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Zn(CH3COO)2·H2O和NH4HCO3为原料,以室温固相反应和微波辐射技术相耦合的方法制备出粒径在19nm左右的ZnO光催化剂,同时以活性艳兰KN-R为模拟染料废水考察了所制备纳米ZnO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纳米ZnO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适宜的操作条件下,活性艳兰KN-R的脱色率在96%以上,COD的去除率在69%以上。此外,在染料的浓度为30~100mg/L时,ZnO/UV体系光催化降解活性艳兰KN-R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采用sol—gel法在载玻片表面制备了Ce,Cu,i.a,Ag掺杂的锐铁矿相TiO2薄膜,并通过SEM,XRD.FT—IR及UVVIS进行了表征,比较了薄膜的抗菌性能.UV—VIS研究表明,金属掺杂纳米TiO2薄膜在近紫外区吸光度有明显提高。抗菌实验表明掺Ag的TiO2薄膜抗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铜锌复合氧化物(Cu/ZnO),并将Cu/ZnO纳米粒子负载到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制备Cu/ZnO-RGO复合材料.对Cu/ZnO-RGO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及抗菌性能考察,结果表明,Cu/ZnO纳米粒子成功负载在RGO表面,负载前后Cu/ZnO纳米粒子形态不发生改变,复合材料纯度较高.Cu/ZnO-RGO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着优异的抗菌性能,可以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菌内容物流出,延长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所需的时间.当RGO质量分数为15%?Cu/ZnO-RGO复合材料使用量为120μg/mL时,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中作用2h即可拥有96.76%的抗菌率.  相似文献   

4.
ZnO包覆Al_2O_3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沉积法制备了ZnO包覆Al2O3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进行了表征。在自制的光化学反应器中,以中压汞灯作光源,一定浓度的甲基橙为光催化反应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光催化剂的活性。考察了甲基橙初始浓度、催化剂加投量、pH值、温度、光照强度、反应液体积等因素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O包覆Al2O3复合光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250W中压汞灯下光照3h,0.10g复合光催化剂能使200mL,10mg/L甲基橙溶液的脱色率达到92.21%。  相似文献   

5.
低温湿式化学法制备ZnO纳米棒阵列膜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一种简单的低温湿式化学方法,即将预处理好的锌片直接放人5%甲酰胺水溶液中,在65℃烘箱中加热24 h,在锌片基底上成功制备出了大面积具有良好取向的ZnO纳米棒阵列.用XRD、SEM、DRs、PL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ZnO纳米棒是六方钎锌矿晶,与基底垂直,具有沿(002)晶面择优生长的特征.另外,该阵列薄膜在379 nm附近发出强荧光,禁带宽度为Eg=3.28 eV.以自镇流高压汞灯为光源、以ZnO纳米棒为催化剂处理水中的甲基橙.结果显示,ZnO纳米棒的光催化反应为一级反应,表观速率常数与甲基橙的初始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综合对比了国内超细粉体制备中的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分析了现有工业规模化制备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综述目前国内外超细粉体制备的研究方向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对今后超细粉体制备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的想法和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水)剂热法制备银系金属骨架化合物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化学组成,以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测定不同银含量样品的光催化降解性能,通过生长曲线、最小抑菌浓度和抑菌环测试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化合物材料纯度较高,无杂质; 0.2 g银系金属骨架化合物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最强,0.1 g金属骨架化合物对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0%和82%;高浓度的化合物材料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化合物浓度为62.50 mg/L的条件下,充足的反应时间可以完全抑制大肠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8.
PACS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Al(OH)_3,HCl,H_2SO_4和Na_2CO_3为原料制备含SO_4~(2-)的聚合氯化铝(简称PACS),试验了它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O_4~(2-)含量、碱化度和pH影响PACS的絮凝效果,当Al~(3+)/SO_4~(2-)(摩尔比)=15—17时絮凝效果最佳。实验还表明PACS较PAC的絮凝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ZnO对偶氮染料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效率,以AgCl和GO(氧化石墨烯)作为改性剂,通过水热法和化学沉积法制备了AgCl/ZnO/GO光催化材料,采用XRD、SEM、XPS、UV-Vis方法对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光学特性进行表征;以MO(甲基橙)为目标污染物探究其在可见光下的催化降解性能,考察AgCl含量、催化剂投加量、pH对其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AgCl的沉积和GO的负载增强了ZnO对可见光的响应能力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产生、分离效率同时增加了材料的分散性及其对MO的吸附率,因此AgCl/ZnO/GO光催化材料对MO有良好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效率.②AgCl/ZnO/GO对MO的催化降解效率随着AgCl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溶液pH对其降解效果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③当AgCl/ZnO(二者物质的量的比)为2:1、AgCl/ZnO/GO投加量为70 mg、pH为7、室温下经过可见光照射50 min后,AgCl/ZnO/GO对质量浓度为10 mg/L的MO的降解率可达98.93%;此外,该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对MO仍具有88%的去...  相似文献   

10.
利用聚乙二醇接枝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g-PEG)作为介质,在低温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在PEG修饰后的MWNT表面负载花瓣状的纳米氧化锌(ZnO)。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波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MWNT-g-PEG/ZnO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和MWNT之间结合紧密,ZnO的尺寸比较均一,推测了ZnO纳米粒子在MWNT表面的生长机理。MWNT表面的PEG对ZnO的负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ZnO原位生长的活性点。  相似文献   

11.
汽车排放超细微粒数浓度及粒径谱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结合汽车尾气分析仪对3辆不同型号汽车排放超细颗粒数浓度进行测量,分析了空载情况不同转速下排气管附近超细颗粒数浓度及粒径谱特征.结果表明,在怠速800 r·min-1情况下,汽车排放的颗粒数浓度最低,随着空载转速的增加颗粒数浓度呈增高趋势.尾气颗粒以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为主,峰值粒径集中在10 nm和50 nm.汽车加速过程排放颗粒数浓度有明显的急剧升高过程,在车速稳定后颗粒物浓度趋于稳定.在排气管尾部轴向距离0.4 m范围内颗粒稀释后数浓度衰减迅速,在0.4~1 m范围稀释不明显,均大于背景浓度.空载情况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汽车排放尾气CO、HC和NO浓度呈减少趋势,与颗粒物数浓度排放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大气超细颗粒数浓度谱季节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对杭州市大气超细颗粒进行监测,并对杭州市2011~2012年大气超细颗粒物的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超细颗粒数浓度呈对数双峰分布,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12月值最高,为3.56×104cm-3,10月最低,为2.51×104cm-3.CMD(count medium diameter)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冬>秋>夏,4月最高,为53.51 nm;6月最低,为16.68 nm.气象因素对超细颗粒数浓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燃料汽车排放超细微粒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嘉松  陈达良  宁治  张镇顺  黄震 《环境科学》2006,27(12):2382-2385
利用底盘测功机和粒径范围0.015~0.7 m的扫描迁移微粒测定仪 SMPS,对柴油出租车、柴油小巴车、汽油私家车和LPG出租车进行了高低怠速和10 kmh-1到70 kmh-1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排放的超细微粒粒径分布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燃料车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排放的细微粒尤其是超细微粒特征呈现显著的不同。柴油车贡献更多的是粒径在30~150 nm的核模态和积聚模态微粒,LPG和汽油车贡献更多的是15~30 nm的核模态微粒。总体上,柴油车比汽油车和LPG燃料车排放更多的微粒数和微粒质量;柴油车、汽油车和LPG车排放的SMPS可测细微粒总数、总质量分别约为(0.3~3.6) 108 cm-3,0.03~0.6 gcm-3;2.3×104~1.2×107 cm-3,8×10-5~0.1 gcm-3; 8.2×103~8.8×106 cm-3, 1.7×10-5~0.09 gcm-3;对所有测试汽车,在低怠速和低行驶速度时,排放微粒数少,在高怠速和高行驶速度时,排放微粒数多。  相似文献   

14.
以TiCl4为钛源,采用酸催化水解法在椰壳炭表面合成TiO2前驱体,在NH3/N2气氛中程序升温处理制得可见光响应杀菌功能活性炭(TiN/GAC).以大肠杆菌(E.coli)为实验菌种,考察了功能活性炭在可见光下的杀菌活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低温液氮物理吸附对...  相似文献   

15.
利用碳酸盐矿化菌在底物诱导下的酶化作用,分解产生碳酸根离子,矿化固结环境(土壤水体)当中的游离重金属离子,减少其危险。文章以Zn2+溶液模拟重金属离子污染体系,研究过程中发现,生产的矿化产物主要是ZnO.5(OH)62(CO)3。分别用菌粉和菌液进行微生物矿化试验,对矿化产物进行底物分解率,SEM,XRD,矿化粒径的对比研究。从对比研究结果看,菌粉复活后,可以达到与菌液基本相同的矿化效果。而菌粉相对于菌液而言,其主要优势在于能长时间储存,产品体积小,运输起来更方便,因此,菌粉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The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ZnO/ZnS hybrid nanocomposite was large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ere ZnO or ZnS nanoparticles, but the complicated procedure and misdistribution of final products limited its large-scale produc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a novel synthesis route of ZnO/ZnS hybrid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catalytic performance is becoming a crucial step for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ZnO/ZnS hybrid photocatalytic technique.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ZnO/ZnS hybrid photocatalyst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photocatalysts were obtained via microwave-hydr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with the help of sodium citrate. The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 and Fourier transformed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synthesized ZnO/ZnS samples consisted of the high pure cubic (sphalerite) ZnS and hexagonal ZnO nanocrystallines with a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The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ZnO/ZnS nanocrystallines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uperficially protective effect of citrate. The photocatalytic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ZnO/ZnS photocatalysts exhibited a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cid fuchsine than other monocomponents.  相似文献   

17.
孙在  杨文俊  谢小芳  陈秋方  蔡志良 《环境科学》2014,35(12):4495-4501
对燃煤超细微粒的排放特性进行研究,利用自行搭建的气溶胶实验平台,使用快速粒径谱仪FMPS对燃煤超细颗粒(5.6~560 nm)数量粒径谱进行了测量,同时利用颗粒物动态演变模型,通过最优化算法,得到颗粒沉积损失率和排放率随粒径的分布,并计算了燃煤颗粒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在颗粒生成的初始阶段,燃煤颗粒数量粒径谱是多分散的复杂谱,初始粒径谱主要由10 nm、30~40 nm及100~200 nm这3个模态组成,其中,10 nm模态颗粒数浓度较高,100~200 nm模态颗粒粒径谱呈对数正态分布,数量中位径CMD均值为16 nm.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数量浓度呈指数规律衰减,CMD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燃煤颗粒的排放因子达到(5.54×1012±2.18×1012)个·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