%-34.59%,Mg的周转期缩短5.25%-27.03%,Mn的周转期缩短17.85%-46.80%,Zn的周转期缩短20.51%-33.18%;就P和Fe而言,仅有N_2处理对其表现为促进作用,周转期分别缩短11.02%和26.01%。在各氮沉降水平中,120 kg·hm~(-2)·a~(-1)的施入量对凋落物养分释放作用最显著,说明此时杉木人工林还未达到氮饱和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达到氮饱合时,则有可能对凋落物的养分释放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试验和定位方法,在标准样地中研究养分的输入、输出和贮存。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贮存,包括土壤、桉树林分和凋落物三者贮存的养分。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论述了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贮存量、林分的养分贮存量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以及上述分系统内大、中量元素的含量比例。土壤养分的贮存量,全量养分以K最多,其次为N、P;有效养分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K,Ca,P,Mg,Mn,Zn,Cu,B。桉树林分的总养分贮存量,是逐年增加的,但以第2年的增量最大;各元素贮量大小,则每年不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总体上逐年增长,但以第4年最多;各元素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Ca,Mg,K,P。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桉树施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典型林区主要优势树种养分含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养分含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基础,养分分布是揭示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功能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了解养分含量变化是合理计算植物群落内养分储量的有效途径,对合理评价植物生长潜力有重要意义。利用动态取样法重点选择祁连山、小陇山、白龙江林区的优势树种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起源、不同林龄、不同部位对各树种的叶、枝、干、根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器官N、P、K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等,共获取24个标准地的数据。结果表明:3种乔木叶的N、P、K质量分数分别为1.26%、0.20%、0.65%;枝的分别为0.46%、0.09%、0.34%;干的分别为0.27%、0.07%、0.20%;根的分别为0.37%、0.10%、0.27%。各器官养分含量顺序为叶根枝。油松幼林龄N、P、K质量分数分别为0.62%、0.22%、1.08%;中幼林分别为1.24%、0.18%、1.62%;近熟林分别为0.85%、0.26%、1.08%;成熟林分别为0.77%、0.15%、1.04%;过熟林分别为0.70%、0.17%、0.70%,不同林龄养分含量顺序表现为中幼林近熟林成熟林幼林龄过熟林。油松天然林叶中含N量最高,为0.39%;根中含P量最低,为0.03%;人工林叶中含K量最高,为0.75%,干中含P量最低,为0.04%。华山松天然林叶中含N量最高,为1.61%;干中含K量最低,为0.10%;人工林叶中含N量最高,为1.83%;干中含K最低,为0.09%。土壤N与林木N差异不显著,具有相关性,枝N和根N较强,系数为0.84和0.97;土壤P、土壤K含量均显著高于林木P、K含量,是林木P、K含量的数倍,也具有相关性,相关性最强的为土壤K与叶K,系数为0.9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入流点源或主要支流作为一条新河段 并将分布水源的影响范围视为整条河流,既可避免S—P方程无法反映沿河污染排放态的缺陷.又可解决BOD修正模型计算繁杂的缺陷.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各种BOD分布模型,具有较好的回归性和可操作性,反映了有机物随时间和空间的迁移转化.这些模式的提出,可为评价和选择污染物控制方案,制订排放标准,提供一个定量的科学依展  相似文献   

12.
魏丹  孙扬  徐应明  秦旭  孙约兵 《环境化学》2011,30(11):1926-1930
为了解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状况,研究了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在天津、江苏两地开展了20%阿维菌素.杀虫单可湿性粉剂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0.02—1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通过外标法定量,获得杀虫单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平均...  相似文献   

13.
霾与雾的识别和资料分析处理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吴兑 《环境化学》2008,27(3):327-330
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和烟幕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霾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初步给出了霾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4.
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本方法甜瓜中噻苯隆的平均回收率为90.2%—107.3%,变异系数为3.5%—12.9%;土壤中噻苯隆的平均回收率为81.4%—94.0%,变异系数为3.1%—8.8%.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河南和山东,噻苯隆在甜瓜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7—1.2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1—7.6d.在甜瓜上使用0.1%的噻苯隆可湿性粉剂,按照最高推荐剂量和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一次,收获期距最后一次施药35d,噻苯隆在甜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01mg.kg-1.说明噻苯隆为低残留,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5.
同时硝化反硝化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吕锡武 《环境化学》2002,21(6):564-570
对同时硝化反硝化从物理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做了理论分析,并对亚硝酸盐氮的同时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烯啶虫胺在棉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41%-101.54%,变异系数为2.88%-5.76%;棉籽中烯啶虫胺的平均回收率为79.42%-94.19%,变异系数为1.06%-6.30%;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68%-105.58%,变异系数为1.40%-4.81%.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烯啶虫胺消解较快,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两地棉叶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5d和5.58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45d和1.35d.在棉花上使用10%的烯啶虫胺水剂,按照最高推荐剂量和最高推荐剂量的1.5倍,施药3次,收获期距最后一次施药21d,烯啶虫胺在棉花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06mg·kg-1.  相似文献   

17.
10种多氯联苯和16种有机氯农药的分离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毛细管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离-检测10种多氯联苯(PCB10)和16种有机氯农药(OCP16)分析方法,优化了影响RP-HPLC分离PCB10和OCP16的影响因素,如流动相、流速和紫外吸收波长等色谱条件,PCB10和OCP16混合液经RP-HPLC分离后的2个洗脱馏分样品,前处理后,用毛细管GC-ECD测定,结果表明,RP-HPLC分离PCB10和OCP16,除CB-28和CB-52与有机氯农药没有分离开外,其它8种多氯联苯与16种有机氯农药可以完全分离开;可以用RP-HPLC分离制备PCB10和OCP16的标准溶液,其最低制备浓度均为0.010 ng·ml-1.  相似文献   

18.
阿维菌素在油菜和土壤中残留及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蕾  王会利  李建中 《环境化学》2011,30(2):490-494
在北京和山东两地对阿维菌素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以及降解动态进行了研究.样品衍生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对阿维菌素进行分析,在0.005 mg·kg-1-0.100 mg·kg-1的浓度下,该方法在油菜和土壤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8.3%-99.3%和85.9%-95.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0%-7.2%和4.4...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市绿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连通性和完整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研究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之一.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对哈尔滨城市现有景观生态格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主要存在以下景观生态问题:景观生态连通性低;景观结构单一;绿地面积少,且绿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在现有景观格局基础上,哈尔滨市可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在景观生态战略点开辟新的绿色斑块;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水系廊道网络;建立城效绿化网络,连接绿地系统的点、线、面;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在城市扩展中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图4表4参19  相似文献   

20.
钛基Sn或Pb 氧化物涂层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热分解和电沉积方法分别制备了Ti/SnO2-Sb2O3,Ti/PbO2 和Ti/SnO2-Sb2O3/PbO2 三种电极.电镜照片表明,与热分解制备的Ti/SnO2-Sb2O3 电极表面呈"泥裂状"不同,电沉积Ti/PbO2 电极表面呈典型金刚石型结构;Ti/SnO2-Sb2O3/PbO2 电极的氧化物中间层使PbO2 结晶显著减小,而且增加了镀层PbO2 与钛基的结合力,在连续使用较长时间后电极表面出现"蜂窝状"腐蚀坑.EDAX和XRD 分析表明,虽然电极用于电化学氧化对氯苯酚后表层物相没有发生改变,但其组成元素的含量有所变化.与Ti/SnO2-Sb2O3 和Ti/PbO2 电极相比,Ti/SnO2-Sb2O3/PbO2 电极具有更高的电化学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